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小凉山,争做一道光

时间:2025-03-13 09:53:3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郭 菲

清晨六点,山里的公鸡开始了吟唱。一名老妪缓缓推开房门,步入破晓的雾霭,往返于柴堆与灶台,生火做饭。

没有云蒸霞蔚,没有晨钟暮鼓,山谷依然宁静如斯,她的小阿依们还在甜美的梦乡中舍不得醒来。老妪拧着扫帚,来到通村大路上,打扫起了整夜的落叶。想到四百块的工资,又可以给小阿依们添上几件小玩具,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安详的微笑。渐渐地,缕缕炊烟从这片土地上升起,与朦胧的朝霞相接。天空的光影霎时变得生动起来,如同一幅隽秀的水墨画铺洒人间。忙完早活的老人们闲庭信步于新建成的文化院坝上,舒活着筋骨,彼此道一声“吃饭了吗?”随着这句朴实的问候,俄罗村的一天也就此开始。

图片9.png

俄罗村小朋友高举福字喜迎新春。 

多少年了,每当我重返俄罗村,她总是以这样遗世如画的容颜示我。有人说,帮扶村就是第一书记的第二故乡,然而,俄罗村于我而言,却更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我曾经以为读懂了她,但每每翻阅书页,书签却从不肯为我在原地停留。

我永远不会忘记,2017年5月的那天,我受组织委派,前往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岩乡俄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助力这个省级贫困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全面小康。在乐山市委组织部,当同样被派往峨边的其他第一书记得知我帮扶村的名字时,皆露出惊讶且同情之色——原来,俄罗村这个纯彝族村落,早已在圈子里“声名远扬”,与许多大同小异的贫困村相比,其底子之薄、任务之艰巨,实叫人唏嘘不已。

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了这里。

这座位于小凉山腹地、大山环绕的村落,居住着700多名纯彝族的同胞,在一个事件半小时就可以传遍朋友圈的今天,依旧遵循着那些似有似无的古老规则,繁衍生息。衰草连天的通村土路旁,木屋与土地犬牙交错地占满了山坡上一片硕大的斜地。整个聚居点被一堵霉斑遍布的老旧围墙所包围,屋与屋紧紧相连,尽显压抑之感。那些年,当其周边的兄弟村正纷纷在为脱贫摘帽作最后的冲刺时,俄罗村却一切几乎还要从零开始——它甚至没有一条硬化路可以通向居民聚集点,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坝子供村民活动,更别提带动全村发展的产业。

一切充满着洪荒之感,目光所及之处,破旧的围墙和房屋之外,尽是无所事事的村民在村子为数不多的碎片化空地上扎堆。打牌和喝酒是这里最主要的娱乐,一旦遇上烂酒之人,往往免不了被拦下脚步,拉拉杂杂扯上半天。借题发挥还算幸运的,若是刚好遇上几个刺头,则遭遇辱骂和人身威胁也属常态。

数据佐证了俄罗村的落后——全村不到两百户村民中,竟然有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即使俄罗村有幸为乡政府驻地,又沿省道峨美路而建,离著名景区黑竹沟也不过十多公里,却因过去内部不团结,导致这里成为全县闻名的老大难地方。人们一听到“俄罗村”这个名字就摇头兴叹,他们把批评俄罗村当作了一种时尚,说俄罗村是孤儿,还说俄罗人勾心斗角,永远也抬不起头……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一句又一句的批评与诋毁,如同刺刀深深刺痛每个俄罗人的心。所以,自打精准扶贫伊始,俄罗人便下定了一个决心:为了建设一个受人尊重的美好故乡,我们要改变、改变,还是改变!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俄罗村,可再贴切不过。山坡上尚有空地,可修建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院坝,成为党和人民沟通的坚强阵地,不过,需要先有通村硬化路运输建筑材料;至于村民们为何放着有补贴的彝家新寨不建,原因同样现实——没有路,材料就只能靠马来运输,一套彝家新寨的成本本来只要七八万,可加上二次运输,就多了至少一万五。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这条发展之路、民生之路。然而,修路必然得占用大量的土地,而村道与省道不同,并无任何征地补偿,想到这些祖祖辈辈留下的家业,突然之间再也无法耕作出粮食,而要成为全村的共享之物,注定会让那些本就不富裕的村民们心怀芥蒂。

“凭什么有的人什么代价都不付出,我却要作出这么大的牺牲?”

