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刘飞霞:实施“四大行动” 践行“千万工程”

时间:2024-10-02 16:49:37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9期作者:刘飞霞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预演了乡村振兴怎么办、怎么干、干什么等系列问题,让浙江万千乡村实现了“强、富、美”的精彩蝶变,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陕南山区脱贫县,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准确把握“千万工程”灵魂精髓,深入实施“塑形、强基、铸魂、赋能”四大行动,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有魅力、产业有活力、群众有动力”,争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典范。

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中)调研当地特色产业项目。 (2).jpg

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中)调研当地特色产业项目。

实施“塑形”行动,力促乡村面貌增颜值

“千万工程”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做起,用“小切口”撬动农村“大变革”,创造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样板。汉阴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全省产业功能县和安康市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坚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从“看得见”的乡村建设入手,打好农村现代化基础,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一是“三美共建”强化规划引领。立足城乡、村际区域差异性大和发展不平衡等实际,分类分层分阶段制定规划、目标和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体化推动美丽乡村、美丽乡镇、美丽县城“三美共建”。“美丽乡村”倡导“随形就势、就地取材、彰显文化、回归自然”,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开发过度商业化;“美丽乡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打造精品旅游观光带;“美丽县城”建设以道路畅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四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市容市貌、交通出行、综合承载力、城区管理水平大提升。二是“四大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缩小城乡差距主抓手和突破口,以“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扫干净”重点规范处理农户生活垃圾,扩大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覆盖面,健全废旧物品资源化回收、储运和利用设施体系,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到93.5%以上;“摆整齐”重点实施乡村巷道、渠塘河沟、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环境系统整治,清理整顿乱堆乱放、乱挖乱排、乱搭乱建等行为;“改旱厕”重点推行“首厕过关制”、户厕改造“回头看”,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完成550座农村户厕;“清污淤”重点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自循环的污水处理技术,常态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示范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以上。三是“两大行动”缩小城乡差距。创新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三个共同体”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高效共享,切实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实施“强基”行动,力促乡村发展可持续

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绿色生态融入农村发展血脉,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

一是深挖“土”的资源。充分利用汉阴生态、富硒、有机等独特优势,聚焦富硒茶叶、生猪、渔业、蚕桑、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强化延链补链强链、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重点,力争将汉阴打造为全国“富硒+有机”食品生产强县。同时,充分盘活、用好汉阴这一方水土,把农村的山、水、田作为文化旅游的元素和载体,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的广度、深度,真正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形成独有的“汉阴”品牌和无法替代的消费市场。二是放大“特”的优势。汉阴具有独特的“三沈”文化、陕南第一军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等优势资源,有利于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汉阴县将把“三沈”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等渗入到品牌建设中,加快推进“富硒+有机”品牌提升行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着力提升富硒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提高“产”的效益。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思路,打造10万亩富硒粮油基地,10万亩以猕猴桃、脆李为主的果业种植基地,10万亩茶叶、蔬菜、蚕桑等特色产业基地和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为主的富硒产业发展聚集区;加快建设京东物流陕南产地智能供应链中心,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切实做强优势种养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做活流通服务业。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创新推行“国企带镇村”模式,培育以国企为核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打造“汉阴猕猴桃”“盘龙红桃”“汉阳蒸盆”等一批“土特产”新品牌。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坚持“一县一园、一园多区、一园多业”模式,引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2024年计划新培育市级航母园区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个。同时,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农民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增收,力促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比达到农户经营性收入60%以上。

实施“铸魂”行动,力促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汉阴县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在凝聚人心、滋润人心、德化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狠抓基层有效治理。近年来,汉阴县探索推行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纽带(三联系),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二化路径),高效治理平台(一个平台体系)为保障的“321”基层治理模式,2023年全县平安建设满意度达99.59%。新时代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打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主动仗,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目标。同时,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编制村级“小微权力”等事项清单,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孝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做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一约四会”规范约束作用。以村(社区)为单位全面建立“红、黑”榜单通报栏、红白喜事理事会,全面开展“好人”、道德模范评选。三是狠抓家训家风建设。深入挖掘汉阴县“三沈”文化等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传家训、树家风”主题活动,发挥好“沈氏家训”的教化传承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立自家家规、树文明新风。以建设全国“沈氏家训”廉政教育基地为依托,与开展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党员教育培训、学生品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吹遍乡村。四是狠抓乡土文化保护。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和农耕文化遗存,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用富有乡土味道的田园乡韵丰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充分挖掘和保护“凤堰古梯田”等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皮影戏”“烧狮子”等乡村特色民俗,利用传统技艺、民间习俗、山歌小调等,丰富村庄文化底蕴,赓续农耕文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办好农民丰收节,组织“插秧节”“美食节”“疱汤会”等特色文化活动。

实施“赋能”行动,力促乡村发展高质量

“千万工程”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农村改革。汉阴县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汇聚更多优质要素资源,强化农村改革集成、人才引育集成、政策支持集成,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聚力增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举措。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二轮延包工作,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需要办企业;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有效调节机制,让农村更多沉睡的资源变成增值的资产资本。二是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聚焦县域经济发展难、扶贫资产管护难、村集体经济壮大难等问题,创新推行“国企带镇村”模式,探索发展以政府注资、国企控股、镇村集体等多元主体参股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多赢目标。鼓励支持村级组织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项目扩大集体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2024年争取5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示范村达到20万元以上。同时,持续深化“三联”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升级改造旧村部、老校舍、废弃厂房等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工商业项目、农业生产经营设施、产业项目等发展股权经济。三是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方式。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百社引领、百场示范”创建工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将农民嵌入产业链,把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作者系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书记视窗    
高端视点

