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云南绿春:党建引领搭平台 指尖“老手艺”绣出就业“新工坊”

时间:2025-03-11 14:05:1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王 瑞

微信截图_20250311115713.png

近年来,云南省绿春县牛孔镇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视为头等大事。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联合各方力量,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关键突破口,深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潜力,积极探索“党建+非遗”家门口务工车间新模式,全力推动指尖“老手艺”绣出就业“新工坊”,持续打造“镇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良好发展格局。

党组织“领路”,从“田间一线”到“工坊一线”。为有效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延伸彝绣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牛孔镇构建上下联动工作体系,由镇党委牵头抓总,鑫盛社区党总支落实抓细。通过逐户摸排人员、逐人约谈能人、逐一对接事项,摸排出村内组织能力强的带头人15人,采用“能人+基地+绣娘”发展模式,将绣娘队伍发展壮大至200人。同时,向上对接协调资金20万元,组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4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并分批组织绣娘队伍“领头雁”前往楚雄、上海等地,学习先进设计理念与技艺,补齐自身短板。

微信截图_20250311115730.png

合作社“创路”,由“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积极探索实践“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绣娘”工作机制,成立“牛孔镇刺绣专业合作社”,由组织能力强、刺绣水平高的社区干部施红晓担任合作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5名骨干绣娘为社员,出台《专业合作社章程》6章55条。以“培训签约、订单到户、按件计薪”的合作模式,深化与楚雄南华彝绣文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持续开发文绣摆件、团扇、衣服、香囊、手提包等刺绣产品,成功承接上海长宁区、中国海洋大学等多笔订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打造出县内首家彝绣品牌“牛孔彝绣”。截至目前,除专职绣娘外,还带动周边妇女零散务工持续就业120人,人均增收2000余元,让周边妇女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非遗人“带路”,用“十指春风”促“民族团结”。为增强群众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社推行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展演“四进工作法”,为彝绣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播撒“团结种子”,已组织开展彝绣进村社活动8次,进校园活动6次。以鑫盛社区为示范点,通过“党员+绣娘+网格化”方式,打造“党建+一老一小”示范点,关爱辖区内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绣娘队伍多次参与上海昆明古滇长街宴、建水展演、绿春长街宴等各类文化展演,相关新闻报道多次登上人民网、新华网、云南日报等媒体平台,让更多群众领略非遗刺绣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作者单位:云南省绿春县委组织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治理    
乡村发展

云南绿春:党建引领搭平台 指尖“老手艺”绣出就业“新工坊”

时间:2025-03-11 14:05:1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 瑞

微信截图_20250311115713.png

近年来,云南省绿春县牛孔镇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视为头等大事。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联合各方力量,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关键突破口,深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潜力,积极探索“党建+非遗”家门口务工车间新模式,全力推动指尖“老手艺”绣出就业“新工坊”,持续打造“镇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良好发展格局。

党组织“领路”,从“田间一线”到“工坊一线”。为有效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延伸彝绣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牛孔镇构建上下联动工作体系,由镇党委牵头抓总,鑫盛社区党总支落实抓细。通过逐户摸排人员、逐人约谈能人、逐一对接事项,摸排出村内组织能力强的带头人15人,采用“能人+基地+绣娘”发展模式,将绣娘队伍发展壮大至200人。同时,向上对接协调资金20万元,组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4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并分批组织绣娘队伍“领头雁”前往楚雄、上海等地,学习先进设计理念与技艺,补齐自身短板。

微信截图_20250311115730.png

合作社“创路”,由“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积极探索实践“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绣娘”工作机制,成立“牛孔镇刺绣专业合作社”,由组织能力强、刺绣水平高的社区干部施红晓担任合作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5名骨干绣娘为社员,出台《专业合作社章程》6章55条。以“培训签约、订单到户、按件计薪”的合作模式,深化与楚雄南华彝绣文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持续开发文绣摆件、团扇、衣服、香囊、手提包等刺绣产品,成功承接上海长宁区、中国海洋大学等多笔订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打造出县内首家彝绣品牌“牛孔彝绣”。截至目前,除专职绣娘外,还带动周边妇女零散务工持续就业120人,人均增收2000余元,让周边妇女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非遗人“带路”,用“十指春风”促“民族团结”。为增强群众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社推行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展演“四进工作法”,为彝绣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播撒“团结种子”,已组织开展彝绣进村社活动8次,进校园活动6次。以鑫盛社区为示范点,通过“党员+绣娘+网格化”方式,打造“党建+一老一小”示范点,关爱辖区内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绣娘队伍多次参与上海昆明古滇长街宴、建水展演、绿春长街宴等各类文化展演,相关新闻报道多次登上人民网、新华网、云南日报等媒体平台,让更多群众领略非遗刺绣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作者单位:云南省绿春县委组织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