“我是不是应该自私一点?”

“我这都不乘机捞上一笔,更待何时?”

我驻村的那几年,正是脱贫攻坚战的后半程,每一年,都有若干村庄宣布退出贫困村序列,而俄罗村,则像一块难啃的骨头,越来越受到上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力量汇集于此。

渐渐地,俄罗村形成了四支常备工作力量:由村支书领衔的村“两委”、由第一书记领衔的驻村工作队、峨边县委党校派来的联户干部,以及乡上派来的包村干部,再加上金岩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先后亲自联系该村,由汉族人和彝族人共同组成的大股工作力量,将在中央定下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带领这片土地上的彝族同胞,携手共建一个全新的家园。

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成了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与涉及征用土地的村民坐在一根板凳上,拉家常、诉衷肠。为了早日让全村达成共识,那些年迈的老组长、德高望重的德古,甚至彝族的宗教祭司——毕摩也齐齐上阵,一次又一次地召集村民会议,一次又一次地摆坝坝宴……

“我们挨了一辈子骂,以后可不可以不挨骂了?”

“是的,我们曾经是落后的,可是只要我们奋起直追,那个曾经被世人看不上的孤儿,也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不是吗?”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终于,进入2019年,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有人站出来说了一声:“算了,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的地,无偿贡献出来吧!”

这句话如同平地惊雷,撬开了一把又一把的心锁,于是,我们欣慰地看到,那些土地所涉及的20多户主人,竟然再没有出现过漫天要价的声音。

当一条通衢大道在俄罗村诞生,俄罗人便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只要我们个人稍微牺牲一点点,我们的故乡,竟然也可以变得像他们那样美好。”

一时间,往昔的恩恩怨怨都被抛到了历史的垃圾堆。“没有什么你的我的,咱们是一家人嘛。既然咱们可以共患难,为什么不可以同富贵呢?”

有哲人说过:“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一条条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俄罗人就是这样,当他们用爱推倒了心中的那堵墙,便踏上了忙忙碌碌的建设之路: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院坝、联户路、太阳能路灯……越来越多的项目在这片古老而崭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更可喜的是,还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汉子,告别了原本慵懒的生活,用勤劳的双手,为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姑娘、铁打的哥们,盖起了一座又一座彝家新寨……

那个彝族年,热情好客的俄罗人终于可以围着火塘,手牵手跳起达体舞,品着团圆酒,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递上一块鲜美的腊肉,自豪地说:“欢迎来到美丽的新俄罗村。这里的人们善良而勤劳,这片土地上,再没有谁的梦想,会因为一个叫做‘贫困’的理由而破碎。”

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曾经受尽世人冷眼的小小彝族村落,已然旧貌换新颜——2019年底,这只“笨鸟”不但顺利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也一度让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

来之不易的成绩,源于每一个为了俄罗村的嬗变不懈奔走的人。我不能说第一书记在这个过程中居功至伟,但作为各方力量的整合者,有两方面的贡献,的确值得一说:一是三年来我向帮扶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到共计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为俄罗村软硬件升级提档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我向来冲锋在前、以身作则,很大程度上感染并带动了其他干部和村民,使得全村从上到下因效仿而勤奋,因勤奋而团结,因团结而事成。

作为一个喜欢捣弄文字的学者,我以这段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主题长篇小说《寻找支格阿尔》,2020年12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并入选2020年上海市重点图书、2021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成果类资助项目,并于2024年获得郭沫若文学艺术奖新人新作奖。

