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县:“以路为媒”统筹城乡发展
“二月梅花三月茶,公路连通富万家”。一条条宽敞的马路边,尽是秀美的山林、梅海、茶园、稻田,点缀着干净整洁的村庄,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以路为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又推动了农民增收,同时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公路成为“振兴路”,102个村湾实现美丽蝶变,绿水青山与袅袅炊烟共同绘就乡村建设新图景。
S261省级公路湖北省孝昌县花西乡宏光村路段。(孝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城乡融合,放大村镇资源
“我每年都带着家人到孝昌游玩,今年梅花开的时候,我就推荐了好多朋友过去。”游客孙茜茜所说的梅花,是指邹岗镇绿托邦生态园千亩梅园里的万株梅花,一到春天,这些梅花就恣肆开放,吸引人们前来游梅海、赏梅姿、品梅韵。除了梅花,生态园还有4800多亩的樱花、紫薇等,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游客数量年均保持在20万人次左右。
乡村建设怎么搞?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全国示范县的孝昌县,“以路为媒”打造“乡乡相连、村村相通、县乡村道与国省干线全网贯通”交通网,形成“县域大循环、乡镇小循环、村湾微循环”环环相连的格局,同时统筹城乡发展要素,按照“一次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推进”原则,聚焦“三环线、四片区”布局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周巷镇公茂山茶场,位于“三环线”中的周巷镇阳岗美丽乡村示范片—为民服务中心—十里苗木长廊—孝孟红—茶叶联盟产业环线。2019年,在外地发展的村民彭锦和父亲彭征程响应孝昌县招商引资的号召,回到家乡,经营了这片茶山。
“当时,满山荆棘都把茶叶‘吃’了。”彭锦说,“但道路好,可以把城里的客流等资源引进来,所以我就决心留下来。”彭锦把握住了机会。现在,他经营的茶场已注册“公茂山绿芽”“公茂山春剑”“公茂山龙井”“公茂山红茶”等多个品牌。此外,他还经营温泉木屋民宿及时光小住帐篷基地,颇受城里游客青睐,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年带动6000人次务工就业,常年稳定带动137户农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青山村、公平村两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2万元。
在“四片区”中的周巷双峰废弃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片,孝昌县打造“生态茶叶长廊”,连片打造茶旅融合产业,实现了“路村景业”融合,绿富同兴。梦里花园联合社入驻企业178家,链接种植户6580户,覆盖三县14个乡镇,总种植规模10.2万亩,为178家小微企业累计提供信贷融资1.42亿元;创客中心吸引42名返乡创业者入驻,培养乡土人才2280多人。
在邹岗镇牛迹村示范片,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9000余万元,其中2000万元社会资本为王学东、黄国华等30余位优秀乡村人才筹措。该片区已建成示范村湾6个,深挖天紫湖、牛迹山等山水人文资源,引进稻梦星空露营公园、稻香渔歌田园综合体等市场主体,辐射推广种植1.2万亩、带动就业500余人。
“统筹融合城乡,美丽农村路既推动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也促进了生态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17.62%。”孝昌县委书记李惠芬说,“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可持续之路,我们一定要走得更好。”
环境提升,美在身边幸福在心头
城乡融合发展,富起来更要美起来,经济提升后,幸福感也要同步提升。
走进邹岗镇牛迹村杨陈湾村民组,村民刘金明家大门外的“十星级文明户”牌子格外醒目。杨陈湾建设和美乡村时,刘金明家院外的一块地在新规划的村道上。“改造是让村子更漂亮,让点地也无妨。”老两口爽快让出了0.7亩地。除了他家,全湾60余户村民共让地10余亩。如今,村道修好了,湾里经过和美乡村建设,焕然一新,刘金明一家也十分自豪,每天都要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刘金明说:“我们自己的村湾搞建设,家家户户自然都要主动配合。”
以刘金明家为代表的杨陈湾村民让地,是孝昌县在乡村建设,特别是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群众主动参与的一个侧面。而能有这样的局面,是该县坚持乡村建设为村民而建的结果。
