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鱼河峁 耕读文化镇——鱼河峁镇暨峁岔上乡村振兴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
鱼河峁是个好地方!从石器时代的采集守猎,到秦汉时期的传统农耕;从宋夏时期至明末的“屯田”,到清末的耕读秉承,无不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解放前土改办夜校,建国后修田打坝兴教育,彰显在艰苦中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依“太极鱼儿河”发展为“塞上水乡”的新理念,拓展榆阳南部“耕读文化研教基地”和“红色文化教研基地”的新格局,谋求鱼河峁镇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论断,并指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科学路径。在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对近年来包抓的鱼河峁村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走访调查、实地踏勘,同时对鱼河峁镇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认真思索,梳理出工作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形成鱼河峁镇暨峁岔上乡村振兴社会调查报告如下:
一、鱼河峁镇乡村发展现状
图一:鱼河峁镇鸟瞰图
2001年榆阳区并乡建镇改革,原董家湾乡和桐条沟乡合并组建鱼河峁镇,镇政府驻地位于鱼河峁村,是撤乡并镇中唯一的新建镇。
鱼河峁镇位于榆林城区东南三十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镇总土地面积194平方千米,西北接古塔镇、西南与横山区和鱼河镇相连,东南与上盐湾镇相邻,东北与清泉接壤。辖区内峁岔上形如鱼头,峁沟河与桐条沟河两条沟道尤如鱼尾,鱼河峁镇形如一条大鱼直冲无定河东游大海(见图一)。2014年,榆阳区撤并村改革中,将原41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19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总人口8994户、25611人,常住人口6200余人。2021年常住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3801元,与14745元的陕西省平均线还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鱼河峁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争创一流,推动党的建设、“三农”、巩衔、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和基层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2021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优秀等次。
二、鱼河峁镇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鱼河峁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
1、耕地资源紧张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撂荒现象并存,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潜力不足。
以峁岔上(鱼河峁村俗称峁上,东西岔村称为岔上,合称为峁岔上)为例:鱼河峁村1905人,水浇地2800亩,温室大棚123座,旧鱼塘和撂荒的盐碱地200亩,人均耕地1.5亩;东西岔村2249人,水浇地2000亩,人均水浇地不足1亩,且种植结构单一(以玉米为主),山地2000亩,其中有800亩山地旱田,600亩大扁杏退耕地和600亩侧桑(侧柏+桑树)混交林退耕地。
2、“4+2+X”新兴主导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整体处于中低端,现有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力不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经营形式单一。
以冯茶庄为例:户籍人口420户,1120人,耕地3908亩,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谷子,羊子养殖规模较小,2017年产权制度改革后,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中草药黄芪1200亩,黄芩800亩,苍术200亩,栽植酸枣100亩,酸枣育苗100亩,但培育管理的技术滞后,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3、资金缺位,规模偏小,人居环境改善滞后,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距离甚远。
以柏盖梁为例:户籍人口401户1160人,实施新农村建设美丽农居项目111套,其他290户农户只能实施旧居改造。
4、本地的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劳动力低下,创新型人才支撑不足。