刘飞霞:实施“四大行动” 践行“千万工程”

时间:2024-10-02 16:49:3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9期

作者:刘飞霞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预演了乡村振兴怎么办、怎么干、干什么等系列问题,让浙江万千乡村实现了“强、富、美”的精彩蝶变,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陕南山区脱贫县,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准确把握“千万工程”灵魂精髓,深入实施“塑形、强基、铸魂、赋能”四大行动,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有魅力、产业有活力、群众有动力”,争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典范。

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中)调研当地特色产业项目。 (2).jpg

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中)调研当地特色产业项目。

实施“塑形”行动,力促乡村面貌增颜值

“千万工程”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做起,用“小切口”撬动农村“大变革”,创造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样板。汉阴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全省产业功能县和安康市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坚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从“看得见”的乡村建设入手,打好农村现代化基础,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一是“三美共建”强化规划引领。立足城乡、村际区域差异性大和发展不平衡等实际,分类分层分阶段制定规划、目标和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体化推动美丽乡村、美丽乡镇、美丽县城“三美共建”。“美丽乡村”倡导“随形就势、就地取材、彰显文化、回归自然”,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开发过度商业化;“美丽乡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打造精品旅游观光带;“美丽县城”建设以道路畅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四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市容市貌、交通出行、综合承载力、城区管理水平大提升。二是“四大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缩小城乡差距主抓手和突破口,以“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扫干净”重点规范处理农户生活垃圾,扩大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覆盖面,健全废旧物品资源化回收、储运和利用设施体系,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到93.5%以上;“摆整齐”重点实施乡村巷道、渠塘河沟、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环境系统整治,清理整顿乱堆乱放、乱挖乱排、乱搭乱建等行为;“改旱厕”重点推行“首厕过关制”、户厕改造“回头看”,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完成550座农村户厕;“清污淤”重点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自循环的污水处理技术,常态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示范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以上。三是“两大行动”缩小城乡差距。创新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三个共同体”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高效共享,切实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实施“强基”行动,力促乡村发展可持续

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绿色生态融入农村发展血脉,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

一是深挖“土”的资源。充分利用汉阴生态、富硒、有机等独特优势,聚焦富硒茶叶、生猪、渔业、蚕桑、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强化延链补链强链、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重点,力争将汉阴打造为全国“富硒+有机”食品生产强县。同时,充分盘活、用好汉阴这一方水土,把农村的山、水、田作为文化旅游的元素和载体,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的广度、深度,真正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形成独有的“汉阴”品牌和无法替代的消费市场。二是放大“特”的优势。汉阴具有独特的“三沈”文化、陕南第一军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等优势资源,有利于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汉阴县将把“三沈”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等渗入到品牌建设中,加快推进“富硒+有机”品牌提升行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着力提升富硒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提高“产”的效益。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思路,打造10万亩富硒粮油基地,10万亩以猕猴桃、脆李为主的果业种植基地,10万亩茶叶、蔬菜、蚕桑等特色产业基地和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为主的富硒产业发展聚集区;加快建设京东物流陕南产地智能供应链中心,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切实做强优势种养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做活流通服务业。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创新推行“国企带镇村”模式,培育以国企为核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打造“汉阴猕猴桃”“盘龙红桃”“汉阳蒸盆”等一批“土特产”新品牌。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坚持“一县一园、一园多区、一园多业”模式,引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2024年计划新培育市级航母园区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个。同时,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农民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增收,力促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比达到农户经营性收入60%以上。

实施“铸魂”行动,力促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汉阴县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在凝聚人心、滋润人心、德化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狠抓基层有效治理。近年来,汉阴县探索推行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纽带(三联系),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二化路径),高效治理平台(一个平台体系)为保障的“321”基层治理模式,2023年全县平安建设满意度达99.59%。新时代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打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主动仗,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目标。同时,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编制村级“小微权力”等事项清单,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孝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做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一约四会”规范约束作用。以村(社区)为单位全面建立“红、黑”榜单通报栏、红白喜事理事会,全面开展“好人”、道德模范评选。三是狠抓家训家风建设。深入挖掘汉阴县“三沈”文化等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传家训、树家风”主题活动,发挥好“沈氏家训”的教化传承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立自家家规、树文明新风。以建设全国“沈氏家训”廉政教育基地为依托,与开展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党员教育培训、学生品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吹遍乡村。四是狠抓乡土文化保护。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和农耕文化遗存,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用富有乡土味道的田园乡韵丰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充分挖掘和保护“凤堰古梯田”等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皮影戏”“烧狮子”等乡村特色民俗,利用传统技艺、民间习俗、山歌小调等,丰富村庄文化底蕴,赓续农耕文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办好农民丰收节,组织“插秧节”“美食节”“疱汤会”等特色文化活动。

实施“赋能”行动,力促乡村发展高质量

“千万工程”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农村改革。汉阴县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汇聚更多优质要素资源,强化农村改革集成、人才引育集成、政策支持集成,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聚力增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举措。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二轮延包工作,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需要办企业;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有效调节机制,让农村更多沉睡的资源变成增值的资产资本。二是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聚焦县域经济发展难、扶贫资产管护难、村集体经济壮大难等问题,创新推行“国企带镇村”模式,探索发展以政府注资、国企控股、镇村集体等多元主体参股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多赢目标。鼓励支持村级组织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项目扩大集体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2024年争取5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示范村达到20万元以上。同时,持续深化“三联”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升级改造旧村部、老校舍、废弃厂房等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工商业项目、农业生产经营设施、产业项目等发展股权经济。三是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方式。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百社引领、百场示范”创建工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将农民嵌入产业链,把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作者系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