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三日
山这边!山那边!
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麓出发,经“天府之国”成都中转,记者沿千里成(都)昆(明)铁路向“月亮城”西昌挺进。“复兴号”动车穿行崇山峻岭时,车窗外的村庄忽而挂在山腰,忽而在悬在车身下边,忽而仿佛擦伤车体……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林木之荒寂等,不断飞速掠过视野,接二连三抛在车身后面。
此时,沿途感受彻底颠覆了记者从武陵山腹地贵州铜仁乘坐高铁奔赴成都途中的印象,不经意间冒出先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今非昔比,现代交通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啊。
“我写诗,是因为我只要听见故乡的歌谣,就会两眼含满泪水。”心系家乡的著名诗人吉狄马加,17岁通过读书走出森林密布、江河纵横的大凉山峡谷,沐浴阳光从彝家小伙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他曾说,“故乡就是源头,不仅是我们身份的源头,也是诗意栖居的地方。”
五月的凉山,索玛花开正艳!“复兴号”动车穿行于绿意盎然的山川。傍晚时分,记者抵达了乌蒙山片区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参加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采风活动,零距离感受这片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迸发出来的活力。
初识凉山
踏着暮色,走出西昌站,西下的夕阳把城市披上了金色盛装,绵延的山峰直冲云霄,再绵延天际边……置身崇山峻岭间,山好大,城好美,人好多!初来乍到,此情此景完全颠覆记者曾经的“凉山印象”。
坐上东道主接站的商务车直奔邛海宾馆而去途中,目睹宽阔的6车大道车辆来来往往,公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商铺已是灯火通明。“久负盛名的凉山火把节、天生丽质的真山真水和真热情好客的凉山人,凉山真的不‘凉’,真的闹热!”打开了话闸的当地汽车租赁公司驾驶员一脸笑意,言语中充满自豪。
在从成都来凉山的动车上,记者邂逅四川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民警阿力鸟日,这位彝家汉子正带着6岁多儿子返回家乡西昌度假。每逢假期,他就要带上妻儿回归乡土,尽情享受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带来的美妙。读书考学,离开了凉山。学成归来,在凉山工作。锤炼几年后,他考调到成都工作。这是他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轨迹,这也是他的心声:“深沉而厚重、朴实而热烈,这是凉山的美!”
走出凉山远赴异地他乡,投身军营饱经磨砺,从懵懵懂懂的青年成长为优秀军人。退役后,曲木尔呷被安置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民警。他说,大凉山的父老乡亲就像索玛花一样坚韧!在山坳上默默成长、静静绽放,最终,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动车上与记者毗邻而坐,曲木尔呷聊及家乡,三言两语表达自己的眷恋。
曲径通幽,汽车载着记者驶入树木林立的邛海宾馆,此时,伫立或漫步栈道,微风中眺望城市灯火映照下的邛海,处处流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
“云朵深处是凉山。”四川眉山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邓敏如此夸赞。来自洞庭湖西岸的湖南常德日报社副总编辑魏仙耘直言:“邛海太美,每一次回眸都是一幅画!”前来参加此次盛会的媒体人纷纷“打卡”邛海,一边在朋友圈晒美景、一边赞誉大美凉山之魅。
邛海是全国最大城市生态保护湿地,目前已建成2万亩的邛海湿地公园,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增加至34平方公里。为了邛海的绿水青山重焕新颜,岸边1万多户、5万多人迁移,当地政府筹资58亿呵护邛海和帮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西昌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月亮城、太阳城、航天城、小春城之美誉,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先后荣膺“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息地”“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等。
此地,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如今,“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正在迸发出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幅幅美好蓝图从规划图纸上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一日
睡得太香了!早上七时许,记者醒来最先听到就是鸟语此起彼落,在绿树成荫的楼宇之间次第传递,又飘入窗棂婉转悦耳。这一刻,推开窗户眺望邛海,目之所及,栈道上晨炼者来来往往,拍照留影的也不少。用房卡刷开门禁,移步护栏之外的栈道,与蓝天碧水相伴,漫步在栈道上,微风拂面神清气爽。
“现在出行凉山方便了,有高速、动车、飞机供选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市民幸福指数等日新月异……”贵州黔西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许新晓30年前来过凉山,这次他特地赶过来再次见证彝乡巨变,“西昌已从边陲小镇茁壮成长为充满都市气息的城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大凉山如诗如画,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许新晓的感受是凉山巨变的生动缩影和注脚。党的政策犹如阳光普照,这片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梦想。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1亿元、增长7%,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