以白家沟为例:户籍人口464户979人,长住人口98户256人,人均年龄65岁,劳动力主要集中在60至65岁之间,劳动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5、整体发展布局与本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不匹配,区域影响力和美誉度有待提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缺乏强劲推手,和美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任重道远。 以郭家湾为例:户籍人口432户1100人,耕地4800亩,传统种植玉米、谷子、土豆、黑豆等,李家石畔组的莲花寨周边500亩耕地,因在农业学大寨和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中,未对古寨进行保护,且形成一定破坏。
三、峁岔上村发展优势和资源
1、地理渊源 鱼河峁村俗称岇上,东西岔村俗称岔上,两村合称为峁岔上。峁岔上是鱼河峁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的商贸集散地,全镇唯一的市级初级重点中学(鱼河峁中学)设在本村,另有两所小学和三所幼儿园,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图二:龙王庙碑
峁岔上于南宋建村,因河水冲刷石摞山和龙王庙山,形如两条鱼脊状而得名鱼儿峁(延绥镇志载魚兒峁、魚兒河峁)。据龙王庙碑记记载(见图二),鱼儿峁包括峁上、西庄和东庄,峁上即现在的鱼河峁村,西庄和东庄即现在的西岔和东岔。峁岔上在历史上本属一村,家族(谢氏)同源,土地相互交错,地缘文化共存,并且从现在发展的格局看,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共性和利益同享,局部可以连通发展,形成峁岔上区域发展新格局。
2、自然条件
峁岔上是峁沟的无定河汇入口,也是三鱼路(三岔湾至鱼河峁)这条榆阳区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环线的终始点。这里交通便利(242国道、榆绥高速、包西铁路穿境而过,三鱼公路、鱼桐公路以及通村公路纵横交错),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但至今尚未挖掘打造,头重脚轻,成为了整个旅游环线上的景观短板。
图三:太极鱼儿河鸟瞰图
峁上耕地主要是无定河流域典型的2800亩川滩地泥人湾,岔上耕地主要是峁沟河淤积而成2000亩旱涝保收的金盆湾。峁沟交汇点至无定河入口处约4.3公里倒“S”状河流(见图三),河床宽50米—80米的鹅卵石湿地,水资源丰富,河道因像两条相向戏水抢食的鱼儿而得名鱼儿河,两鱼相戏,生生不息。河道蜿蜓缠绕,其势更像一幅流动的太极图(当地人称之为太极湾),阴阳相吸,太极始生。放眼望去,太极鱼儿河汇入无定河,肥沃的泥人湾和金盆湾一马平川,鱼塘错落,铁道、省道南北贯通,龙王庙山和小墩梁相对而立,山水相宜。亟待综合定位打造,使其成为三鱼路旅游环线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3、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悠久的人文历史: 近年考古发现,鱼河峁一带散落着距今4500至5000年左右的多处古寨城遗址。①峁岔上石摞山鱼儿古寨城、龙华寺陶唐古寨城和李家石畔莲花古寨城,在原始社会时期,应属一个部落联盟。从采集、狩猎到自发种植、驯养,火的利用,石器工具的使用,痕迹宛然(见图四、五)。在此出土的石斧、玉斧和钙质白灰面,说明新石器时期生活在此间的人身份之尊贵,部落规模之庞大。
图四:石摞山遗址
图五:石器工具
公元前2500年前后,②夏商时期这里属雍翟之地。③战国魏文候置上郡,置肤施,据考证为距峁岔上直线距离三里的郑家沟古城遗址(见图六)。时峁岔上属此郊区地带,与独乐为邻,水草丰茂,乃军民聚集之地。
图六:古上郡 肤施位置图
隋唐宋夏时期,④本土属银州、儒林所辖,峁岔上一度为永乐上埭。边塞风云际会,西羌、梁师都、西夏,地方割据,游牧与农耕地缘之争,既是战争地带又是休养生息之地,人文交汇,文化多元。⑤岔上崖窑滩石畔原石窟遗址(见图七),是西夏灭亡时,蒙古大军对西夏党项后裔进行毁灭性屠杀,党项后裔选择“穿凿土石避之”而遗留下来的。该石窟虽遗憾的因道路安全遭到破坏,但仍有恢复挖掘的价值。
厚重的屯田耕读文化:
考古发现,鱼河峁一带有着石器时代人类耕作、渔猎和养殖生活留下来的痕迹。
秦汉时期,峁岔上是上郡、肤施古城郊区的后勤保障供养基地。
图七:崖窑滩
宋夏时期,这里为传统农耕和游牧交织区,因民族利益冲突发生了⑥“永乐之战”。战后,宋夏和平相处了百十年,农牧业获得平稳发展,峁上⑦泥人湾(即经略使沈括所述流沙区)成为议和后宋军的驯马场和练兵场,岔上金盆湾和柏盖粱五里大滩作为滩耕地,桐条沟(杏树峁钟记为屯田沟)作为山耕地成为部队的粮食供应基地,农耕文化和农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绵衍。
明朝时期,⑧这里是延绥镇重要的屯田区。千户屯田,百户地,移民充边,军籍落户,形成今之村庄格局,地方人文繁荣,教育、宗教、习俗、礼数延续。历史人物,乡野风俗,一并形成如今之地方风土人情。明末,⑨山海关总兵王世钦致仕于榆林,因战事再起与守城将士并肩作战,不屈被杀,葬于鱼儿峁。这可说明峁岔上为军户之地,村上年长老人传说有训马练兵场,百户田地,供养部队,为昔日的操练兵马之地。
图八:谢氏老宅院
岔上谢氏老宅院(见图八),始建于清末,因开办私塾、榨油房和染布房而得名后铺子。正房18孔石窑,石板铺院,石挑檐雨棚,西房4孔,细雕大门一座。因多年失修已显颓废,但整体格局犹存,为遗留下来的耕读文化的样本。门楹上两副对联至今保存完整:勤俭治家绳祖武 诗书教子焕人文 横批,树德务滋;里联,保大群之权利为乐利 育天下之英才斯爱才。院主人为谢氏十世祖谢凤章,清末乡绅,其子谢增高是武秀才,谢增荣是文秀才;谢氏十三世祖谢士选,民国时期曾任榆林府文教局局长。恢复高考后,宅院里的谢氏后人,先后走出24名国家干部和人民教师,秉承了耕读传家、诗书育人的家风。