原以为俄罗村三年多的驻村经历,将伴随着作品的出版,就此变成一段尘封的回忆,我不会再从事此类工作,不想,回原单位之后,小凉山那壮美的山河、鲜活的民众,却时常入我梦来。坐在敞亮的办公室中,日复一日从事单调的行政工作,我愈发明白了,我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为百姓福祉而奔走之人,眼中是有光的。我想念那片光。

2024年5月,时值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的金口河区金河镇吉星村第一书记姜老师退休,学校将选派继任者。得知消息,我提出了申请,获得组织支持,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两度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职工。

有些同事不理解,说你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在城里安稳日子过着不安逸吗?有寒暑假不好吗?非要一而再再而三去那衣食住行都不方便的地方耗着干嘛?

我总是淡淡地回应:“单纯就是喜欢。”

于是,在离开俄罗村将近四年之后,我重返了小凉山,回到了那个眼中有光的日子。凭着那些年投身脱贫攻坚战的经验,我很快便适应了新形势新环境。在吉星村工作的几十个日子里,干成了不少的事,其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件,是帮助吉星村六组村民解决冬季缺水的问题。

微信截图_20250313095525.png

那一天,为了勘察水源情况,测算水源和六组蓄水池之间的距离,我深入泥泞遍地的原始森林,攀登荆棘遍布的山丘,徒步行走了3.8公里,终于对水源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从而科学制定解决方案,申请资金增加管道保障蓄水池储量充足。村民们心怀感激,送来感谢信和锦旗,此事迹被四川新闻网和中国网以《山泉入户来 润泽百姓心》给予了报道。

“在小凉山,争做一道光”——这是我和组织的约定,也是我和小凉山的一场双向奔赴。于远离城市喧嚣之地,于生命之花绽放的年华,专注而精进地付出,不断将坚冰融化,将顽石击破,换得一方水土民族团结、百姓喜乐——我想,新时代青年的极致浪漫,不外如是。(作者系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派驻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文店村第一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文化振兴    

在小凉山,争做一道光

时间:2025-03-13 09:53:3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郭 菲

清晨六点,山里的公鸡开始了吟唱。一名老妪缓缓推开房门,步入破晓的雾霭,往返于柴堆与灶台,生火做饭。

没有云蒸霞蔚,没有晨钟暮鼓,山谷依然宁静如斯,她的小阿依们还在甜美的梦乡中舍不得醒来。老妪拧着扫帚,来到通村大路上,打扫起了整夜的落叶。想到四百块的工资,又可以给小阿依们添上几件小玩具,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安详的微笑。渐渐地,缕缕炊烟从这片土地上升起,与朦胧的朝霞相接。天空的光影霎时变得生动起来,如同一幅隽秀的水墨画铺洒人间。忙完早活的老人们闲庭信步于新建成的文化院坝上,舒活着筋骨,彼此道一声“吃饭了吗?”随着这句朴实的问候,俄罗村的一天也就此开始。

图片9.png

俄罗村小朋友高举福字喜迎新春。 

多少年了,每当我重返俄罗村,她总是以这样遗世如画的容颜示我。有人说,帮扶村就是第一书记的第二故乡,然而,俄罗村于我而言,却更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我曾经以为读懂了她,但每每翻阅书页,书签却从不肯为我在原地停留。

我永远不会忘记,2017年5月的那天,我受组织委派,前往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岩乡俄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助力这个省级贫困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全面小康。在乐山市委组织部,当同样被派往峨边的其他第一书记得知我帮扶村的名字时,皆露出惊讶且同情之色——原来,俄罗村这个纯彝族村落,早已在圈子里“声名远扬”,与许多大同小异的贫困村相比,其底子之薄、任务之艰巨,实叫人唏嘘不已。

