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塔什:昆仑秘境的绮梦之旅
应友人之邀,值此古尔邦节,我踏上了探访和田县喀什塔什乡的旅程。此前,它于我不过地图上一个陌生的符号。然而,友人的描述,如石投心湖,漾起层层向往。他说,十年前此地尚是未经雕琢的瑰宝,昆仑山的雄浑自然与深厚文化在此完美交融,其景之胜,远逾板兰格。尤其是那6638米的慕士山,巍峨如擎天巨柱,令人望之生畏。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当年竟曾登临主峰。这番话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探索之火,慕士山的英姿与昆仑秘境的梦幻之美,令我魂牵梦萦。
2025年6月8日,清晨阳光如金纱轻覆大地。九时整,我们自和田出发,向昆仑山深处的喀什塔什疾驰而去。
小车驶出和田,掠过玉龙喀什河一桥后右转急行,沿着玉龙喀什河一路向西。约三十余公里后,便一头扎进了昆仑山的怀抱。车辆顺着河谷盘旋攀升,时而驶过开阔谷地,恍若置身壮阔山水画卷;时而又穿行于逼仄峡道,两侧山峦如巨墙耸峙,将天空挤压成一道狭长蓝带,颇有“一线天”之奇。巍巍昆仑,千仞绝壁似利剑直指苍穹;谷底溪流,潺潺水声如悠扬乐章,在山间低回婉转。
行至六十余公里处,“达克曲克水电站”的路牌赫然入目,如同一道神秘的召唤,引我们驻足探寻。
原来,这座达克曲克水电站静卧于玉龙喀什河下游峡谷,是和田河水电规划中的第四级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它由新疆华电和田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是玉龙喀什河流域“两库五级”开发方案的第四个梯级。
自2011年9月3日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核准动工,电站历经多年建设:2015年8月,1号机组投产;2016年5月,2号机组并网;至2019年12月,3号、4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宣告全面投产。
达克曲克水电站的落成,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昆仑山间,为当地注入蓬勃生机。电站总装机7.5万千瓦,年均提供清洁电能2.64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9.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它不仅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贡献着力量,更切实带动了区域经济,推动了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进程。
了解电站的过往与贡献,心中对昆仑建设者的敬意油然而生。带着这份感动,小车继续向前,朝着心之所向的喀什塔什,一路飞驰。
小车途经布雅煤矿,从车窗望去,路边堆积的煤山宛如大地沉睡的黑色宝藏。友人介绍,这座露天煤矿年设计产能45万吨,煤层稳定、结构简单。未曾想,昆仑深处竟蕴藏着如此宝矿。此煤品质优良,是火力发电的佳选,亦是工业锅炉与民用燃料的上品,堪称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驶入矿区,便正式进入了喀什塔什乡境。此乡隶属和田县,位于县城东南150公里处,幅员辽阔,达15745.82平方千米,生活着7378名维汉同胞。其历史沿革清晰:1957年前属洛浦县,同年划归和田县;1958年建火箭公社;1984年始设喀什塔什乡。
乡名“喀什塔什”意蕴美好:维语中,“喀什”为玉,“塔什”为石,合为“玉石”。流经南境的玉龙喀什河,亦得名于此意。全乡辖库玛提、兰干、阿番多克等十二个村落。
喀什塔什乡以畜牧业为经济支柱。七条河流——克斯勒、布雅、皮夏、塔尔萨依、欧米夏、玉龙喀什、尼萨——如灵动的玉带穿乡而过。地下矿藏丰饶,煤、玉、金等蕴藏其间,宛若天然宝库。
乡域平均海拔约3100米,属典型高寒山区,温差显著。夏季均温宜人,约20℃,是绝佳的避暑、休闲与度假胜地。而我们此行目标有二:慕士山与寿比南山景区。
颠簸两个半小时,终抵乡政府。在乡党委委员孙海超的引领下,我们怀揣憧憬,直奔慕士山而去。一场深入昆仑秘境的绮梦之旅,即将启幕……