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游击队、侦查大队(即独立营)驻扎峁岔上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展周边发动土改、使民有所耕,兴办农民夜校、传播革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榆阳区南部山区的传统农业地域,鱼河峁人民为了发展,⑩修高渠、打淤坝、修梯田、平滩地、助农业,处处彰显“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艰苦中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更好的发展,建学校、育英才、谋发展。⑪相继兴办农业中学(董家湾中学前身)和农化中学(后更名龙华寺中学)两所南部山区的重点中学,合乡并镇后并为鱼河峁中学。
耕读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鱼河峁人。
红色文化资源:
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峁岔上是与榆林国民党白区接壤的红区最北沿,峁上更是谢子长的祖籍地(据《中华谢氏总谱陕北卷》记载)。龙王庙山、峁上旧小学和岔上的谢氏老宅子里,都是⑫红军侦察大队(独立营)驻扎过的地方(见图九),该营直属于绥德警备司令部,营长是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的王巨才。本地至今流传着那段峥嵘岁月的革命故事,有记载的烈士就有四十多位(见图十),老红军谢红胜(峁上人,1918年生,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谢士玉(岔上人,生于1932年)均仍健在。
图九:独立营驻扎地
榆阳美丽乡村旅游三鱼路环线上的莲花寨、五里大滩、屯田沟、陶唐寨、鱼儿寨(石摞山)、金盆湾、鱼儿峁、鱼儿河、太极湾、泥人湾,这些动感的地名,显现着鱼河峁镇浓郁厚重的人文历史,更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图十:独立营战斗示意图
四、立足资源,重点发展,引领全镇振兴,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议
1、总体思路
紧跟形势,抓住十四五时期榆林市进入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机遇期,认真总结乡村转型发展实践,及时把握政策走向,确立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线。整合优势资源,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论证,遵循产业型、生态型、文旅型乡村发展规律,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2、具体措施
一是抓生态型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做大做强“4+2+X”产业布局。
榆林气候干燥,城区以南,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湿地公园,城市缺乏绿肺。峁岔上现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小型滨河公园,乘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之东风,可以利用国家河长制契机争取项目投资,将鱼儿河深挖1米,利用地下涌泉和上游续水,或榆高渠退水,也可借鉴白洋淀“引黄入淀”模式将无定河的水源倒抽入鱼儿河的河床,用橡胶坝将河床拦截,像榆溪河一样形成有效的流动湖泊。河床上游开发利用为夏季露天游泳池和冬季溜冰场,河床下游种植大片的荷花及水草,让城乡居民聊解念兹在兹的“莲花池”乡愁(榆林城内原来唯一的莲花池公园改建为世纪广场),建成的湿地公园将成为三鱼路旅游环线的“塞上水乡”,榆阳游乐园。
若鱼儿河流域湿地公园项目成型,随着太极湾峁上2800亩和岔上2000亩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的实施,峁岔上“塞上水乡”的格局就基本成型。
无定河沿鱼儿河向北3千米已砌护,下余1.3千米尚未治理(见图十一、十二)。整体项目的前期基础性投资,可申请相关项目(如河岸砌护和荷花种植)由政府解决。后期盈利性投资建设(如垂钓、游泳、溜冰、链桥等河湾项目),以村上土地使用权作价作股,吸引峁岔上创客返乡投资,邀请走出家乡的峁岔上能人为顾问,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图十一:已砌河道
图十二:未砌河道
结合湿地生态整治,峁上继续发展2800亩优质富硒水稻规模化种植;同时将200亩旧鱼塘和荒芜的盐碱地,改造开发成“咸水水产养殖场”,以更高的标准批量生产肉质鲜美的咸水“水产”;扩大已建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果蔬花卉等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多措并举,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步伐。
随着一条成熟的河滨生态长廊逐步建成,峁上就此成为宜居宜业的塞上“鱼米之乡”。傍河滨生态长廊两岸,富硒水稻,大田玉米,果蔬大棚,鱼塘,各种产业链初步形成(见图十三、十四)。
图十三:鱼塘
图十四:泥人湾富硒水稻基地
岔上可将现有2000亩浇灌水地整平(见图十五),以常绿景观树(比如中槐)栽植防护林带,将整个土地分成若干块,整体发展优质富硒水稻,或引进高标准农作物(如富硒小麦、优质大豆、水果玉米等),配以饮品大菊茶或薰衣草景观、效益双驱动的草本种植,同时划出200亩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着力打造体验区。
图十五:金盆湾待平整灌浇基地