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了这里。

这座位于小凉山腹地、大山环绕的村落,居住着700多名纯彝族的同胞,在一个事件半小时就可以传遍朋友圈的今天,依旧遵循着那些似有似无的古老规则,繁衍生息。衰草连天的通村土路旁,木屋与土地犬牙交错地占满了山坡上一片硕大的斜地。整个聚居点被一堵霉斑遍布的老旧围墙所包围,屋与屋紧紧相连,尽显压抑之感。那些年,当其周边的兄弟村正纷纷在为脱贫摘帽作最后的冲刺时,俄罗村却一切几乎还要从零开始——它甚至没有一条硬化路可以通向居民聚集点,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坝子供村民活动,更别提带动全村发展的产业。

一切充满着洪荒之感,目光所及之处,破旧的围墙和房屋之外,尽是无所事事的村民在村子为数不多的碎片化空地上扎堆。打牌和喝酒是这里最主要的娱乐,一旦遇上烂酒之人,往往免不了被拦下脚步,拉拉杂杂扯上半天。借题发挥还算幸运的,若是刚好遇上几个刺头,则遭遇辱骂和人身威胁也属常态。

数据佐证了俄罗村的落后——全村不到两百户村民中,竟然有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即使俄罗村有幸为乡政府驻地,又沿省道峨美路而建,离著名景区黑竹沟也不过十多公里,却因过去内部不团结,导致这里成为全县闻名的老大难地方。人们一听到“俄罗村”这个名字就摇头兴叹,他们把批评俄罗村当作了一种时尚,说俄罗村是孤儿,还说俄罗人勾心斗角,永远也抬不起头……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一句又一句的批评与诋毁,如同刺刀深深刺痛每个俄罗人的心。所以,自打精准扶贫伊始,俄罗人便下定了一个决心:为了建设一个受人尊重的美好故乡,我们要改变、改变,还是改变!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俄罗村,可再贴切不过。山坡上尚有空地,可修建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院坝,成为党和人民沟通的坚强阵地,不过,需要先有通村硬化路运输建筑材料;至于村民们为何放着有补贴的彝家新寨不建,原因同样现实——没有路,材料就只能靠马来运输,一套彝家新寨的成本本来只要七八万,可加上二次运输,就多了至少一万五。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这条发展之路、民生之路。然而,修路必然得占用大量的土地,而村道与省道不同,并无任何征地补偿,想到这些祖祖辈辈留下的家业,突然之间再也无法耕作出粮食,而要成为全村的共享之物,注定会让那些本就不富裕的村民们心怀芥蒂。

“凭什么有的人什么代价都不付出,我却要作出这么大的牺牲?”

“我是不是应该自私一点?”

“我这都不乘机捞上一笔,更待何时?”

我驻村的那几年,正是脱贫攻坚战的后半程,每一年,都有若干村庄宣布退出贫困村序列,而俄罗村,则像一块难啃的骨头,越来越受到上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力量汇集于此。

渐渐地,俄罗村形成了四支常备工作力量:由村支书领衔的村“两委”、由第一书记领衔的驻村工作队、峨边县委党校派来的联户干部,以及乡上派来的包村干部,再加上金岩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先后亲自联系该村,由汉族人和彝族人共同组成的大股工作力量,将在中央定下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带领这片土地上的彝族同胞,携手共建一个全新的家园。

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成了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与涉及征用土地的村民坐在一根板凳上,拉家常、诉衷肠。为了早日让全村达成共识,那些年迈的老组长、德高望重的德古,甚至彝族的宗教祭司——毕摩也齐齐上阵,一次又一次地召集村民会议,一次又一次地摆坝坝宴……

“我们挨了一辈子骂,以后可不可以不挨骂了?”

“是的,我们曾经是落后的,可是只要我们奋起直追,那个曾经被世人看不上的孤儿,也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不是吗?”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终于,进入2019年,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有人站出来说了一声:“算了,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的地,无偿贡献出来吧!”