“好医生”成长记
走进西昌市成都凉山工业园区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其办公大楼前展陈的20余个旅游厢包引人注目,这是该公司一年一度大事记与工作亮点资料的“密码箱”。每一年用一个旅游厢包收存。它们是热血澎湃的初心,它们是逐梦前行的刻度,真实见证了这一路的奋进足迹。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是好医生集团全面提升区域生物医药链条生产水平的理念。“让人烦的‘小强’(蟑螂)越来越走俏,我们通过养殖、加工和提炼的康复新液,现在已成为医治胃病、溃疡等多种病症的好药……”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富能信心满满,聊起“小强”(蟑螂)如数家珍,每年提取营业收入15%投入产品研发。
创新是好医生集团成功的“密钥”。集团拥有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三区三州”地区首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斩获省部级、国家级等各类研发创新项目70余项。
这只是好医生集团“朋友圈” 越来越大的生动注脚。目前,有2万多职工。耿富能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全国抗击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荣誉。
历经38年打拼,好医生药业集团业务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医药研发、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日化工业、体育文化八大板块,旗下有37家全资子公司、13个GMP工厂和2家医贸公司,产业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山西、辽宁等地,奋发图强“开疆拓土”的版图越来越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好医生”品牌已跻身“四川名牌”“四川创新品牌”“中国制药品牌”“中国著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红榜”,从名不经传的作坊式小企业茁壮成长为“四川新名片”。
“她”及“它”的故事
她是“春运母亲”,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镇桃园村。14年前的2010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一张拍摄于江西南昌火车站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照片中的母亲背着巨大的行囊,一手怀抱着婴儿,一手提着的鼓鼓囊囊的双肩包已几乎垂地。她弯着腰,眼神却格外坚毅。这张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周科拍摄,刊发后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传遍网络成为春运的缩影,网友亲切地称呼她为“春运母亲”。
14年过去,“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已35岁。如今,她已基本不再外出打工,在家乡一边种地,一边照顾子女、老人。
曾经巴木玉布木仅返乡就需要三天两夜,如今动车已直通越西;曾经门口的泥巴路,如今也已更新为水泥路;曾经一家人挤在狭窄的土坯房,现在已住进了新楼房……14年间变化翻天覆地,巴木玉布木一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它是“悬崖村”,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古里镇阿土列尔村,又被称为“猴子居住的地方”。2016年,新闻媒体聚焦了阿土列尔村的艰难与窘境,引起上上下下的强烈关注。 2020年,全村84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从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搬到县城居住,实现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千年巨变。此后,该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2020中国百佳避暑康养金地标榜”。
同样,记者也是从媒体报道初闻“悬崖村”阿土列尔。前不久,记者还网购了一册《走出悬崖村》纪实作品集,它是曾经深入“悬崖村”采访的《新京报》首席摄影记者陈杰、首席记者刘旻联袂公开出版的著作。据介绍,凉山彝族自治州共有19个“悬崖村”。
此行,记者在西昌市区参观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展,再次遇见了“春运母亲”“悬崖村”,其过往的历史、幸福的现在和向往的未来触手可碰。最触目惊心的是,展陈墙上38个刻录于史册的名字,他们是因公牺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第一现场的38名党员、干部……到2020年,凉山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人全部脱贫,从今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回望来路,我们从不曾后悔,因为我们终将上岸!”记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展结尾处,凝视用“悬崖村”照片背景刻录了歌词《再见阿土列尔》,依然令人荡气回肠——
“再见,阿土列尔
今天将要离开,轻声告别
钢梯渐行渐远,城市呼唤
我的心不慌,妈妈牵着我的手
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阿杰鲁(彝语:不要怕)
那远行的人群跨过千年的悬崖
未来再难我都不会怕......”