近3年来,孝昌县累计统筹整合项目资金12.42亿元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确保一村一规划、一湾一方案,并最大限度让村民参与到方案设计中去,同时统筹设计、施工、监理、镇村各方力量,建立“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使用、统一施工管理”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有效杜绝了盲目建设、形象工程建设。
一个村湾改造完成,一片村湾主动申请改造;一个村湾申请改造,一批村民主动表态积极配合。“我们村成立了理事会、监督会,每名村民都参与其中,人人都出谋划策。在实施过程中,村民的积极性高涨,主动拆除危房,进行改建。现在整个村焕然一新。”丰山镇丰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聂润华说。
丰新村村民侯云阶的侄子侯欢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他家的老房子院墙年久失修,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村容村貌。这次村庄改造,侯云阶主动做侄子的工作,让侄子拆除老旧院墙,让宽道路。“我侄子家的围墙拆除重修,让出一部分路面,整个村里的面貌大为改观。”侯云阶说,“看到乡里乡亲的在微信群里夸他,他也很高兴。”
近3年来,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拆旧后建新”原则,孝昌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累计拆除农村闲置农户住房、危房27万余平米,新建、改建农村户厕6.97万户,建设污水处理“大三格”项目600多个,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5条。
湖北祥麒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曹敬涛是陡山乡曹砦湾人,在外打拼不忘家乡,他尤其眷念湾里的清清溪水,每年都捐资清淤疏浚河道。2023年以来他捐资300余万元,为村子植绿增绿、改造农村公厕、修建生态河堤、建设雅舍小品、打造景观节点“五共桥”等,实现村湾变“防水”为“兴水”,以水为魂,回归自然。“小时候湾里河水很清,游泳摸鱼很畅快。”曹敬涛说,“现在搞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就应该打造那种‘梦里水乡’,让城里人有怀念乡愁的地方,村里人有增收的新门路。”
人人参与,让美持续
“以前是泥巴路,现在村里的路都铺上柏油了,到处都种了花草树木,小广场上还有健身器材,另外还有小花园、小凉亭,住在这里不比城里差。”丰山镇丰山村熊家大湾72岁的村民熊应初说,“有了这样的好环境,我们都自觉想要把它维护好,每天主动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美需要持续。孝昌县在乡村建设中,鼓励镇村建立健全机制,以机制的力量,维护村庄美丽。2023年12月,孝昌县进行全县村级人居环境整治机制建立情况评比,并对前3名的村进行资金奖励(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评比极大激发了各村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提升了科学性,动员和集中了全体村民。绝大多数的村都能做到环境卫生“扫干净、码整齐、路畅通、多栽树、保常态”,确保变“一时美”为“持久美”。
陡山乡光荣村在曹家大湾人员密集活动中心处设立“心语墙”,鼓励群众参与评价、提意见,村民也切实把自己的意见反馈出来,实现村委会主导和群众主体两位一体。
村里扩挖水塘时,村民曹敬堂发现清挖出来的上万立方米淤泥无处堆放,于是他提出利用淤泥改良土地的建议,并在“心语墙”上留了言。第二天,村党支部书记曹胜青就找到他,向他征求改进意见,并很快把事情落实下来。水塘清淤完成后,村里还把河水引过来,形成水循环,给村里增加蓄水上万立方米。新增的30亩塘泥改造良田,目前也种上了油菜。曹敬堂说:“现在的村湾建设,真的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没有死角,天天如一。”
卫店镇三湾村在全镇率先探索实施“日督办、周评比、月通报、季拉练、年考评”的评比机制,成立了由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保洁员组成的人居环境整治评比小组,每月对村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开展一次评比通报,对评选出的最清洁农户现场表彰并奖励,对不清洁户予以提醒,以此激励全体村民比学赶超,该村的做法在全镇推广,定期开展路域环境评比活动,镇村环境和路域环境得到明显提升,该湾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绿色示范村等四项省级荣誉。 (供稿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农业农村局)
孝昌县:“以路为媒”统筹城乡发展