岔上800亩山耕地,可通过水利和农业项目平整为便于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高标准旱地农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米脂高西沟考察时提到的“硬糜子、软糜子”等陕北特色杂粮论述,集中种植高品质的富硒米谷、糜子、红小豆、绿豆、黑豆等小杂粮,将特色农产品推出榆林,走向全国。 600亩大扁杏退耕还林地,可借鉴李家沟嫁接西莓的模式试行多种嫁接,包括另外600亩侧桑退耕还林地,也可招揽村里的致富能手或外来人才将流转回来的土地集中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土鸡、家兔、土猪等,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行“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申请成立村集体林场,将侧柏、桑树混交林长势良好的精心修枝、锄草、施肥、防虫、防火管护,保存率低的全部置换成“两松”常绿树种,利用林业专项管护经费精细抚育,让幼林成林成材,待羊子啃食不动树皮树干时还可养殖黑毛山羊,加强循环管护。吸引村民投资,对林场林地的功能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森林康养基地、休养写生活动基地、闲农庄等乡村旅游产业,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岔上山地旱田和林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样适用于两沟各村借鉴发展。在做好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重点打造柏盖梁千亩红葱、郭家湾和刘小沟千亩南瓜、黄崖窑千亩山地苹果、冯茶庄千亩中药材和白家沟千亩杂粮五个千亩标准产业基地(见图十六)。
图十六:白家沟千亩小杂粮基地
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乘国土绿化行动的东风,创造条件,申报国家森林乡村。推进龙王庙山退耕地改造升级(见图十七),优化景观树种,建造凉亭步道,打造龙王庙山登山健步康养中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图十七:龙王庙山鸟瞰图
二是抓文化旅游促乡村振兴,打造南部山区文化旅游发展新高地。
依托无定河生态长廊、太极鱼儿河湿地公园、4800亩高标准灌浇种植基地、以及200亩咸水水产养殖基地,试点打造“峁岔上鱼米之乡体验区”;学习借鉴著名景区经验,不断丰富峁岔上水上乐园娱乐项目,打造塞上水乡生态文明和黄土高原耕读文化示范区,使“塞上水乡”峁岔上成为榆林周边游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修复岔上有历史的谢氏老宅院,恢复其旧貌,作为窑洞院落讲习馆,并在峁上旧小学遗址处新建镇史馆,展示传统耕读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以“千年鱼河峁,耕读文化镇”为主题,将峁岔上村打造为“耕读文化教研基地”和“红色文化教研基地”,树立鱼河峁镇“耕读文化小镇”和“红色文化小镇”的形象。让广大群众在古朴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让耕读传家、向善向美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让曾经驻扎在这里红军侦察营将士革命意志高于天的战斗精神,激励鱼河峁人积极投身于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潮中,形成榆阳“北有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精神,南有鱼河峁耕读红色文化精神”的不朽记忆。
依托峁岔上已存在4500-5000年的石摞山古城遗址、李家石畔莲花寨遗址和梅家畔正发掘的陶唐古城遗址,一并挖掘打造“陶唐生态园林”文化品牌,助力鱼河峁镇乡村振兴发展和榆阳经济腾飞。
三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用政策创新引才引智引项目;建立健全返乡就业政策,引导家乡能人和返乡创客积极参与家乡发展,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管理模式支援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强化对乡村人才的关爱、激励,建立基层班子成员联络机制,适时帮助解决其相关困难,留住人才。
四是用足用好二十大新提出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惠农利农政策,壮大集体经济体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共同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化育文明向上精神,建设区域内最具影响力乡镇;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鱼河峁镇的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全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报告人:谢智勇,男,榆林市榆阳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副站长鱼河峁村驻村工作队员; 谢美荣,女,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工程师 田园村驻村工作队员; 付志智,男,鱼河峁村支部副书记。
参考文献:①《榆林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篇》;②④《榆林府志》;③《水经注》; ⑤⑥《塞上原创文学·党项印迹》;⑦《梦溪笔谈》;⑧⑨《延绥镇志》;⑩⑪《榆林市地方志编纂研究室·史志研究》;⑫《中共绥德分区史》。
