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育桑黄、木生金”,特色产业兴边富民 ——吉林省和龙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典型案例

时间:2024-05-23 09:10:12来源:人民网作者:

微信截图_20240523091100.png

作为国务院认定的一类革命老区和吉林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和龙市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将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紧密融合,全力做好项目支撑、链条延伸、人才培养、振兴联动,走出了一条“育桑黄、木生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助推示范区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一、案例背景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2年,和龙市获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后,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跨域连片、多规合一”的工作思路,将“平岗平原”头道、西城、八家子、龙城、福洞5个镇56个行政村、5069平方公里划定为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目前,已累计撬动资金4.12亿元,形成以八家子镇为中心,覆盖5个镇所有村屯,贯通“平岗平原”的桑黄产业大格局。 

微信截图_20240523091115.png

二、做法成效

党建引领,精准组织,干群共建推动持续发展。印发《镇村乡村振兴重点事项清单》,示范区镇党委政府、村组织逐年完成关键事项。持续健全组织保障,5名市委常委牵头包示范区镇,32名市级领导“全覆盖”包示范区各村,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良好氛围。打造金达莱、上南、清湖、福洞4个“中心村”党委,联建周边23个行政村,统筹发展民俗旅游、桑黄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2023年示范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70万元。

龙头引领,精准发力,创新动能促进产业跃升。示范区建设以来,和龙市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努力“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推进桑黄产业快速崛起。目前,示范区桑黄产业基地面积达1500亩,菌袋460万椴,占国内总量的70%,桑黄产业入选全国“产业扶贫一县一业”。持续扶持优秀市场主体,带动灵芝、林下参等林特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入选第六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推动建设深加工和展示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和龙符号的土特产品。

紧盯短板,精准落实,靶向发力强化人才供给。依托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主导的团队技术支持,在示范区开展“桑黄科技小院”建设,助推大阳参业等企业参与国家“人参等道地药材生产关键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示范项目”。发挥人才助推作用,招聘专业人才全面服务示范区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先后培育129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与吉林大学、延边大学持续开展人才交流,参与《吉林省中药材标准》《中药炮制规范》桑黄篇标准制定,积极推动就业帮扶工作,示范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就业2165人。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龙菌工艺”已成为吉林省知名劳务品牌。

长效举措,精准施策,群策群力升级红色传承。依托药水洞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传承抗联红色基因文化,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承接州内外各级机关党性教育和研习活动。建立农民实训基地,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挖掘朝鲜族民俗、渤海国历史等文化,建设贯通“平岗平原”稻田农家、金达莱民俗村、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桑黄小镇的旅游示范带。加快推动乡风治理。优先为示范区各村配强网格长、网格员、驻村辅警力量。推进村民自治,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流程,提高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立足生态,精准谋划,多措并举实现全域提升。完成高标准农田3.14万亩建设,有力提高示范区生产条件,先后获得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省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等称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促示范区内“水清、路平、灯明、村美”,完成示范区内35个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全部达到“九有六无”标准。

 微信截图_20240523091126.png

三、经验启示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振兴干劲更足。如今,和龙市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促使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桑参加工、商贸物流、研发检测、仓储物流、文化旅游“五大板块”建设速度加快,带动了灵芝、林下参精等林特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产业链条有效延伸,产品附加值快速提升。

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乡村“造血”能力。示范区的强大带动作用,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扎根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一起创新,实现生产、科研相结合,增产增效。通过零距离对接、零时差指导、零门槛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科技小院,建成“科技兴农、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基地。

乡风民俗文化繁荣,绘就多彩振兴画卷。深入挖掘抗联红色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以及渤海国历史文化,建设贯通“平岗平原”稻田农家、易地搬迁新居、金达莱民俗村、桑黄小镇、一汽小镇全线的旅游示范带,形成三产带动二产、二产促进一产的发展模式。推广和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东城镇光东村、西城镇金达莱村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组织引领步伐矫健,走好齐心共进之路。“中心村”党委牵头推动多村联建项目,破解各村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的难题,把项目做大,根据各村入股比例分红,促进农村事业经费更加充裕。鼓励每个村发展一个农户广泛参与的特色产业品种,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良好产业格局,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农民致富目标。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育桑黄、木生金”,特色产业兴边富民 ——吉林省和龙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典型案例