这句话如同平地惊雷,撬开了一把又一把的心锁,于是,我们欣慰地看到,那些土地所涉及的20多户主人,竟然再没有出现过漫天要价的声音。

当一条通衢大道在俄罗村诞生,俄罗人便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只要我们个人稍微牺牲一点点,我们的故乡,竟然也可以变得像他们那样美好。”

一时间,往昔的恩恩怨怨都被抛到了历史的垃圾堆。“没有什么你的我的,咱们是一家人嘛。既然咱们可以共患难,为什么不可以同富贵呢?”

有哲人说过:“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一条条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俄罗人就是这样,当他们用爱推倒了心中的那堵墙,便踏上了忙忙碌碌的建设之路: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院坝、联户路、太阳能路灯……越来越多的项目在这片古老而崭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更可喜的是,还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汉子,告别了原本慵懒的生活,用勤劳的双手,为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姑娘、铁打的哥们,盖起了一座又一座彝家新寨……

那个彝族年,热情好客的俄罗人终于可以围着火塘,手牵手跳起达体舞,品着团圆酒,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递上一块鲜美的腊肉,自豪地说:“欢迎来到美丽的新俄罗村。这里的人们善良而勤劳,这片土地上,再没有谁的梦想,会因为一个叫做‘贫困’的理由而破碎。”

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曾经受尽世人冷眼的小小彝族村落,已然旧貌换新颜——2019年底,这只“笨鸟”不但顺利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也一度让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

来之不易的成绩,源于每一个为了俄罗村的嬗变不懈奔走的人。我不能说第一书记在这个过程中居功至伟,但作为各方力量的整合者,有两方面的贡献,的确值得一说:一是三年来我向帮扶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到共计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为俄罗村软硬件升级提档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我向来冲锋在前、以身作则,很大程度上感染并带动了其他干部和村民,使得全村从上到下因效仿而勤奋,因勤奋而团结,因团结而事成。

作为一个喜欢捣弄文字的学者,我以这段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主题长篇小说《寻找支格阿尔》,2020年12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并入选2020年上海市重点图书、2021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成果类资助项目,并于2024年获得郭沫若文学艺术奖新人新作奖。

原以为俄罗村三年多的驻村经历,将伴随着作品的出版,就此变成一段尘封的回忆,我不会再从事此类工作,不想,回原单位之后,小凉山那壮美的山河、鲜活的民众,却时常入我梦来。坐在敞亮的办公室中,日复一日从事单调的行政工作,我愈发明白了,我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为百姓福祉而奔走之人,眼中是有光的。我想念那片光。

2024年5月,时值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的金口河区金河镇吉星村第一书记姜老师退休,学校将选派继任者。得知消息,我提出了申请,获得组织支持,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两度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职工。

有些同事不理解,说你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在城里安稳日子过着不安逸吗?有寒暑假不好吗?非要一而再再而三去那衣食住行都不方便的地方耗着干嘛?

我总是淡淡地回应:“单纯就是喜欢。”

于是,在离开俄罗村将近四年之后,我重返了小凉山,回到了那个眼中有光的日子。凭着那些年投身脱贫攻坚战的经验,我很快便适应了新形势新环境。在吉星村工作的几十个日子里,干成了不少的事,其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件,是帮助吉星村六组村民解决冬季缺水的问题。

微信截图_20250313095525.png

那一天,为了勘察水源情况,测算水源和六组蓄水池之间的距离,我深入泥泞遍地的原始森林,攀登荆棘遍布的山丘,徒步行走了3.8公里,终于对水源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从而科学制定解决方案,申请资金增加管道保障蓄水池储量充足。村民们心怀感激,送来感谢信和锦旗,此事迹被四川新闻网和中国网以《山泉入户来 润泽百姓心》给予了报道。

“在小凉山,争做一道光”——这是我和组织的约定,也是我和小凉山的一场双向奔赴。于远离城市喧嚣之地,于生命之花绽放的年华,专注而精进地付出,不断将坚冰融化,将顽石击破,换得一方水土民族团结、百姓喜乐——我想,新时代青年的极致浪漫,不外如是。(作者系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派驻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文店村第一书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