小车向着昆仑腹地深入,循着深深浅浅的车辙蜿蜒而上。柏油路早已消失无踪,唯有崎岖山道在轮下延伸。疾驰的车轮卷起漫天尘土,如黄纱障目,前路影影绰绰。然而,远方群峰之上,慕士山那巍峨的雪峰却清晰卓立,宛如神圣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孙海超告知,此刻已深入昆仑腹地,而观瞻慕士雄姿的最佳地点,便是那座“于阗南山”石碑之前。
缘何在此立碑?原来,2023年10月,昆仑和田段多学科科考队于喀什塔什乡库尔尕克村的慕士冰山草场,郑重竖立此碑,作为昆仑山的地理标识。立足碑前极目远眺,人间胜景如画卷铺展:远方,座座雪山如忠诚卫士拱卫天地;四周,辽阔草场似绿毯铺陈,羊群如散落的珍珠点缀其间;玉龙喀什河的支流宛若银色丝带,蜿蜒流淌,为这壮阔画卷注入灵动生机。
“于阗南山”石碑虽立未足一年,但这四个字承载的历史,却已在中国文明的星河中闪耀了2100余载。《史记·大宛列传》有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出玉,采来,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当年,汉武帝遣使溯源黄河,使者回报河源在于阗(今和田一带),且山中盛产美玉,并献上采得之玉。武帝依据《禹本纪》等上古图籍,遂将此西域于阗产玉之山命名为“昆仑”。
至于“南山”之名,在古人的地理认知中,今日的昆仑山曾被称为“南山”,而天山则对应为“北山”。《汉书·西域志》明确记载:“于阗在南山下。”那位向汉武帝禀报河源、献上美玉的使者,有人推测是“凿空”西域的张骞,也有人认为是史册未名的英雄。若真是张骞,他在首次出塞后,历经十余年西域跋涉,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向武帝详述万里风物。以此推算,汉武帝钦定昆仑为河源之山,距今已约2150年。这意味着,在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将新疆正式纳入版图之前一个甲子,汉武帝便已通过命名昆仑,宣示了对这片西域土地的主权。
武帝此举,完成了从缥缈神话到地理实体的昆仑定位,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国家最高意志确认昆仑山脉的壮举,其历史意义与政治分量,重若千钧。
聆听孙海超的详尽讲述,我们对昆仑、对慕士山的敬畏油然而生。慕士山与群峰并峙,共同铸就了昆仑山脉的磅礴脊梁。峰巅几乎尽覆冰雪,皑皑如甲,守护着这片亘古神域。冰雪之下,前寒武纪的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构成山体基座,承载着亿万年的沧桑印记。此区域冰川发育极盛,面积广达2700多平方公里,冰雪储量惊人,约3500亿立方米。强烈的冰蚀作用如同天地间最耐心的巨匠,将山岩精雕细琢成锐利的角峰与刃脊,使其轮廓如刀劈斧削,凛然矗立,宛若造化的惊世杰作。
慕士峰区雪线位于海拔5200至5400米之间,雪线附近年均温低至约-12°C。其北坡垂直带谱分明:自高而下,依次为冰川作用的极高山带、寒冻作用的高山带、干燥-半干燥作用高山带、干燥剥蚀的中山带、干燥剥蚀的低山丘陵带,直至冲洪积倾斜平原。早在汉代,山麓绿洲带那条著名的“玉石之路”(丝绸之路前身)上,已有昆仑采玉的记载,古人对这里的山川气候不乏生动描述。近代对慕士山的考察则更为系统深入。1984年7月25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此展开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生物等多学科综合科考,成果斐然。
近年来,随着昆仑科考持续推进,登山探险与科学考察旅游亦日渐升温。如今,每年皆有国内外登山者与科考爱好者慕名而来,渐成风尚。
正当我们沉醉于慕士山的雄浑气魄时,一只雄鹰骤然振翅,向着雪峰之巅扶摇直上。它矫健的身影划过湛蓝天幕,在纯净云朵的映衬下,尽显傲然之姿,引得我们齐声赞叹。唯有这般勇毅自由的生灵,方能常年翱翔于雪山之巅,仿佛是天与山之间忠诚的信使,默然守护着这片冰雪净土的安然。
怀揣着对慕士山的深深眷恋,我们告别了“于阗南山”石碑,向下一个目的地——寿比南山景区进发。
就在“于阗南山”石碑附近,2023年10月,科考队在巍巍昆仑雪峰环抱、地势高耸之处,觅得一方绝色风景,郑重竖立起“寿比南山”碑。
国人常说的吉祥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初听时或觉“东”“南”方位对仗稍显宽泛。然而,当你真正置身于此,立于“寿比南山”碑前,极目那横亘天际的巍峨群山,便会豁然开朗——这承载着长生祈愿的“南山”,正是眼前这庄严雄伟的于阗南山啊!
