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释放生态红利 激活绿色引擎 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围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围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的殷切嘱托,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既注重抓紧生态宜居这个关键,又突出抓好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和生活富裕这个根本,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围场特色的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4月14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刘洋(右二)在腰站镇碑亭子村蔬菜种植基地调研。
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围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向好生态要生产力,构建以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食品医药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是做大清洁能源集群。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河北省新型能源强省建设大局,坚持资源开发拉动、电力送出引领、智能装备发力、示范应用拓展同步发力,延伸发展储能装备制造、氢能开发利用等配套产业,打造绿电消纳、智慧运维示范标杆项目,年内总装机将达到808万千瓦,位居河北省前列。深化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将乡村清洁能源生产消费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结合,统筹开发分散式风光电和屋顶分布式光伏,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农村采暖等电气化改造,探索打造零碳民宿小院、智慧农场等用能示范场景,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做活文化旅游业态。抢抓文旅部优先支持塞罕坝发展红色旅游政策机遇,持续叫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用好“塞罕坝”这块金字招牌。立足木兰秋狝文化等显著优势,坝上地区着力整合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区域资源,穿点连线塑形升级,打造精品景区,推进生态与旅游、体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国家塞罕坝体育训练基地培育后奥运经济,开发温泉资源拓展旅居养老、诊疗康复等服务功能,打造以“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为代表的4条精品旅游线路。坝下地区聚焦景区景点、旅游沿线及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周边乡村,推进精品民宿和旅游示范村建设,借助“印象木兰围场七十二围”等系列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网红打卡IP,带动5万村民吃上“旅游饭”,户均增收1万元。
三是做优食品医药产业。立足围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本底和冷凉气候优势,建设“一号风景大道”休闲农业和“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示范带。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实施园区升级、种业振兴、“菜篮子”保供、特产培育、品牌创建五大行动,补齐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短板,做大马铃薯、畜牧业、蔬菜、中医药、林果特色产业,培育陆基水产养殖等新业态,拉动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741元。着眼于赋予农产品更多生态附加值,实施减肥、减药“双减”行动,创建“塞罕坝牛”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探索打造鱼菜共生等循环低碳农业示范项目,建设25.2万亩“三品”认证基地,培育24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和马铃薯、胡萝卜等75个单品有机产品认证,推动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以提升生态层级为抓手,厚植乡村振兴绿色本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围场自觉担负“生态支撑、水源涵养”重大责任,把建生态、保生态、营生态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动乡村振兴“逐绿前行”。
一是聚焦“扩绿”,共创美丽生活。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托“三北”防护林、张承坝上地区植树造林等重点工程,精准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和农田防护林。“十四五”以来累计造林绿化和治理退化草原49万亩,国土绿化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森林、草原覆盖率分别达到60.25%和73%。统筹推进乡村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及和美乡村建设,建立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多方参与机制,连续三年开展“百万棵树”村庄绿化行动,村庄绿化率提升7.5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16个森林乡村,累计打造省级和美乡村56个,入选河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二是聚焦“兴绿”,发展美丽经济。围绕国有林场“二次创业”,探索“国营带民营”模式盘活集体林木资源,连续6年制定出台《支持经济林发展政策》,发展果树及林下经济474.9万亩,发展林果产业示范区2万亩、推广林菌示范基地8000亩,利用林木废弃物培育发展高端绿色环保板材和木制工艺品,鼓励农户科学合理采摘蘑菇、药材等山野资源,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28.2亿元。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针叶树种苗木价格指数,打造华北区域针叶树种苗木优质原产地,建立造型松学院和“木兰松”造型松基地,构建种变苗、苗变木、木变树、树变景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年销往京津、内蒙古等地区苗木1亿株,总产值近7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上。积极探索碳汇经济,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塞罕坝机械林场合作共建“塞罕碳谷”,聘请清华大学设计生态碳汇开发方案,培育碳中和酒店、碳中和会议、碳中和电商等新业态,与河北建投合作推进降碳产品开发、备案、交易,森林碳汇资产总价值达201.27亿元。
三是聚焦“护绿”,守护美丽生态。坚持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与塞罕坝机械林场、木兰林场共建联防联控组织,推行县乡村组逐级包保机制,划定塞罕坝及环塞区域禁止旅游区和防火网格。围绕水环境水生态、城乡垃圾污水治理等领域,落实河湖长制、河湖管理员等制度,采取以城带村、以镇带村、单村单户等方式,分类分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推进以伊逊河流域为试点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配套实施绿色循环鹿茸菇和绿色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提升生态治理经济价值。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唤起乡芍药种植基地。 张丹/摄
