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深水区的“破”与“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份聚焦“三农”的纲领性文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千万工程”到“新质生产力”,中央一号文件始终以“变”的智慧应对时代课题,以“不变”的初心锚定历史方位。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这份文件既是破局之钥,亦是立制之基。
“变”的是科技革命的浪潮,“不变”的是改革创新的动力
2025年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将生物育种、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列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这一提法标志着中国农业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赋能的跨越式转变。文件要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制度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要破除制约科技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然而,改革的底层逻辑始终未变——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总抓手。从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试点到宅基地确权登记,从禁止城镇居民下乡购房到严控耕地“非农化”,文件在土地制度上既强调“大稳定”,又推动“小调整”,以制度创新守护农民权益。这种“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正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变”的是风险挑战的叠加,“不变”的是底线思维的坚守
面对全球粮食供应链波动与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置于首位,但策略已从“产量目标”转向“单产提升”。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模式,主攻“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以科技手段破解耕地红线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未设定具体产量目标,而是衔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产能提升为长期导向,体现了从“量”到“质”的战略转型。在防返贫领域,“过渡期后帮扶体系”的提出更具前瞻性。文件要求建立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农村防止返贫机制,并将脱贫攻坚资产纳入长效管理。这种“未病先防”的治理思维,与五年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脉相承,彰显了政策连续性与应变力的统一。
“变”的是发展路径的拓展,“不变”的是为民初心的传承
今年文件首次将“整治形式主义”单独列项,剑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求清理冗余政务应用程序,推进基层网格化治理“多格合一”。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呼应了农民对减负增效的深切期盼。在文化治理层面,文件提出治理农村高额彩礼、严厉打击婚托婚骗,通过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加强公益性婚恋服务,将移风易俗融入社会治理毛细血管。为民初心的更深层体现,在于“农民增收”路径的多元化创新。文件不仅强调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更要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业+文旅”“农业+康养”等新业态,推动土地、农房价值显化。从山东“小柳编”织就百亿产业,到鄱阳湖畔生态旅游兴起,农民正从“生产主体”转变为“产业链利益共享主体”。正如专家所言:“让农民既守住饭碗,又端上金碗,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要义。”
从“千万工程”到“新质生产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的演进史,是一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史。2025年的这份文件,既以改革之“破”回应科技革命与风险挑战,又以初心之“立”守护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当“变”成为常态,“不变”的恰是那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之心。正如文件开篇所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正是这把钥匙,终将打开通向农业强国的大门。(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同益街道庆阳村村主任助理)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深水区的“破”与“立”
时间:2025-02-24 11:16:1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孙同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份聚焦“三农”的纲领性文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千万工程”到“新质生产力”,中央一号文件始终以“变”的智慧应对时代课题,以“不变”的初心锚定历史方位。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这份文件既是破局之钥,亦是立制之基。
“变”的是科技革命的浪潮,“不变”的是改革创新的动力
2025年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将生物育种、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列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这一提法标志着中国农业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赋能的跨越式转变。文件要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制度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要破除制约科技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然而,改革的底层逻辑始终未变——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总抓手。从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试点到宅基地确权登记,从禁止城镇居民下乡购房到严控耕地“非农化”,文件在土地制度上既强调“大稳定”,又推动“小调整”,以制度创新守护农民权益。这种“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正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变”的是风险挑战的叠加,“不变”的是底线思维的坚守
面对全球粮食供应链波动与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置于首位,但策略已从“产量目标”转向“单产提升”。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模式,主攻“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以科技手段破解耕地红线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未设定具体产量目标,而是衔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产能提升为长期导向,体现了从“量”到“质”的战略转型。在防返贫领域,“过渡期后帮扶体系”的提出更具前瞻性。文件要求建立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农村防止返贫机制,并将脱贫攻坚资产纳入长效管理。这种“未病先防”的治理思维,与五年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脉相承,彰显了政策连续性与应变力的统一。
“变”的是发展路径的拓展,“不变”的是为民初心的传承
今年文件首次将“整治形式主义”单独列项,剑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求清理冗余政务应用程序,推进基层网格化治理“多格合一”。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呼应了农民对减负增效的深切期盼。在文化治理层面,文件提出治理农村高额彩礼、严厉打击婚托婚骗,通过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加强公益性婚恋服务,将移风易俗融入社会治理毛细血管。为民初心的更深层体现,在于“农民增收”路径的多元化创新。文件不仅强调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更要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业+文旅”“农业+康养”等新业态,推动土地、农房价值显化。从山东“小柳编”织就百亿产业,到鄱阳湖畔生态旅游兴起,农民正从“生产主体”转变为“产业链利益共享主体”。正如专家所言:“让农民既守住饭碗,又端上金碗,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要义。”
从“千万工程”到“新质生产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的演进史,是一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史。2025年的这份文件,既以改革之“破”回应科技革命与风险挑战,又以初心之“立”守护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当“变”成为常态,“不变”的恰是那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之心。正如文件开篇所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正是这把钥匙,终将打开通向农业强国的大门。(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同益街道庆阳村村主任助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