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耕文化铸魂 赋能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时间:2024-10-02 15:26:5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9期作者:

近年来,重庆市以一套指引、一张图谱、一批小院“三个一”为载体,推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活化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巴渝和美乡村铸魂赋能。

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云林天乡”农文旅融合示范景色 (2).jpg

全国“村BA”西南大区赛重庆市比赛现场,村民、游客为球员加油。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摄

编制一套“指引”,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重庆市坚持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特色相结合,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编制一套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指南,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倡导文明向善的风气,以新风尚占领农民群众精神“高地”,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抓引领。连续5年出台《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要点》,建立文明乡风任务清单,印发《重庆市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联合市级有关部门,深入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推动全市涉农区县农村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抓试点。组织民俗文化专家深入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开展重庆乡村婚丧礼仪文化研究,尤其针对群众关注度高、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年俗、婚俗、丧葬习俗等,图文并茂编制婚事新办指南,并分片开展试点。

抓推广。今年8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指南(试行)》,突出庄重喜庆、文明节俭、程序简便等婚事新办要求,倡导文明婚俗新风。利用“乡村大舞台”,将婚事新办指南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进行展演。创办“总管讲堂”,对乡村婚丧仪式主事人进行集中培训,抵制婚丧陈规陋习、倡导乡村新风尚,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首发一张“图谱”,激发农耕文化活力

着力更好开发利用巴渝农耕文化遗产,大力丰富乡村数字文化应用场景创设,开发全国首张乡村文化地图——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推动农耕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活化中传承。

数字赋能“构图”。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依托微信小程序平台,打造“一仓四端三维度”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一仓”即1个巴渝农耕文明智能数仓作为农耕文化数据存储及汇聚池,“四端”即巴渝农耕文化数据采集端、数据管理端、数据展示端、数据应用端,“三维度”即分区域、分类别、分层级建设。今年8月15日,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正式发布,汇聚全市农耕文化点位近1000个,配套信息2000余条。

丰富内涵“绘图”。将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创建“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和精品文旅线路,形成大众可感知、可触及、可应用的乡村文化导览导航服务,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满足多元化、高品质需求,促进乡村文化宣传展示,引导鼓励区县做大做强相关农业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项,发掘储备农业文化系统6项。梳理二十四节气农事文化内涵,策划推出《节气话农事》节目10期,点击量300余万次。

因地制宜“用图”。整合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居、民俗节庆、特色美食、特色农产品等要素,举办第十一届重庆市乡村艺术节、乡村村晚、首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等,引导乡村群众自发开展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展示演示等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村歌、村TT(乒乓)、村BA、“村晚+”、农民画联展等群众性精品活动,充分展现乡村好物、好景、好体验。涌现出《我的乡村我的魂》《印象农耕》《院坝来唱新风貌》等一大批彰显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

打造一批“小院”,彰显巴渝和美风韵

坚持以乡村治理为牵引,印发《关于党建统领乡村“院落微治理”指导意见》,打造一批“院落”“院坝”“院湾”,推动乡村文化、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在小院深度融合,建设独具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小院”+乡村治理。结合重庆农村地域特色,以自然村落为基点设立院落,将乡村治理末端推进到自然村组、农家庭院。拓展小院功能内涵,定期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和开展送文艺演出等文体服务,在小院建立各类群众组织,营造守望相助、和睦相处邻里关系,崇德向善、尊老爱幼家庭关系,推动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小院”+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好村级大院、聚居小院、农家庭院,推动建设乡村书屋、文化驿站、乡情陈列馆、“书架工程”等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一体配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乡村文化供给,让群众就地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小院”+数字乡村。依托重庆市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开发全市首个以农村院落为单位的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小院家”,以数智化为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赋能。截至目前,“小院家”运用推广覆盖全市38个区县、2100余个行政村、1.2万个院落、100余万村民,被纳入重庆市首批接入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特色应用。 (供稿单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建设    