步入“寿比南山”碑所在区域,只见拍照留念者络绎不绝。环顾四周,慕士山与昆仑群峰拔地擎天,直入云霄。炽烈的阳光倾泻在雪峰之上,折射出钻石般璀璨夺目的光芒。山间云雾缭绕,如轻纱漫卷,将连绵峰峦笼罩于氤氲仙气之中,恍若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突然,一阵清新而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我环顾四周,不见花开,正疑惑间,孙海超问道:“瞧见那些野葱了吗?香气就是它们发出来的。”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遍地的野葱在昆仑山的怀抱中肆意生长,绿意葱茏,为这片高寒之地平添了勃勃生机。孙海超笑着告诉我们,这野葱可是宝贝,包饺子、炒鸡蛋都极香。说着,便兴致勃勃地为我们采摘了一袋。
同行的王寒冰被眼前壮阔的景致深深震撼。他面向巍峨雪山,激情澎湃地朗诵起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那激昂的声音在群峰间回荡,赢得在场游客的热烈掌声。
朗诵毕,寒冰感慨道,身临昆仑,见此雄浑景象,便忍不住要吟诵这首词。他赞叹道:一位未曾亲见雪山的诗人,面对莽莽昆仑、皑皑白雪,竟能激发出如此磅礴的想象!立于绝顶,将雪峰想象为腾跃的玉龙,正是毛泽东式雄奇想象的典范。随行的无人机,完整记录下了这动情的一幕。
回溯历史长河,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这不仅是地理标识的确立,更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伟大时代背景下的首次“文化润疆”壮举。自此,昆仑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淬炼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升华为一个顶级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图腾与梦想航标。
汉室以降,中原王朝盛衰交替,与西域的联系时密时疏,中央对新疆的管辖时紧时松。然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西域始终被历代王朝视为不可分割的故土,其管辖权从未动摇。
历代统治者,纵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皆对昆仑文化推崇备至。“昆仑”凝聚着华夏民族对“天”的至高崇拜,象征着政权天命所归的合法性。古人深信,昆仑乃中华龙脉之始,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诚如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审颜廷真所言:“昆仑,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天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行走于新疆广袤神奇的大地,诸多景点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意涵:塔什库尔干的盘龙古道,寓意“从此人生尽是坦途”;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象征着“人生从此无低谷”……它们如同散落人间的美好祝祷,为行者点亮心灯。
而作为昆仑本源的于阗南山——这座两千一百年前得名的圣山,更蕴含着华夏“寿比南山”这一最深沉的祈愿。它天然具备打造为祷寿祈福圣地的深厚底蕴。不久的将来,远道而来的虔诚信众,定能于此神圣之地,为至亲挚友祈求福寿绵长,让这份源自文明根脉的祝福,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同样浸润在昆仑神韵之中的喀什塔什,集雄奇自然与厚重人文于一身,宛如镶嵌在昆仑山麓的瑰宝。随着昆仑文化价值的深度发掘与传承,这片融合了天地大美与历史荣光的土地,必将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崛起为世人朝圣昆仑雄魄、追寻中华精神源流的文化新高地。昆仑——这座横亘古今的精神圣山,作为中华民族敬畏天地、胸怀寰宇的永恒图腾,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喀什塔什:昆仑秘境的绮梦之旅