时间:2024-05-23 09:10:12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微信截图_20240523091100.png

作为国务院认定的一类革命老区和吉林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和龙市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将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紧密融合,全力做好项目支撑、链条延伸、人才培养、振兴联动,走出了一条“育桑黄、木生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助推示范区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一、案例背景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2年,和龙市获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后,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跨域连片、多规合一”的工作思路,将“平岗平原”头道、西城、八家子、龙城、福洞5个镇56个行政村、5069平方公里划定为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目前,已累计撬动资金4.12亿元,形成以八家子镇为中心,覆盖5个镇所有村屯,贯通“平岗平原”的桑黄产业大格局。 

微信截图_20240523091115.png

二、做法成效

党建引领,精准组织,干群共建推动持续发展。印发《镇村乡村振兴重点事项清单》,示范区镇党委政府、村组织逐年完成关键事项。持续健全组织保障,5名市委常委牵头包示范区镇,32名市级领导“全覆盖”包示范区各村,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良好氛围。打造金达莱、上南、清湖、福洞4个“中心村”党委,联建周边23个行政村,统筹发展民俗旅游、桑黄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2023年示范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70万元。

龙头引领,精准发力,创新动能促进产业跃升。示范区建设以来,和龙市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努力“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推进桑黄产业快速崛起。目前,示范区桑黄产业基地面积达1500亩,菌袋460万椴,占国内总量的70%,桑黄产业入选全国“产业扶贫一县一业”。持续扶持优秀市场主体,带动灵芝、林下参等林特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入选第六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推动建设深加工和展示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和龙符号的土特产品。

紧盯短板,精准落实,靶向发力强化人才供给。依托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主导的团队技术支持,在示范区开展“桑黄科技小院”建设,助推大阳参业等企业参与国家“人参等道地药材生产关键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示范项目”。发挥人才助推作用,招聘专业人才全面服务示范区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先后培育129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与吉林大学、延边大学持续开展人才交流,参与《吉林省中药材标准》《中药炮制规范》桑黄篇标准制定,积极推动就业帮扶工作,示范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就业2165人。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龙菌工艺”已成为吉林省知名劳务品牌。

长效举措,精准施策,群策群力升级红色传承。依托药水洞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传承抗联红色基因文化,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承接州内外各级机关党性教育和研习活动。建立农民实训基地,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挖掘朝鲜族民俗、渤海国历史等文化,建设贯通“平岗平原”稻田农家、金达莱民俗村、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桑黄小镇的旅游示范带。加快推动乡风治理。优先为示范区各村配强网格长、网格员、驻村辅警力量。推进村民自治,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流程,提高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立足生态,精准谋划,多措并举实现全域提升。完成高标准农田3.14万亩建设,有力提高示范区生产条件,先后获得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省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等称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促示范区内“水清、路平、灯明、村美”,完成示范区内35个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全部达到“九有六无”标准。

 微信截图_20240523091126.png

三、经验启示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振兴干劲更足。如今,和龙市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促使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桑参加工、商贸物流、研发检测、仓储物流、文化旅游“五大板块”建设速度加快,带动了灵芝、林下参精等林特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产业链条有效延伸,产品附加值快速提升。

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乡村“造血”能力。示范区的强大带动作用,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扎根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一起创新,实现生产、科研相结合,增产增效。通过零距离对接、零时差指导、零门槛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科技小院,建成“科技兴农、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基地。

乡风民俗文化繁荣,绘就多彩振兴画卷。深入挖掘抗联红色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以及渤海国历史文化,建设贯通“平岗平原”稻田农家、易地搬迁新居、金达莱民俗村、桑黄小镇、一汽小镇全线的旅游示范带,形成三产带动二产、二产促进一产的发展模式。推广和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东城镇光东村、西城镇金达莱村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组织引领步伐矫健,走好齐心共进之路。“中心村”党委牵头推动多村联建项目,破解各村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的难题,把项目做大,根据各村入股比例分红,促进农村事业经费更加充裕。鼓励每个村发展一个农户广泛参与的特色产业品种,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良好产业格局,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农民致富目标。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