回村的青年
背倚草木葳蕤的螺髻山,面朝碧波荡漾的邛海。
大石板古村距离西昌市中心15公里许。据相关史料记载,大石板古村曾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商贾云集之地,人文底蕴深厚。
如今,这个有600多年历史大石板古村跨越了历史的长河,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着岁月的故事,低语着古老的传奇,村民们过着重新换了一种方式,接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
“大石板村吸引了各地游客,生意还可以,忙忙碌碌的时间多呢。”28岁的返村青年周创新租赁废弃的牛栏新开设“沐橙摄影”,“全村现有80家旅拍店。我计划扩大经营规模,再在西昌城区开影楼。年轻人要努力打拼!”此前,中职毕业的周创新漂泊到西藏。2023年3月,他毅然返村与妻子陈格新开“夫妻店”,为进村的游客提供拍摄服务。
读书、当兵、打工、外嫁、返乡、创业等,现年35岁的大石板村妇联主席肖文婷穿越多重社会角色。最终,她漂泊异地他乡的脚步重新扎根故土家园。据她介绍,目前,全村有不同层次民宿、客栈超过了200家,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全村星散全国各地打工漂泊的青年纷纷返回家乡,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入夜,记者冒雨走进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美誉建昌古城,漫步于古城“九街十八巷”中,感受“上有古城、下有邛海”的魅力,一张张青春的笑脸张扬在古城的万家灯火……途中,导游小姐姐自豪地说教育改变了彝家人和当地村民生活及其命运,现今古城中央仍保留了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每天,朗朗书声回响在古城……
第二日
“把那牛和羊群放在那片山坡上,
好久不见阿普你是否别来无恙。
还是那副老面孔啊慈祥的模样,
你说我现在做的东西是不是叫说唱......”
烟雨朦胧,伫立在昭觉县解放沟镇谷克德牧云山庄的观景台上,打量着漫山遍野的索玛花......此时,诺米么歌曲《阿普的思念》飘来,这支热歌与这山、这水和这人配搭,更是引人联想翩翩。
云卷云舒,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一年复一年。
索玛花绽放在谷克德(彝语:大雁栖息的地方)439.9公顷土地上,摇曳在海拔2800米至3200米之间,与众多高山、亚高山湖泊、草甸、沼泽湿地群相得益彰。
“南有螺髻山,北有谷克德。”
以“花”为媒,从单一景点观光向深度体验度假转型,一朵索玛花,美了山野,醉了游人,兴了产业。位于凉山州东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享有“彝族文化走廊”“中国彝族服饰之乡”“骏马之乡”等美誉。
近年来,昭觉县依托世界级IP“彝族火把节”,结合全县农牧优势,打造融文化、体育、农业、影视拍摄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基地,以“体育+旅游”的新模式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最近几年,昭觉县以“中国彝乡谷克德”为品牌,加快马加鞭推进中国彝族传统文化风情体验中心、中国高山运动基地、大凉山农牧业观光互动基地、大凉山彝族文化影视拍摄基地等建设项目,把谷克德打造成为“一中心三基地”,使之成为继邛海、泸沽湖、螺髻山之后大凉山旅游的又一品牌,填补大凉山东部旅游目的地“空白”,全力推动凉山“文旅强州”战略向纵深发展,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牧云山庄位于景区最里面的尼地乡,与正修建的西昭高速相邻。“五一假期间是索玛花盛开的时期,山庄的住宿一房难求,其依山伴湖,在室内就能赏花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广大游客争先入住,等明年高速路通了山庄将迎来更多的游客,未来更是可期!”山庄临时负责人田可充满憧憬与信心。
凉山的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现拥有A级及以上景区71个,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声名远播,而今“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汽车行进在宽敞的柏油路上,道路两旁的庄稼正在拨节生长,林间绿意盎然……带着兴奋与喜悦,记者抵达了早就心驰神往的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村庄入口处“共产党瓦吉瓦(彝语:很好),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谢谢)”的标语格外醒目,广场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是村民内心写照,映照着三河村的发展之路。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三河村视察,分别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6年过去,如今,三河村已然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搬进了新居,产业也在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昔日“穷窝”,变成了“金窝”。而放眼整个大凉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这里正在绽放出新时代的强劲发展活力。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新房子、新公路,一切都比原来好多了,卡莎莎!”吉好也求说,2019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他有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再加上经营小卖部、养牛和种植农作物,2023年,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