时间:2025-06-11 16:17:4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杨方中
应友人之邀,值此古尔邦节,我踏上了探访和田县喀什塔什乡的旅程。此前,它于我不过地图上一个陌生的符号。然而,友人的描述,如石投心湖,漾起层层向往。他说,十年前此地尚是未经雕琢的瑰宝,昆仑山的雄浑自然与深厚文化在此完美交融,其景之胜,远逾板兰格。尤其是那6638米的慕士山,巍峨如擎天巨柱,令人望之生畏。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当年竟曾登临主峰。这番话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探索之火,慕士山的英姿与昆仑秘境的梦幻之美,令我魂牵梦萦。
2025年6月8日,清晨阳光如金纱轻覆大地。九时整,我们自和田出发,向昆仑山深处的喀什塔什疾驰而去。
小车驶出和田,掠过玉龙喀什河一桥后右转急行,沿着玉龙喀什河一路向西。约三十余公里后,便一头扎进了昆仑山的怀抱。车辆顺着河谷盘旋攀升,时而驶过开阔谷地,恍若置身壮阔山水画卷;时而又穿行于逼仄峡道,两侧山峦如巨墙耸峙,将天空挤压成一道狭长蓝带,颇有“一线天”之奇。巍巍昆仑,千仞绝壁似利剑直指苍穹;谷底溪流,潺潺水声如悠扬乐章,在山间低回婉转。
行至六十余公里处,“达克曲克水电站”的路牌赫然入目,如同一道神秘的召唤,引我们驻足探寻。
原来,这座达克曲克水电站静卧于玉龙喀什河下游峡谷,是和田河水电规划中的第四级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它由新疆华电和田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是玉龙喀什河流域“两库五级”开发方案的第四个梯级。
自2011年9月3日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核准动工,电站历经多年建设:2015年8月,1号机组投产;2016年5月,2号机组并网;至2019年12月,3号、4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宣告全面投产。
达克曲克水电站的落成,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昆仑山间,为当地注入蓬勃生机。电站总装机7.5万千瓦,年均提供清洁电能2.64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9.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它不仅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贡献着力量,更切实带动了区域经济,推动了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进程。
了解电站的过往与贡献,心中对昆仑建设者的敬意油然而生。带着这份感动,小车继续向前,朝着心之所向的喀什塔什,一路飞驰。
小车途经布雅煤矿,从车窗望去,路边堆积的煤山宛如大地沉睡的黑色宝藏。友人介绍,这座露天煤矿年设计产能45万吨,煤层稳定、结构简单。未曾想,昆仑深处竟蕴藏着如此宝矿。此煤品质优良,是火力发电的佳选,亦是工业锅炉与民用燃料的上品,堪称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驶入矿区,便正式进入了喀什塔什乡境。此乡隶属和田县,位于县城东南150公里处,幅员辽阔,达15745.82平方千米,生活着7378名维汉同胞。其历史沿革清晰:1957年前属洛浦县,同年划归和田县;1958年建火箭公社;1984年始设喀什塔什乡。
乡名“喀什塔什”意蕴美好:维语中,“喀什”为玉,“塔什”为石,合为“玉石”。流经南境的玉龙喀什河,亦得名于此意。全乡辖库玛提、兰干、阿番多克等十二个村落。
喀什塔什乡以畜牧业为经济支柱。七条河流——克斯勒、布雅、皮夏、塔尔萨依、欧米夏、玉龙喀什、尼萨——如灵动的玉带穿乡而过。地下矿藏丰饶,煤、玉、金等蕴藏其间,宛若天然宝库。
乡域平均海拔约3100米,属典型高寒山区,温差显著。夏季均温宜人,约20℃,是绝佳的避暑、休闲与度假胜地。而我们此行目标有二:慕士山与寿比南山景区。
颠簸两个半小时,终抵乡政府。在乡党委委员孙海超的引领下,我们怀揣憧憬,直奔慕士山而去。一场深入昆仑秘境的绮梦之旅,即将启幕……