千年鱼河峁 耕读文化镇——鱼河峁镇暨峁岔上乡村振兴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时间:2025-04-16 08:52:2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谢智勇 谢美荣 付志智
摘要
鱼河峁是个好地方!从石器时代的采集守猎,到秦汉时期的传统农耕;从宋夏时期至明末的“屯田”,到清末的耕读秉承,无不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解放前土改办夜校,建国后修田打坝兴教育,彰显在艰苦中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依“太极鱼儿河”发展为“塞上水乡”的新理念,拓展榆阳南部“耕读文化研教基地”和“红色文化教研基地”的新格局,谋求鱼河峁镇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论断,并指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科学路径。在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对近年来包抓的鱼河峁村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走访调查、实地踏勘,同时对鱼河峁镇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认真思索,梳理出工作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形成鱼河峁镇暨峁岔上乡村振兴社会调查报告如下:
一、鱼河峁镇乡村发展现状
图一:鱼河峁镇鸟瞰图
2001年榆阳区并乡建镇改革,原董家湾乡和桐条沟乡合并组建鱼河峁镇,镇政府驻地位于鱼河峁村,是撤乡并镇中唯一的新建镇。
鱼河峁镇位于榆林城区东南三十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镇总土地面积194平方千米,西北接古塔镇、西南与横山区和鱼河镇相连,东南与上盐湾镇相邻,东北与清泉接壤。辖区内峁岔上形如鱼头,峁沟河与桐条沟河两条沟道尤如鱼尾,鱼河峁镇形如一条大鱼直冲无定河东游大海(见图一)。2014年,榆阳区撤并村改革中,将原41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19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总人口8994户、25611人,常住人口6200余人。2021年常住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3801元,与14745元的陕西省平均线还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鱼河峁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争创一流,推动党的建设、“三农”、巩衔、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和基层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2021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优秀等次。
二、鱼河峁镇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鱼河峁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
1、耕地资源紧张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撂荒现象并存,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潜力不足。
以峁岔上(鱼河峁村俗称峁上,东西岔村称为岔上,合称为峁岔上)为例:鱼河峁村1905人,水浇地2800亩,温室大棚123座,旧鱼塘和撂荒的盐碱地200亩,人均耕地1.5亩;东西岔村2249人,水浇地2000亩,人均水浇地不足1亩,且种植结构单一(以玉米为主),山地2000亩,其中有800亩山地旱田,600亩大扁杏退耕地和600亩侧桑(侧柏+桑树)混交林退耕地。
2、“4+2+X”新兴主导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整体处于中低端,现有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力不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经营形式单一。
以冯茶庄为例:户籍人口420户,1120人,耕地3908亩,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谷子,羊子养殖规模较小,2017年产权制度改革后,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中草药黄芪1200亩,黄芩800亩,苍术200亩,栽植酸枣100亩,酸枣育苗100亩,但培育管理的技术滞后,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3、资金缺位,规模偏小,人居环境改善滞后,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距离甚远。
以柏盖梁为例:户籍人口401户1160人,实施新农村建设美丽农居项目111套,其他290户农户只能实施旧居改造。
4、本地的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劳动力低下,创新型人才支撑不足。