以优化要素环境为关键,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
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在政策保障,围场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打通要素聚集的绿色通道,让创新创业在乡村大地激情迸发。
一是平台为基,集聚创新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立足围场生态实际及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绿色交易所等21个单位创新共建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深化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对接,扎实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促进政银企研各方资源整合,合作共建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攻关沙棘及特色果蔬高效节能真空冷冻干燥等10余项关键技术,开发马铃薯、肉牛等10余个新品种,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贡献率,赋能乡村振兴。
二是人才为要,汇聚智力支撑。坚持以生态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以生态建设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为牵引,组建河北木兰人才发展集团,聚焦主导产业和省市重点项目运营需求建立人才智库,实施返乡下乡“人才引进”和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完善政策扶持、资金保障、财政优惠等措施,吸引广大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发挥生态环境本底和毗邻京津区位优势,柔性引进专家教授29名,围绕林业碳汇、畜牧养殖等重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名家工作室建设工程,促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高素质农民、种养技术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组建种植业、畜牧业、特色产业等3个县级技术服务专家团,选派科技特派员312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三是政策惠民,凝聚发展合力。抓住用好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过渡期内省“五包一”帮扶等有利契机,争取“五包一”帮扶单位资金5.3亿元,推动特色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开发、民生项目建设。抢抓绿色金融试点县建设机遇,设立绿色企业项目库,向生态环境部推送重点绿色项目10个,发布融资需求12.4亿元,探索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路径。全力争取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等领域支持,出台《支持县域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拓宽“塞罕坝牛”“画木兰”等绿色农副产品、优质苗木等生态产品销售渠道,扶持壮大富农强县产业,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围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力推进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围场实践新局面。(作者系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
刘洋:释放生态红利 激活绿色引擎 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围场实践
时间:2024-07-22 23:41:3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4期
作者:刘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围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的殷切嘱托,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既注重抓紧生态宜居这个关键,又突出抓好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和生活富裕这个根本,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围场特色的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4月14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刘洋(右二)在腰站镇碑亭子村蔬菜种植基地调研。
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围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向好生态要生产力,构建以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食品医药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是做大清洁能源集群。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河北省新型能源强省建设大局,坚持资源开发拉动、电力送出引领、智能装备发力、示范应用拓展同步发力,延伸发展储能装备制造、氢能开发利用等配套产业,打造绿电消纳、智慧运维示范标杆项目,年内总装机将达到808万千瓦,位居河北省前列。深化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将乡村清洁能源生产消费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结合,统筹开发分散式风光电和屋顶分布式光伏,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农村采暖等电气化改造,探索打造零碳民宿小院、智慧农场等用能示范场景,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做活文化旅游业态。抢抓文旅部优先支持塞罕坝发展红色旅游政策机遇,持续叫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用好“塞罕坝”这块金字招牌。立足木兰秋狝文化等显著优势,坝上地区着力整合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区域资源,穿点连线塑形升级,打造精品景区,推进生态与旅游、体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国家塞罕坝体育训练基地培育后奥运经济,开发温泉资源拓展旅居养老、诊疗康复等服务功能,打造以“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为代表的4条精品旅游线路。坝下地区聚焦景区景点、旅游沿线及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周边乡村,推进精品民宿和旅游示范村建设,借助“印象木兰围场七十二围”等系列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网红打卡IP,带动5万村民吃上“旅游饭”,户均增收1万元。
