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李铁、魏后凯、刘守英对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提出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方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5月9日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中国乡村大讲堂·政策对话系列2,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原二级教授温铁军,独立经济学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刘守英围绕“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的话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主持。
温铁军:县域城镇化是产业留在县域的地域载体
温铁军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把产业留在县域。他认为,只有把产业留在县域,才能让农民分享产业留在县域的收入,才有农民得到长期财产性收入的机会,才有可能为下一个百年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作出必要的政策安排。在他看来,县域城镇化是产业留在县域的地域载体,城镇化和产业留在县域二者是并行不悖的。
温铁军认为,推动县域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两化结合,未必一定要像过去那样目标放在县级城关镇,而是可以鼓励就地城镇化。只有城乡双向互动融合才能推动县域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未必非得强调只有县级城关镇推进城镇化才是城镇化。
此外,在各地的城镇化建设中,温铁军不赞成模仿固定的模式。他表示,县域本身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各个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别本来就是千差万别。与其要去找一个模式,不如因地制宜,看看各个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发展条件,追求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式。
李铁:县城应该提供适合农民进城的公共服务
李铁认为,县城重点要解决的不是高标准化,而是推进县城城镇化。这么多年实践经验表明,把县城大城市化、样本化、高标准化,会导致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县城真正紧缺的是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收入水平相对等的公共服务的提高。
“现在提出小城镇、提出特色小镇,我最怕的是又设置一系列的标准,让基础设施怎么样达标,路要多宽、树要种多少,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要给县城提供更好的,适合进城农民的公共服务,比如基本的医疗和公共教育服务。”李铁表示。
在他看来,对一个县城的发展,不要假定会有什么产业,因为人口聚集市场会自动形成新的产业。产业的流向是选择成本较低的地方。如果未来在交通各个方面基础设施都在进一步完善的话,产业会向中西部县城转移。“此前有大量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为什么中西部县城和一些镇不能接受一些产业?这些都是未知数。只要有人口聚集,一定会产生需求,只要有需求一定会促进产业的发展。”李铁说。
魏后凯:乡村振兴要靠外力推动,但最终应该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魏后凯认为,农村人口的减少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将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的增收、推进县域内的基础设施跟公共服务一体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魏后凯提醒说,城镇化对乡村也会带来一些严峻的挑战,如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数量的减少等。他提供了一组数据。按照七普数据,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是17.7%,比城市高了6.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23.8%,比城市高了8.3个百分点。根据测算,2007年到2020年,全国行政村平均每年减少6000个,自然村1991年-2020年平均每年减少4.7万个。他判断,未来村庄数量还会减少。到2035、2050年不可能还有现在这么多村庄,未来的村庄一定要按照人口居住情况,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推进乡村振兴,魏后凯认为,
第一,乡村振兴要靠外力推动,但最终应该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需要外力推动,应鼓励资本下乡。资本应该跟农村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形成共同体,不能是只有老板赚钱,农民不赚钱,也不能是老板一直赔钱,一定要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二,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多元化,研究欧美国家发展经验发现,乡村产业会越来越多元化。以前对农村的定义是,农村就是单纯从事农业的地方,但是随着乡村产业多元化,乡村从事农业的人口将越来越少。
第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社会资本撬动起来,单纯靠财政资金是杯水车薪。
第四,把农村现有的资源激活,打通资源变资本、变财富的渠道。现在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处于闲置的状态,如何激活农村的资源,打通资源变资本、变财富的渠道,非常重要。
刘守英:慎重看待返乡创业潮 乡村振兴需要人、地、村、业的重构
针对当前的返乡创业潮,刘守英认为,从数据来看,农民现在回流的比例、数量在增加,但这并没有改变城乡关系基本的规律。“很多农民返乡是回到了县城里,并没有回到村子。如果大批农民返村了,将是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退步。”
刘守英认为,返乡最重要的是乡村产业的回报。如果乡村的产业没有实现回报,那返乡就是一个伪问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现在确实有回村修路、做一些工程的,我们在地方也看到这个空间、那个空间,这个创业基地、那个创业基地,很大一块是靠补贴。如果产业回报出不来,回到乡村以后的人在乡村从事的报酬不能跟城市差不多的话,这个不可持续,只能作为讲故事。”
在刘守英看来,乡村需要人、地、村、业的重构,这一轮的乡村振兴是如何让乡村这个系统重新打通。“乡村要实现人、地、村、业系统的重构,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搞农村工作的人千万不要浪漫主义,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乡村研究,最为担忧的是,农民出去没着落、搞农业报酬低、长年辛劳、对未来麻木看不到头,一些人诗意般地描绘农民是最幸福的,是最令人羡慕的行当,那不是胡扯吗?我觉得这是个良知的问题。”刘守英说。
温铁军、李铁、魏后凯、刘守英对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