小车向着昆仑腹地深入,循着深深浅浅的车辙蜿蜒而上。柏油路早已消失无踪,唯有崎岖山道在轮下延伸。疾驰的车轮卷起漫天尘土,如黄纱障目,前路影影绰绰。然而,远方群峰之上,慕士山那巍峨的雪峰却清晰卓立,宛如神圣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孙海超告知,此刻已深入昆仑腹地,而观瞻慕士雄姿的最佳地点,便是那座“于阗南山”石碑之前。
缘何在此立碑?原来,2023年10月,昆仑和田段多学科科考队于喀什塔什乡库尔尕克村的慕士冰山草场,郑重竖立此碑,作为昆仑山的地理标识。立足碑前极目远眺,人间胜景如画卷铺展:远方,座座雪山如忠诚卫士拱卫天地;四周,辽阔草场似绿毯铺陈,羊群如散落的珍珠点缀其间;玉龙喀什河的支流宛若银色丝带,蜿蜒流淌,为这壮阔画卷注入灵动生机。
“于阗南山”石碑虽立未足一年,但这四个字承载的历史,却已在中国文明的星河中闪耀了2100余载。《史记·大宛列传》有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出玉,采来,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当年,汉武帝遣使溯源黄河,使者回报河源在于阗(今和田一带),且山中盛产美玉,并献上采得之玉。武帝依据《禹本纪》等上古图籍,遂将此西域于阗产玉之山命名为“昆仑”。
至于“南山”之名,在古人的地理认知中,今日的昆仑山曾被称为“南山”,而天山则对应为“北山”。《汉书·西域志》明确记载:“于阗在南山下。”那位向汉武帝禀报河源、献上美玉的使者,有人推测是“凿空”西域的张骞,也有人认为是史册未名的英雄。若真是张骞,他在首次出塞后,历经十余年西域跋涉,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向武帝详述万里风物。以此推算,汉武帝钦定昆仑为河源之山,距今已约2150年。这意味着,在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将新疆正式纳入版图之前一个甲子,汉武帝便已通过命名昆仑,宣示了对这片西域土地的主权。
武帝此举,完成了从缥缈神话到地理实体的昆仑定位,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国家最高意志确认昆仑山脉的壮举,其历史意义与政治分量,重若千钧。
聆听孙海超的详尽讲述,我们对昆仑、对慕士山的敬畏油然而生。慕士山与群峰并峙,共同铸就了昆仑山脉的磅礴脊梁。峰巅几乎尽覆冰雪,皑皑如甲,守护着这片亘古神域。冰雪之下,前寒武纪的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构成山体基座,承载着亿万年的沧桑印记。此区域冰川发育极盛,面积广达2700多平方公里,冰雪储量惊人,约3500亿立方米。强烈的冰蚀作用如同天地间最耐心的巨匠,将山岩精雕细琢成锐利的角峰与刃脊,使其轮廓如刀劈斧削,凛然矗立,宛若造化的惊世杰作。
慕士峰区雪线位于海拔5200至5400米之间,雪线附近年均温低至约-12°C。其北坡垂直带谱分明:自高而下,依次为冰川作用的极高山带、寒冻作用的高山带、干燥-半干燥作用高山带、干燥剥蚀的中山带、干燥剥蚀的低山丘陵带,直至冲洪积倾斜平原。早在汉代,山麓绿洲带那条著名的“玉石之路”(丝绸之路前身)上,已有昆仑采玉的记载,古人对这里的山川气候不乏生动描述。近代对慕士山的考察则更为系统深入。1984年7月25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此展开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生物等多学科综合科考,成果斐然。
近年来,随着昆仑科考持续推进,登山探险与科学考察旅游亦日渐升温。如今,每年皆有国内外登山者与科考爱好者慕名而来,渐成风尚。
正当我们沉醉于慕士山的雄浑气魄时,一只雄鹰骤然振翅,向着雪峰之巅扶摇直上。它矫健的身影划过湛蓝天幕,在纯净云朵的映衬下,尽显傲然之姿,引得我们齐声赞叹。唯有这般勇毅自由的生灵,方能常年翱翔于雪山之巅,仿佛是天与山之间忠诚的信使,默然守护着这片冰雪净土的安然。
怀揣着对慕士山的深深眷恋,我们告别了“于阗南山”石碑,向下一个目的地——寿比南山景区进发。
就在“于阗南山”石碑附近,2023年10月,科考队在巍巍昆仑雪峰环抱、地势高耸之处,觅得一方绝色风景,郑重竖立起“寿比南山”碑。
国人常说的吉祥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初听时或觉“东”“南”方位对仗稍显宽泛。然而,当你真正置身于此,立于“寿比南山”碑前,极目那横亘天际的巍峨群山,便会豁然开朗——这承载着长生祈愿的“南山”,正是眼前这庄严雄伟的于阗南山啊!