以白家沟为例:户籍人口464户979人,长住人口98户256人,人均年龄65岁,劳动力主要集中在60至65岁之间,劳动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5、整体发展布局与本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不匹配,区域影响力和美誉度有待提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缺乏强劲推手,和美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任重道远。 以郭家湾为例:户籍人口432户1100人,耕地4800亩,传统种植玉米、谷子、土豆、黑豆等,李家石畔组的莲花寨周边500亩耕地,因在农业学大寨和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中,未对古寨进行保护,且形成一定破坏。
三、峁岔上村发展优势和资源
1、地理渊源 鱼河峁村俗称岇上,东西岔村俗称岔上,两村合称为峁岔上。峁岔上是鱼河峁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的商贸集散地,全镇唯一的市级初级重点中学(鱼河峁中学)设在本村,另有两所小学和三所幼儿园,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图二:龙王庙碑
峁岔上于南宋建村,因河水冲刷石摞山和龙王庙山,形如两条鱼脊状而得名鱼儿峁(延绥镇志载魚兒峁、魚兒河峁)。据龙王庙碑记记载(见图二),鱼儿峁包括峁上、西庄和东庄,峁上即现在的鱼河峁村,西庄和东庄即现在的西岔和东岔。峁岔上在历史上本属一村,家族(谢氏)同源,土地相互交错,地缘文化共存,并且从现在发展的格局看,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共性和利益同享,局部可以连通发展,形成峁岔上区域发展新格局。
2、自然条件
峁岔上是峁沟的无定河汇入口,也是三鱼路(三岔湾至鱼河峁)这条榆阳区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环线的终始点。这里交通便利(242国道、榆绥高速、包西铁路穿境而过,三鱼公路、鱼桐公路以及通村公路纵横交错),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但至今尚未挖掘打造,头重脚轻,成为了整个旅游环线上的景观短板。
图三:太极鱼儿河鸟瞰图
峁上耕地主要是无定河流域典型的2800亩川滩地泥人湾,岔上耕地主要是峁沟河淤积而成2000亩旱涝保收的金盆湾。峁沟交汇点至无定河入口处约4.3公里倒“S”状河流(见图三),河床宽50米—80米的鹅卵石湿地,水资源丰富,河道因像两条相向戏水抢食的鱼儿而得名鱼儿河,两鱼相戏,生生不息。河道蜿蜓缠绕,其势更像一幅流动的太极图(当地人称之为太极湾),阴阳相吸,太极始生。放眼望去,太极鱼儿河汇入无定河,肥沃的泥人湾和金盆湾一马平川,鱼塘错落,铁道、省道南北贯通,龙王庙山和小墩梁相对而立,山水相宜。亟待综合定位打造,使其成为三鱼路旅游环线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3、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悠久的人文历史: 近年考古发现,鱼河峁一带散落着距今4500至5000年左右的多处古寨城遗址。①峁岔上石摞山鱼儿古寨城、龙华寺陶唐古寨城和李家石畔莲花古寨城,在原始社会时期,应属一个部落联盟。从采集、狩猎到自发种植、驯养,火的利用,石器工具的使用,痕迹宛然(见图四、五)。在此出土的石斧、玉斧和钙质白灰面,说明新石器时期生活在此间的人身份之尊贵,部落规模之庞大。
图四:石摞山遗址
图五:石器工具
公元前2500年前后,②夏商时期这里属雍翟之地。③战国魏文候置上郡,置肤施,据考证为距峁岔上直线距离三里的郑家沟古城遗址(见图六)。时峁岔上属此郊区地带,与独乐为邻,水草丰茂,乃军民聚集之地。
图六:古上郡 肤施位置图
隋唐宋夏时期,④本土属银州、儒林所辖,峁岔上一度为永乐上埭。边塞风云际会,西羌、梁师都、西夏,地方割据,游牧与农耕地缘之争,既是战争地带又是休养生息之地,人文交汇,文化多元。⑤岔上崖窑滩石畔原石窟遗址(见图七),是西夏灭亡时,蒙古大军对西夏党项后裔进行毁灭性屠杀,党项后裔选择“穿凿土石避之”而遗留下来的。该石窟虽遗憾的因道路安全遭到破坏,但仍有恢复挖掘的价值。
厚重的屯田耕读文化:
考古发现,鱼河峁一带有着石器时代人类耕作、渔猎和养殖生活留下来的痕迹。
秦汉时期,峁岔上是上郡、肤施古城郊区的后勤保障供养基地。
图七:崖窑滩
宋夏时期,这里为传统农耕和游牧交织区,因民族利益冲突发生了⑥“永乐之战”。战后,宋夏和平相处了百十年,农牧业获得平稳发展,峁上⑦泥人湾(即经略使沈括所述流沙区)成为议和后宋军的驯马场和练兵场,岔上金盆湾和柏盖粱五里大滩作为滩耕地,桐条沟(杏树峁钟记为屯田沟)作为山耕地成为部队的粮食供应基地,农耕文化和农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绵衍。
明朝时期,⑧这里是延绥镇重要的屯田区。千户屯田,百户地,移民充边,军籍落户,形成今之村庄格局,地方人文繁荣,教育、宗教、习俗、礼数延续。历史人物,乡野风俗,一并形成如今之地方风土人情。明末,⑨山海关总兵王世钦致仕于榆林,因战事再起与守城将士并肩作战,不屈被杀,葬于鱼儿峁。这可说明峁岔上为军户之地,村上年长老人传说有训马练兵场,百户田地,供养部队,为昔日的操练兵马之地。
图八:谢氏老宅院
岔上谢氏老宅院(见图八),始建于清末,因开办私塾、榨油房和染布房而得名后铺子。正房18孔石窑,石板铺院,石挑檐雨棚,西房4孔,细雕大门一座。因多年失修已显颓废,但整体格局犹存,为遗留下来的耕读文化的样本。门楹上两副对联至今保存完整:勤俭治家绳祖武 诗书教子焕人文 横批,树德务滋;里联,保大群之权利为乐利 育天下之英才斯爱才。院主人为谢氏十世祖谢凤章,清末乡绅,其子谢增高是武秀才,谢增荣是文秀才;谢氏十三世祖谢士选,民国时期曾任榆林府文教局局长。恢复高考后,宅院里的谢氏后人,先后走出24名国家干部和人民教师,秉承了耕读传家、诗书育人的家风。