时间:2022-05-12 17:03:2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本刊记者 高永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提出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方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5月9日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中国乡村大讲堂·政策对话系列2,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原二级教授温铁军,独立经济学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刘守英围绕“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的话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主持。
温铁军:县域城镇化是产业留在县域的地域载体
温铁军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把产业留在县域。他认为,只有把产业留在县域,才能让农民分享产业留在县域的收入,才有农民得到长期财产性收入的机会,才有可能为下一个百年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作出必要的政策安排。在他看来,县域城镇化是产业留在县域的地域载体,城镇化和产业留在县域二者是并行不悖的。
温铁军认为,推动县域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两化结合,未必一定要像过去那样目标放在县级城关镇,而是可以鼓励就地城镇化。只有城乡双向互动融合才能推动县域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未必非得强调只有县级城关镇推进城镇化才是城镇化。
此外,在各地的城镇化建设中,温铁军不赞成模仿固定的模式。他表示,县域本身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各个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别本来就是千差万别。与其要去找一个模式,不如因地制宜,看看各个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发展条件,追求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式。
李铁:县城应该提供适合农民进城的公共服务
李铁认为,县城重点要解决的不是高标准化,而是推进县城城镇化。这么多年实践经验表明,把县城大城市化、样本化、高标准化,会导致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县城真正紧缺的是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收入水平相对等的公共服务的提高。
“现在提出小城镇、提出特色小镇,我最怕的是又设置一系列的标准,让基础设施怎么样达标,路要多宽、树要种多少,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要给县城提供更好的,适合进城农民的公共服务,比如基本的医疗和公共教育服务。”李铁表示。
在他看来,对一个县城的发展,不要假定会有什么产业,因为人口聚集市场会自动形成新的产业。产业的流向是选择成本较低的地方。如果未来在交通各个方面基础设施都在进一步完善的话,产业会向中西部县城转移。“此前有大量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为什么中西部县城和一些镇不能接受一些产业?这些都是未知数。只要有人口聚集,一定会产生需求,只要有需求一定会促进产业的发展。”李铁说。
魏后凯:乡村振兴要靠外力推动,但最终应该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魏后凯认为,农村人口的减少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将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的增收、推进县域内的基础设施跟公共服务一体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魏后凯提醒说,城镇化对乡村也会带来一些严峻的挑战,如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数量的减少等。他提供了一组数据。按照七普数据,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是17.7%,比城市高了6.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23.8%,比城市高了8.3个百分点。根据测算,2007年到2020年,全国行政村平均每年减少6000个,自然村1991年-2020年平均每年减少4.7万个。他判断,未来村庄数量还会减少。到2035、2050年不可能还有现在这么多村庄,未来的村庄一定要按照人口居住情况,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推进乡村振兴,魏后凯认为,
第一,乡村振兴要靠外力推动,但最终应该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需要外力推动,应鼓励资本下乡。资本应该跟农村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形成共同体,不能是只有老板赚钱,农民不赚钱,也不能是老板一直赔钱,一定要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二,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多元化,研究欧美国家发展经验发现,乡村产业会越来越多元化。以前对农村的定义是,农村就是单纯从事农业的地方,但是随着乡村产业多元化,乡村从事农业的人口将越来越少。
第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社会资本撬动起来,单纯靠财政资金是杯水车薪。
第四,把农村现有的资源激活,打通资源变资本、变财富的渠道。现在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处于闲置的状态,如何激活农村的资源,打通资源变资本、变财富的渠道,非常重要。
刘守英:慎重看待返乡创业潮 乡村振兴需要人、地、村、业的重构
针对当前的返乡创业潮,刘守英认为,从数据来看,农民现在回流的比例、数量在增加,但这并没有改变城乡关系基本的规律。“很多农民返乡是回到了县城里,并没有回到村子。如果大批农民返村了,将是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退步。”
刘守英认为,返乡最重要的是乡村产业的回报。如果乡村的产业没有实现回报,那返乡就是一个伪问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现在确实有回村修路、做一些工程的,我们在地方也看到这个空间、那个空间,这个创业基地、那个创业基地,很大一块是靠补贴。如果产业回报出不来,回到乡村以后的人在乡村从事的报酬不能跟城市差不多的话,这个不可持续,只能作为讲故事。”
在刘守英看来,乡村需要人、地、村、业的重构,这一轮的乡村振兴是如何让乡村这个系统重新打通。“乡村要实现人、地、村、业系统的重构,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搞农村工作的人千万不要浪漫主义,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乡村研究,最为担忧的是,农民出去没着落、搞农业报酬低、长年辛劳、对未来麻木看不到头,一些人诗意般地描绘农民是最幸福的,是最令人羡慕的行当,那不是胡扯吗?我觉得这是个良知的问题。”刘守英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