步入“寿比南山”碑所在区域,只见拍照留念者络绎不绝。环顾四周,慕士山与昆仑群峰拔地擎天,直入云霄。炽烈的阳光倾泻在雪峰之上,折射出钻石般璀璨夺目的光芒。山间云雾缭绕,如轻纱漫卷,将连绵峰峦笼罩于氤氲仙气之中,恍若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突然,一阵清新而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我环顾四周,不见花开,正疑惑间,孙海超问道:“瞧见那些野葱了吗?香气就是它们发出来的。”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遍地的野葱在昆仑山的怀抱中肆意生长,绿意葱茏,为这片高寒之地平添了勃勃生机。孙海超笑着告诉我们,这野葱可是宝贝,包饺子、炒鸡蛋都极香。说着,便兴致勃勃地为我们采摘了一袋。
同行的王寒冰被眼前壮阔的景致深深震撼。他面向巍峨雪山,激情澎湃地朗诵起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那激昂的声音在群峰间回荡,赢得在场游客的热烈掌声。
朗诵毕,寒冰感慨道,身临昆仑,见此雄浑景象,便忍不住要吟诵这首词。他赞叹道:一位未曾亲见雪山的诗人,面对莽莽昆仑、皑皑白雪,竟能激发出如此磅礴的想象!立于绝顶,将雪峰想象为腾跃的玉龙,正是毛泽东式雄奇想象的典范。随行的无人机,完整记录下了这动情的一幕。
回溯历史长河,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这不仅是地理标识的确立,更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伟大时代背景下的首次“文化润疆”壮举。自此,昆仑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淬炼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升华为一个顶级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图腾与梦想航标。
汉室以降,中原王朝盛衰交替,与西域的联系时密时疏,中央对新疆的管辖时紧时松。然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西域始终被历代王朝视为不可分割的故土,其管辖权从未动摇。
历代统治者,纵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皆对昆仑文化推崇备至。“昆仑”凝聚着华夏民族对“天”的至高崇拜,象征着政权天命所归的合法性。古人深信,昆仑乃中华龙脉之始,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诚如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审颜廷真所言:“昆仑,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天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行走于新疆广袤神奇的大地,诸多景点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意涵:塔什库尔干的盘龙古道,寓意“从此人生尽是坦途”;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象征着“人生从此无低谷”……它们如同散落人间的美好祝祷,为行者点亮心灯。
而作为昆仑本源的于阗南山——这座两千一百年前得名的圣山,更蕴含着华夏“寿比南山”这一最深沉的祈愿。它天然具备打造为祷寿祈福圣地的深厚底蕴。不久的将来,远道而来的虔诚信众,定能于此神圣之地,为至亲挚友祈求福寿绵长,让这份源自文明根脉的祝福,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同样浸润在昆仑神韵之中的喀什塔什,集雄奇自然与厚重人文于一身,宛如镶嵌在昆仑山麓的瑰宝。随着昆仑文化价值的深度发掘与传承,这片融合了天地大美与历史荣光的土地,必将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崛起为世人朝圣昆仑雄魄、追寻中华精神源流的文化新高地。昆仑——这座横亘古今的精神圣山,作为中华民族敬畏天地、胸怀寰宇的永恒图腾,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