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屏山县:发展林下种养循环 拓展助农增收新空间

时间:2024-10-02 17:00:3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9期作者:舒世平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广林下养鹅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屏山县白鹅全产业链“强县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群众收入的致富路。

屏山县屏山镇越红村养殖户在茵红李树下喂养白鹅。 (2).jpg

屏山县屏山镇越红村养殖户在茵红李树下喂养白鹅。

因地制宜 “白鹅入屏”

屏山县依托丰富的林竹资源和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进浙江白鹅,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产业。

拓展林下空间。坚持“绿色、有机、特色”标准,依托现有的20万亩水果(其中茵红李12万亩)基地,充分发挥林下空间充足、土壤富硒、气候温暖湿润的优势,试点推广种养循环模式,采用“林下养鹅、鹅除杂草、粪肥果优”的方式发展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户亩产收入,实现了农业品质效益双提升。

选引优良白鹅。通过东西部协作牵线搭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由本土专家、养殖户赴浙江象山、湖北武汉、重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选种,同时引入外地企业深入屏山县实地考察环境、市场。在充分论证白鹅品质和环境适应性等综合因素后,锁定了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高的象山白鹅和浙东白鹅作为引进品种。2021年1月,第一批象山白鹅正式落户屏山县。

推广“茵红李+”模式。利用12万亩屏山茵红李产业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地上种李、林下养鹅等方式,持续推广“茵红李+”模式,实现“1+1>2”的良好效果。2024年,实现茵红李产值近10亿元,预计出栏白鹅40万羽以上,截至目前,出栏白鹅31万羽,助力果农新增林下收入5000万元,充分发挥了农牧产值叠加效应。

科学指导 “白鹅留屏”

屏山县通过“向外引智、向内定标、试点先行”等途径,着力提升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提高效益调动农户养殖积极性。

统一白鹅养殖标准。围绕全县无统一养殖标准体系等短板弱项,携手科研院校开展战略合作,与西南大学签订《屏山县—西南大学“校地合作”白鹅养殖技术保障及推广服务合作协议》,制定《白鹅养殖全过程技术指导手册》《林下养殖标准化饲养表》《专业化养殖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书》等技术指导资料,印制了白鹅标准化养殖指导示意图,有效帮助农户快速、便捷掌握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成功率。

聘请专家把脉问诊。针对养殖技术“空白”、养殖能手缺乏等问题,组建“知名专家+外地实战专家+本地土专家”为一体的养殖技术专家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实训基地,实现县乡村技术人才全覆盖。西南大学畜牧专家等多次深入屏山,为养殖户开展白鹅养殖技术培训、科技服务、交流观摩等活动,参与养殖户达1000余人次。

精选区域试点先行。为全面推开白鹅产业发展,引导更多农户从事白鹅养殖,在茵红李集中区选择3个育肥鹅基地及1个孵化和育肥一体化基地作为试点,首批引进5500羽鹅苗,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进行试验,收集生长数据、摸透养殖规律。同时,筛选养殖意愿强的农户,给予鹅苗购买补助、牧草种子赠送、现场技术指导等综合帮扶。

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产业是屏山县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图为该县锦屏镇锦屏村茵红李基地养殖的白鹅。 (2).jpg

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产业是屏山县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图为该县锦屏镇锦屏村茵红李基地养殖的白鹅。

以销促产 “白鹅出屏”

屏山县坚持产销结合、以销促产的原则,外引内联,统筹东西部两个市场,持续扩大白鹅养殖规模。

引入龙头企业。着力发挥龙头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推广“龙头企业+”模式,成功招引浙江嘉兴市知名龙头企业“浙江味德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屏山注册成立子公司,签订《浙川白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项目投资协议书》,建设白鹅屠宰加工车间,成立古法酱鹅生产销售公司,开设味德丰古法酱鹅销售门店,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在育苗育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旅融合等方向进行拓展,有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户从全产业链增值中受益。