坚持农耕文化铸魂 赋能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时间:2024-10-02 15:26:5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9期

作者:

近年来,重庆市以一套指引、一张图谱、一批小院“三个一”为载体,推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活化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巴渝和美乡村铸魂赋能。

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云林天乡”农文旅融合示范景色 (2).jpg

全国“村BA”西南大区赛重庆市比赛现场,村民、游客为球员加油。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摄

编制一套“指引”,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重庆市坚持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特色相结合,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编制一套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指南,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倡导文明向善的风气,以新风尚占领农民群众精神“高地”,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抓引领。连续5年出台《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要点》,建立文明乡风任务清单,印发《重庆市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联合市级有关部门,深入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推动全市涉农区县农村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抓试点。组织民俗文化专家深入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开展重庆乡村婚丧礼仪文化研究,尤其针对群众关注度高、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年俗、婚俗、丧葬习俗等,图文并茂编制婚事新办指南,并分片开展试点。

抓推广。今年8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指南(试行)》,突出庄重喜庆、文明节俭、程序简便等婚事新办要求,倡导文明婚俗新风。利用“乡村大舞台”,将婚事新办指南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进行展演。创办“总管讲堂”,对乡村婚丧仪式主事人进行集中培训,抵制婚丧陈规陋习、倡导乡村新风尚,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首发一张“图谱”,激发农耕文化活力

着力更好开发利用巴渝农耕文化遗产,大力丰富乡村数字文化应用场景创设,开发全国首张乡村文化地图——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推动农耕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活化中传承。

数字赋能“构图”。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依托微信小程序平台,打造“一仓四端三维度”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一仓”即1个巴渝农耕文明智能数仓作为农耕文化数据存储及汇聚池,“四端”即巴渝农耕文化数据采集端、数据管理端、数据展示端、数据应用端,“三维度”即分区域、分类别、分层级建设。今年8月15日,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正式发布,汇聚全市农耕文化点位近1000个,配套信息2000余条。

丰富内涵“绘图”。将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创建“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和精品文旅线路,形成大众可感知、可触及、可应用的乡村文化导览导航服务,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满足多元化、高品质需求,促进乡村文化宣传展示,引导鼓励区县做大做强相关农业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项,发掘储备农业文化系统6项。梳理二十四节气农事文化内涵,策划推出《节气话农事》节目10期,点击量300余万次。

因地制宜“用图”。整合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居、民俗节庆、特色美食、特色农产品等要素,举办第十一届重庆市乡村艺术节、乡村村晚、首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等,引导乡村群众自发开展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展示演示等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村歌、村TT(乒乓)、村BA、“村晚+”、农民画联展等群众性精品活动,充分展现乡村好物、好景、好体验。涌现出《我的乡村我的魂》《印象农耕》《院坝来唱新风貌》等一大批彰显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

打造一批“小院”,彰显巴渝和美风韵

坚持以乡村治理为牵引,印发《关于党建统领乡村“院落微治理”指导意见》,打造一批“院落”“院坝”“院湾”,推动乡村文化、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在小院深度融合,建设独具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小院”+乡村治理。结合重庆农村地域特色,以自然村落为基点设立院落,将乡村治理末端推进到自然村组、农家庭院。拓展小院功能内涵,定期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和开展送文艺演出等文体服务,在小院建立各类群众组织,营造守望相助、和睦相处邻里关系,崇德向善、尊老爱幼家庭关系,推动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小院”+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好村级大院、聚居小院、农家庭院,推动建设乡村书屋、文化驿站、乡情陈列馆、“书架工程”等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一体配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乡村文化供给,让群众就地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小院”+数字乡村。依托重庆市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开发全市首个以农村院落为单位的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小院家”,以数智化为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赋能。截至目前,“小院家”运用推广覆盖全市38个区县、2100余个行政村、1.2万个院落、100余万村民,被纳入重庆市首批接入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特色应用。 (供稿单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