时间:2024-11-09 17:40:5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20期
作者:
“二月梅花三月茶,公路连通富万家”。一条条宽敞的马路边,尽是秀美的山林、梅海、茶园、稻田,点缀着干净整洁的村庄,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以路为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又推动了农民增收,同时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公路成为“振兴路”,102个村湾实现美丽蝶变,绿水青山与袅袅炊烟共同绘就乡村建设新图景。
S261省级公路湖北省孝昌县花西乡宏光村路段。(孝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城乡融合,放大村镇资源
“我每年都带着家人到孝昌游玩,今年梅花开的时候,我就推荐了好多朋友过去。”游客孙茜茜所说的梅花,是指邹岗镇绿托邦生态园千亩梅园里的万株梅花,一到春天,这些梅花就恣肆开放,吸引人们前来游梅海、赏梅姿、品梅韵。除了梅花,生态园还有4800多亩的樱花、紫薇等,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游客数量年均保持在20万人次左右。
乡村建设怎么搞?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全国示范县的孝昌县,“以路为媒”打造“乡乡相连、村村相通、县乡村道与国省干线全网贯通”交通网,形成“县域大循环、乡镇小循环、村湾微循环”环环相连的格局,同时统筹城乡发展要素,按照“一次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推进”原则,聚焦“三环线、四片区”布局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周巷镇公茂山茶场,位于“三环线”中的周巷镇阳岗美丽乡村示范片—为民服务中心—十里苗木长廊—孝孟红—茶叶联盟产业环线。2019年,在外地发展的村民彭锦和父亲彭征程响应孝昌县招商引资的号召,回到家乡,经营了这片茶山。
“当时,满山荆棘都把茶叶‘吃’了。”彭锦说,“但道路好,可以把城里的客流等资源引进来,所以我就决心留下来。”彭锦把握住了机会。现在,他经营的茶场已注册“公茂山绿芽”“公茂山春剑”“公茂山龙井”“公茂山红茶”等多个品牌。此外,他还经营温泉木屋民宿及时光小住帐篷基地,颇受城里游客青睐,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年带动6000人次务工就业,常年稳定带动137户农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青山村、公平村两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2万元。
在“四片区”中的周巷双峰废弃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片,孝昌县打造“生态茶叶长廊”,连片打造茶旅融合产业,实现了“路村景业”融合,绿富同兴。梦里花园联合社入驻企业178家,链接种植户6580户,覆盖三县14个乡镇,总种植规模10.2万亩,为178家小微企业累计提供信贷融资1.42亿元;创客中心吸引42名返乡创业者入驻,培养乡土人才2280多人。
在邹岗镇牛迹村示范片,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9000余万元,其中2000万元社会资本为王学东、黄国华等30余位优秀乡村人才筹措。该片区已建成示范村湾6个,深挖天紫湖、牛迹山等山水人文资源,引进稻梦星空露营公园、稻香渔歌田园综合体等市场主体,辐射推广种植1.2万亩、带动就业500余人。
“统筹融合城乡,美丽农村路既推动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也促进了生态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17.62%。”孝昌县委书记李惠芬说,“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可持续之路,我们一定要走得更好。”
环境提升,美在身边幸福在心头
城乡融合发展,富起来更要美起来,经济提升后,幸福感也要同步提升。
走进邹岗镇牛迹村杨陈湾村民组,村民刘金明家大门外的“十星级文明户”牌子格外醒目。杨陈湾建设和美乡村时,刘金明家院外的一块地在新规划的村道上。“改造是让村子更漂亮,让点地也无妨。”老两口爽快让出了0.7亩地。除了他家,全湾60余户村民共让地10余亩。如今,村道修好了,湾里经过和美乡村建设,焕然一新,刘金明一家也十分自豪,每天都要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刘金明说:“我们自己的村湾搞建设,家家户户自然都要主动配合。”
以刘金明家为代表的杨陈湾村民让地,是孝昌县在乡村建设,特别是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群众主动参与的一个侧面。而能有这样的局面,是该县坚持乡村建设为村民而建的结果。