内联本地市场。紧盯“川味”市场,开展灵活多样活动,打响“浙川白鹅”品牌。在成都、宜宾等周边地区召开“浙川白鹅品鉴暨健康饮食推介会”,打造“全鹅宴”古法酱鹅、盐水白鹅等特色餐饮品牌,开设销售门店,依托各地餐饮商会、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美食家协会、知名餐饮企业等平台开展品鉴活动,在满足大众消费的同时,着力培育本地高端消费市场。

外拓东部市场。依托味德丰公司在长三角近200家门店优势,不断向外延伸销售链条。深入对接浙江、上海等地消费市场,推广“李鹅共生”绿色有机健康食品,提升“浙川白鹅”品牌影响力。积极与东部地区食品企业进行产销对接,构建稳定产销关系,确保养得好、售得出、价值高。

联农带农 “白鹅兴屏”

屏山县围绕助农增收的原则,着力打好财政资金扶持、订单保底收购等“组合拳”,构建起“公司+专合社+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

开展财政扶持。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资源优势,全面激发养殖户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等2000余万元,专项用于扶持村集体种鹅基地、育雏基地、专业化商品鹅养殖基地等主体建设,有效减轻养殖户基地建设成本,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常年存栏1万羽种鹅养殖基地2个,年孵化能力150万羽孵化基地1个,年育雏能力50万羽自动化育雏基地2个,村集体专业化商品鹅养殖基地17个,带动林下养殖户1000余户发展。

做实保底收益。由龙头企业与镇村级集体公司、育雏基地、区域带头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保底购销协议,以“订单保底农业”的方式,降低参与农户的经营风险,并提升其参与意愿。目前味德丰公司已与屏山县11个镇级集体公司签订“保底购销合同”,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同时,推进农户代养模式,由村集体公司负责育雏发放种苗,提供标准化养殖技术,实行“市场+保底价”收购的模式,消除养殖户隐忧。

完善利益联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抱团式联动发展模式,贯通白鹅产业上下游,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户建基地、合作社牵线、公司下订单、按订单出货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和农户形成产业联合体,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的合作共赢之路。(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四川屏山县:发展林下种养循环 拓展助农增收新空间

时间:2024-10-02 17:00:3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9期

作者:舒世平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广林下养鹅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屏山县白鹅全产业链“强县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群众收入的致富路。

屏山县屏山镇越红村养殖户在茵红李树下喂养白鹅。 (2).jpg

屏山县屏山镇越红村养殖户在茵红李树下喂养白鹅。

因地制宜 “白鹅入屏”

屏山县依托丰富的林竹资源和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进浙江白鹅,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产业。

拓展林下空间。坚持“绿色、有机、特色”标准,依托现有的20万亩水果(其中茵红李12万亩)基地,充分发挥林下空间充足、土壤富硒、气候温暖湿润的优势,试点推广种养循环模式,采用“林下养鹅、鹅除杂草、粪肥果优”的方式发展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户亩产收入,实现了农业品质效益双提升。

选引优良白鹅。通过东西部协作牵线搭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由本土专家、养殖户赴浙江象山、湖北武汉、重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选种,同时引入外地企业深入屏山县实地考察环境、市场。在充分论证白鹅品质和环境适应性等综合因素后,锁定了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高的象山白鹅和浙东白鹅作为引进品种。2021年1月,第一批象山白鹅正式落户屏山县。

推广“茵红李+”模式。利用12万亩屏山茵红李产业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地上种李、林下养鹅等方式,持续推广“茵红李+”模式,实现“1+1>2”的良好效果。2024年,实现茵红李产值近10亿元,预计出栏白鹅40万羽以上,截至目前,出栏白鹅31万羽,助力果农新增林下收入5000万元,充分发挥了农牧产值叠加效应。

科学指导 “白鹅留屏”

屏山县通过“向外引智、向内定标、试点先行”等途径,着力提升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提高效益调动农户养殖积极性。