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游击队、侦查大队(即独立营)驻扎峁岔上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展周边发动土改、使民有所耕,兴办农民夜校、传播革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榆阳区南部山区的传统农业地域,鱼河峁人民为了发展,⑩修高渠、打淤坝、修梯田、平滩地、助农业,处处彰显“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艰苦中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更好的发展,建学校、育英才、谋发展。⑪相继兴办农业中学(董家湾中学前身)和农化中学(后更名龙华寺中学)两所南部山区的重点中学,合乡并镇后并为鱼河峁中学。
耕读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鱼河峁人。
红色文化资源:
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峁岔上是与榆林国民党白区接壤的红区最北沿,峁上更是谢子长的祖籍地(据《中华谢氏总谱陕北卷》记载)。龙王庙山、峁上旧小学和岔上的谢氏老宅子里,都是⑫红军侦察大队(独立营)驻扎过的地方(见图九),该营直属于绥德警备司令部,营长是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的王巨才。本地至今流传着那段峥嵘岁月的革命故事,有记载的烈士就有四十多位(见图十),老红军谢红胜(峁上人,1918年生,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谢士玉(岔上人,生于1932年)均仍健在。
图九:独立营驻扎地
榆阳美丽乡村旅游三鱼路环线上的莲花寨、五里大滩、屯田沟、陶唐寨、鱼儿寨(石摞山)、金盆湾、鱼儿峁、鱼儿河、太极湾、泥人湾,这些动感的地名,显现着鱼河峁镇浓郁厚重的人文历史,更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图十:独立营战斗示意图
四、立足资源,重点发展,引领全镇振兴,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议
1、总体思路
紧跟形势,抓住十四五时期榆林市进入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机遇期,认真总结乡村转型发展实践,及时把握政策走向,确立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线。整合优势资源,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论证,遵循产业型、生态型、文旅型乡村发展规律,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2、具体措施
一是抓生态型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做大做强“4+2+X”产业布局。
榆林气候干燥,城区以南,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湿地公园,城市缺乏绿肺。峁岔上现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小型滨河公园,乘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之东风,可以利用国家河长制契机争取项目投资,将鱼儿河深挖1米,利用地下涌泉和上游续水,或榆高渠退水,也可借鉴白洋淀“引黄入淀”模式将无定河的水源倒抽入鱼儿河的河床,用橡胶坝将河床拦截,像榆溪河一样形成有效的流动湖泊。河床上游开发利用为夏季露天游泳池和冬季溜冰场,河床下游种植大片的荷花及水草,让城乡居民聊解念兹在兹的“莲花池”乡愁(榆林城内原来唯一的莲花池公园改建为世纪广场),建成的湿地公园将成为三鱼路旅游环线的“塞上水乡”,榆阳游乐园。
若鱼儿河流域湿地公园项目成型,随着太极湾峁上2800亩和岔上2000亩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的实施,峁岔上“塞上水乡”的格局就基本成型。
无定河沿鱼儿河向北3千米已砌护,下余1.3千米尚未治理(见图十一、十二)。整体项目的前期基础性投资,可申请相关项目(如河岸砌护和荷花种植)由政府解决。后期盈利性投资建设(如垂钓、游泳、溜冰、链桥等河湾项目),以村上土地使用权作价作股,吸引峁岔上创客返乡投资,邀请走出家乡的峁岔上能人为顾问,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图十一:已砌河道
图十二:未砌河道
结合湿地生态整治,峁上继续发展2800亩优质富硒水稻规模化种植;同时将200亩旧鱼塘和荒芜的盐碱地,改造开发成“咸水水产养殖场”,以更高的标准批量生产肉质鲜美的咸水“水产”;扩大已建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果蔬花卉等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多措并举,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步伐。
随着一条成熟的河滨生态长廊逐步建成,峁上就此成为宜居宜业的塞上“鱼米之乡”。傍河滨生态长廊两岸,富硒水稻,大田玉米,果蔬大棚,鱼塘,各种产业链初步形成(见图十三、十四)。
图十三:鱼塘
图十四:泥人湾富硒水稻基地
岔上可将现有2000亩浇灌水地整平(见图十五),以常绿景观树(比如中槐)栽植防护林带,将整个土地分成若干块,整体发展优质富硒水稻,或引进高标准农作物(如富硒小麦、优质大豆、水果玉米等),配以饮品大菊茶或薰衣草景观、效益双驱动的草本种植,同时划出200亩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着力打造体验区。
图十五:金盆湾待平整灌浇基地