近3年来,孝昌县累计统筹整合项目资金12.42亿元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确保一村一规划、一湾一方案,并最大限度让村民参与到方案设计中去,同时统筹设计、施工、监理、镇村各方力量,建立“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使用、统一施工管理”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有效杜绝了盲目建设、形象工程建设。
一个村湾改造完成,一片村湾主动申请改造;一个村湾申请改造,一批村民主动表态积极配合。“我们村成立了理事会、监督会,每名村民都参与其中,人人都出谋划策。在实施过程中,村民的积极性高涨,主动拆除危房,进行改建。现在整个村焕然一新。”丰山镇丰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聂润华说。
丰新村村民侯云阶的侄子侯欢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他家的老房子院墙年久失修,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村容村貌。这次村庄改造,侯云阶主动做侄子的工作,让侄子拆除老旧院墙,让宽道路。“我侄子家的围墙拆除重修,让出一部分路面,整个村里的面貌大为改观。”侯云阶说,“看到乡里乡亲的在微信群里夸他,他也很高兴。”
近3年来,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拆旧后建新”原则,孝昌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累计拆除农村闲置农户住房、危房27万余平米,新建、改建农村户厕6.97万户,建设污水处理“大三格”项目600多个,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5条。
湖北祥麒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曹敬涛是陡山乡曹砦湾人,在外打拼不忘家乡,他尤其眷念湾里的清清溪水,每年都捐资清淤疏浚河道。2023年以来他捐资300余万元,为村子植绿增绿、改造农村公厕、修建生态河堤、建设雅舍小品、打造景观节点“五共桥”等,实现村湾变“防水”为“兴水”,以水为魂,回归自然。“小时候湾里河水很清,游泳摸鱼很畅快。”曹敬涛说,“现在搞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就应该打造那种‘梦里水乡’,让城里人有怀念乡愁的地方,村里人有增收的新门路。”
人人参与,让美持续
“以前是泥巴路,现在村里的路都铺上柏油了,到处都种了花草树木,小广场上还有健身器材,另外还有小花园、小凉亭,住在这里不比城里差。”丰山镇丰山村熊家大湾72岁的村民熊应初说,“有了这样的好环境,我们都自觉想要把它维护好,每天主动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美需要持续。孝昌县在乡村建设中,鼓励镇村建立健全机制,以机制的力量,维护村庄美丽。2023年12月,孝昌县进行全县村级人居环境整治机制建立情况评比,并对前3名的村进行资金奖励(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评比极大激发了各村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提升了科学性,动员和集中了全体村民。绝大多数的村都能做到环境卫生“扫干净、码整齐、路畅通、多栽树、保常态”,确保变“一时美”为“持久美”。
陡山乡光荣村在曹家大湾人员密集活动中心处设立“心语墙”,鼓励群众参与评价、提意见,村民也切实把自己的意见反馈出来,实现村委会主导和群众主体两位一体。
村里扩挖水塘时,村民曹敬堂发现清挖出来的上万立方米淤泥无处堆放,于是他提出利用淤泥改良土地的建议,并在“心语墙”上留了言。第二天,村党支部书记曹胜青就找到他,向他征求改进意见,并很快把事情落实下来。水塘清淤完成后,村里还把河水引过来,形成水循环,给村里增加蓄水上万立方米。新增的30亩塘泥改造良田,目前也种上了油菜。曹敬堂说:“现在的村湾建设,真的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没有死角,天天如一。”
卫店镇三湾村在全镇率先探索实施“日督办、周评比、月通报、季拉练、年考评”的评比机制,成立了由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保洁员组成的人居环境整治评比小组,每月对村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开展一次评比通报,对评选出的最清洁农户现场表彰并奖励,对不清洁户予以提醒,以此激励全体村民比学赶超,该村的做法在全镇推广,定期开展路域环境评比活动,镇村环境和路域环境得到明显提升,该湾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绿色示范村等四项省级荣誉。 (供稿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