统一白鹅养殖标准。围绕全县无统一养殖标准体系等短板弱项,携手科研院校开展战略合作,与西南大学签订《屏山县—西南大学“校地合作”白鹅养殖技术保障及推广服务合作协议》,制定《白鹅养殖全过程技术指导手册》《林下养殖标准化饲养表》《专业化养殖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书》等技术指导资料,印制了白鹅标准化养殖指导示意图,有效帮助农户快速、便捷掌握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成功率。

聘请专家把脉问诊。针对养殖技术“空白”、养殖能手缺乏等问题,组建“知名专家+外地实战专家+本地土专家”为一体的养殖技术专家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实训基地,实现县乡村技术人才全覆盖。西南大学畜牧专家等多次深入屏山,为养殖户开展白鹅养殖技术培训、科技服务、交流观摩等活动,参与养殖户达1000余人次。

精选区域试点先行。为全面推开白鹅产业发展,引导更多农户从事白鹅养殖,在茵红李集中区选择3个育肥鹅基地及1个孵化和育肥一体化基地作为试点,首批引进5500羽鹅苗,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进行试验,收集生长数据、摸透养殖规律。同时,筛选养殖意愿强的农户,给予鹅苗购买补助、牧草种子赠送、现场技术指导等综合帮扶。

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产业是屏山县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图为该县锦屏镇锦屏村茵红李基地养殖的白鹅。 (2).jpg

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产业是屏山县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图为该县锦屏镇锦屏村茵红李基地养殖的白鹅。

以销促产 “白鹅出屏”

屏山县坚持产销结合、以销促产的原则,外引内联,统筹东西部两个市场,持续扩大白鹅养殖规模。

引入龙头企业。着力发挥龙头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推广“龙头企业+”模式,成功招引浙江嘉兴市知名龙头企业“浙江味德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屏山注册成立子公司,签订《浙川白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项目投资协议书》,建设白鹅屠宰加工车间,成立古法酱鹅生产销售公司,开设味德丰古法酱鹅销售门店,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在育苗育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旅融合等方向进行拓展,有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户从全产业链增值中受益。

内联本地市场。紧盯“川味”市场,开展灵活多样活动,打响“浙川白鹅”品牌。在成都、宜宾等周边地区召开“浙川白鹅品鉴暨健康饮食推介会”,打造“全鹅宴”古法酱鹅、盐水白鹅等特色餐饮品牌,开设销售门店,依托各地餐饮商会、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美食家协会、知名餐饮企业等平台开展品鉴活动,在满足大众消费的同时,着力培育本地高端消费市场。

外拓东部市场。依托味德丰公司在长三角近200家门店优势,不断向外延伸销售链条。深入对接浙江、上海等地消费市场,推广“李鹅共生”绿色有机健康食品,提升“浙川白鹅”品牌影响力。积极与东部地区食品企业进行产销对接,构建稳定产销关系,确保养得好、售得出、价值高。

联农带农 “白鹅兴屏”

屏山县围绕助农增收的原则,着力打好财政资金扶持、订单保底收购等“组合拳”,构建起“公司+专合社+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

开展财政扶持。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资源优势,全面激发养殖户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等2000余万元,专项用于扶持村集体种鹅基地、育雏基地、专业化商品鹅养殖基地等主体建设,有效减轻养殖户基地建设成本,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常年存栏1万羽种鹅养殖基地2个,年孵化能力150万羽孵化基地1个,年育雏能力50万羽自动化育雏基地2个,村集体专业化商品鹅养殖基地17个,带动林下养殖户1000余户发展。

做实保底收益。由龙头企业与镇村级集体公司、育雏基地、区域带头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保底购销协议,以“订单保底农业”的方式,降低参与农户的经营风险,并提升其参与意愿。目前味德丰公司已与屏山县11个镇级集体公司签订“保底购销合同”,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同时,推进农户代养模式,由村集体公司负责育雏发放种苗,提供标准化养殖技术,实行“市场+保底价”收购的模式,消除养殖户隐忧。

完善利益联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抱团式联动发展模式,贯通白鹅产业上下游,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户建基地、合作社牵线、公司下订单、按订单出货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和农户形成产业联合体,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的合作共赢之路。(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