岔上800亩山耕地,可通过水利和农业项目平整为便于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高标准旱地农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米脂高西沟考察时提到的“硬糜子、软糜子”等陕北特色杂粮论述,集中种植高品质的富硒米谷、糜子、红小豆、绿豆、黑豆等小杂粮,将特色农产品推出榆林,走向全国。 600亩大扁杏退耕还林地,可借鉴李家沟嫁接西莓的模式试行多种嫁接,包括另外600亩侧桑退耕还林地,也可招揽村里的致富能手或外来人才将流转回来的土地集中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土鸡、家兔、土猪等,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行“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申请成立村集体林场,将侧柏、桑树混交林长势良好的精心修枝、锄草、施肥、防虫、防火管护,保存率低的全部置换成“两松”常绿树种,利用林业专项管护经费精细抚育,让幼林成林成材,待羊子啃食不动树皮树干时还可养殖黑毛山羊,加强循环管护。吸引村民投资,对林场林地的功能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森林康养基地、休养写生活动基地、闲农庄等乡村旅游产业,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岔上山地旱田和林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样适用于两沟各村借鉴发展。在做好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重点打造柏盖梁千亩红葱、郭家湾和刘小沟千亩南瓜、黄崖窑千亩山地苹果、冯茶庄千亩中药材和白家沟千亩杂粮五个千亩标准产业基地(见图十六)。
图十六:白家沟千亩小杂粮基地
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乘国土绿化行动的东风,创造条件,申报国家森林乡村。推进龙王庙山退耕地改造升级(见图十七),优化景观树种,建造凉亭步道,打造龙王庙山登山健步康养中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图十七:龙王庙山鸟瞰图
二是抓文化旅游促乡村振兴,打造南部山区文化旅游发展新高地。
依托无定河生态长廊、太极鱼儿河湿地公园、4800亩高标准灌浇种植基地、以及200亩咸水水产养殖基地,试点打造“峁岔上鱼米之乡体验区”;学习借鉴著名景区经验,不断丰富峁岔上水上乐园娱乐项目,打造塞上水乡生态文明和黄土高原耕读文化示范区,使“塞上水乡”峁岔上成为榆林周边游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修复岔上有历史的谢氏老宅院,恢复其旧貌,作为窑洞院落讲习馆,并在峁上旧小学遗址处新建镇史馆,展示传统耕读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以“千年鱼河峁,耕读文化镇”为主题,将峁岔上村打造为“耕读文化教研基地”和“红色文化教研基地”,树立鱼河峁镇“耕读文化小镇”和“红色文化小镇”的形象。让广大群众在古朴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让耕读传家、向善向美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让曾经驻扎在这里红军侦察营将士革命意志高于天的战斗精神,激励鱼河峁人积极投身于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潮中,形成榆阳“北有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精神,南有鱼河峁耕读红色文化精神”的不朽记忆。
依托峁岔上已存在4500-5000年的石摞山古城遗址、李家石畔莲花寨遗址和梅家畔正发掘的陶唐古城遗址,一并挖掘打造“陶唐生态园林”文化品牌,助力鱼河峁镇乡村振兴发展和榆阳经济腾飞。
三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用政策创新引才引智引项目;建立健全返乡就业政策,引导家乡能人和返乡创客积极参与家乡发展,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管理模式支援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强化对乡村人才的关爱、激励,建立基层班子成员联络机制,适时帮助解决其相关困难,留住人才。
四是用足用好二十大新提出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惠农利农政策,壮大集体经济体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共同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化育文明向上精神,建设区域内最具影响力乡镇;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鱼河峁镇的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全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报告人:谢智勇,男,榆林市榆阳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副站长鱼河峁村驻村工作队员; 谢美荣,女,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工程师 田园村驻村工作队员; 付志智,男,鱼河峁村支部副书记。
参考文献:①《榆林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篇》;②④《榆林府志》;③《水经注》; ⑤⑥《塞上原创文学·党项印迹》;⑦《梦溪笔谈》;⑧⑨《延绥镇志》;⑩⑪《榆林市地方志编纂研究室·史志研究》;⑫《中共绥德分区史》。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