三是做优食品医药产业。立足围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本底和冷凉气候优势,建设“一号风景大道”休闲农业和“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示范带。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实施园区升级、种业振兴、“菜篮子”保供、特产培育、品牌创建五大行动,补齐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短板,做大马铃薯、畜牧业、蔬菜、中医药、林果特色产业,培育陆基水产养殖等新业态,拉动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741元。着眼于赋予农产品更多生态附加值,实施减肥、减药“双减”行动,创建“塞罕坝牛”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探索打造鱼菜共生等循环低碳农业示范项目,建设25.2万亩“三品”认证基地,培育24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和马铃薯、胡萝卜等75个单品有机产品认证,推动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以提升生态层级为抓手,厚植乡村振兴绿色本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围场自觉担负“生态支撑、水源涵养”重大责任,把建生态、保生态、营生态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动乡村振兴“逐绿前行”。
一是聚焦“扩绿”,共创美丽生活。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托“三北”防护林、张承坝上地区植树造林等重点工程,精准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和农田防护林。“十四五”以来累计造林绿化和治理退化草原49万亩,国土绿化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森林、草原覆盖率分别达到60.25%和73%。统筹推进乡村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及和美乡村建设,建立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多方参与机制,连续三年开展“百万棵树”村庄绿化行动,村庄绿化率提升7.5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16个森林乡村,累计打造省级和美乡村56个,入选河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二是聚焦“兴绿”,发展美丽经济。围绕国有林场“二次创业”,探索“国营带民营”模式盘活集体林木资源,连续6年制定出台《支持经济林发展政策》,发展果树及林下经济474.9万亩,发展林果产业示范区2万亩、推广林菌示范基地8000亩,利用林木废弃物培育发展高端绿色环保板材和木制工艺品,鼓励农户科学合理采摘蘑菇、药材等山野资源,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28.2亿元。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针叶树种苗木价格指数,打造华北区域针叶树种苗木优质原产地,建立造型松学院和“木兰松”造型松基地,构建种变苗、苗变木、木变树、树变景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年销往京津、内蒙古等地区苗木1亿株,总产值近7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上。积极探索碳汇经济,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塞罕坝机械林场合作共建“塞罕碳谷”,聘请清华大学设计生态碳汇开发方案,培育碳中和酒店、碳中和会议、碳中和电商等新业态,与河北建投合作推进降碳产品开发、备案、交易,森林碳汇资产总价值达201.27亿元。
三是聚焦“护绿”,守护美丽生态。坚持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与塞罕坝机械林场、木兰林场共建联防联控组织,推行县乡村组逐级包保机制,划定塞罕坝及环塞区域禁止旅游区和防火网格。围绕水环境水生态、城乡垃圾污水治理等领域,落实河湖长制、河湖管理员等制度,采取以城带村、以镇带村、单村单户等方式,分类分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推进以伊逊河流域为试点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配套实施绿色循环鹿茸菇和绿色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提升生态治理经济价值。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唤起乡芍药种植基地。 张丹/摄
以优化要素环境为关键,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
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在政策保障,围场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打通要素聚集的绿色通道,让创新创业在乡村大地激情迸发。
一是平台为基,集聚创新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立足围场生态实际及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绿色交易所等21个单位创新共建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深化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对接,扎实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促进政银企研各方资源整合,合作共建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攻关沙棘及特色果蔬高效节能真空冷冻干燥等10余项关键技术,开发马铃薯、肉牛等10余个新品种,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贡献率,赋能乡村振兴。
二是人才为要,汇聚智力支撑。坚持以生态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以生态建设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为牵引,组建河北木兰人才发展集团,聚焦主导产业和省市重点项目运营需求建立人才智库,实施返乡下乡“人才引进”和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完善政策扶持、资金保障、财政优惠等措施,吸引广大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发挥生态环境本底和毗邻京津区位优势,柔性引进专家教授29名,围绕林业碳汇、畜牧养殖等重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名家工作室建设工程,促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高素质农民、种养技术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组建种植业、畜牧业、特色产业等3个县级技术服务专家团,选派科技特派员312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三是政策惠民,凝聚发展合力。抓住用好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过渡期内省“五包一”帮扶等有利契机,争取“五包一”帮扶单位资金5.3亿元,推动特色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开发、民生项目建设。抢抓绿色金融试点县建设机遇,设立绿色企业项目库,向生态环境部推送重点绿色项目10个,发布融资需求12.4亿元,探索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路径。全力争取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等领域支持,出台《支持县域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拓宽“塞罕坝牛”“画木兰”等绿色农副产品、优质苗木等生态产品销售渠道,扶持壮大富农强县产业,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围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力推进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围场实践新局面。(作者系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