与吉好也求家相隔不远,马海子呷正在清扫着门前的沟渠,“现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看不得有一点垃圾,干净整洁得多好。”马海子呷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在半专业扑火队工作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加上自家流转出去的12亩土地,一年下来收入可观。“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共产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会更加努力,让孩子们好好读书,让生活越来越好。”
在三河村,人们以感恩之心为动力,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用心生活的意义,努力奋斗,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近几年来,三河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并采用“支部+企业+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据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介绍,该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总书记暖心之路”主题,一体规划建设了旧址、新居和村史馆,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三河村的变化,是大凉山“贫中之贫”的真实写照和的跨越变迁的缩影。
过去的凉山,一度“穷得让人心痛”。而今的凉山,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处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成为全国社会最稳定、资源最富集、最具发展潜力的民族地区。
“猪牛羊呀,我们分开住!”
“家里的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崽,我们正在修一修猪圈,好让小猪崽晒晒太阳、溜达溜达,长得更结实,多卖多挣钱呢!”阿库友哈正在与邻居搭建“共享猪圈”。他一脸笑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进村的柏油路两旁有花有草有菜地,菜地旁边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黄墙蓝瓦的农舍……
这是大石头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变得越来越好的场景。据昭觉县解放沟镇党委书记陈劲松介绍,大石头村通过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农户投工投劳”模式,新改建厨房、配套优化庭院20户,新改建厕所、改造提升住房35户,解决居住条件简陋等难题,同时推动农户家庭生活区、仓储区、养殖区“三区分离”,彻底解决了“人畜同用一锅、同处一院、同进一门”问题。
舒适的家庭住宅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爆棚”,齐整的客厅、温暖舒适的卧室、整洁明亮的厨房已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引导村民把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将美丽乡村建设推向了高潮,新建民俗文化坝子、公共厕所和绿化带,安装污水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
人居环境美了,需要村民的共同维护才能长久保持。“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习惯的养成,我们采取‘门前五包’责任制,推行‘道德积分’制管理,推广运用‘两表两承诺’即卫生督查入户指导标准流程表、入户督导记录表、农户承诺、卫生检查人员承诺,把环境整治工作抓出成果。”大石头村一组组长阿库次尔说一边带路、一边介绍情况。如今,石旮旯变为美丽村庄。
“过去打扫卫生需要监督,现在乡亲们自觉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昭觉县解放沟镇政府副镇长刘玉珊颇为了解情况,“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努力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送孩子读书求学等。”20年前,这位四川自贡姑娘从西昌学院毕业考取了公务员,其间她是大石头驻村和帮扶干部,推动并见证了大石头的“美丽蝶变”。
“幸福家园大家建,美好生活一起过”,这是横卧大石头村头一块山石上刻录的一句话语,这更是545万凉山人全力以赴改变自己、建设好家乡和奔赴美好的有力行动。
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在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三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显著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描绘出一幅具有凉山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托起“不毛之地”的梦想
夏雨初歇,记者走进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中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看见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内新鲜瓜果正茁壮生长……村民正在忙着种植蔬菜或修剪枝条。
据了解,作为第一批凉山州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占地5100亩,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采用智能物联网系统将高海拔山区温、光、水等综合协调到最佳状态,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自动化灌溉、施肥,提高种植效率。
“便捷的地方在于,园区可以通过手机端远程控制。”据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管理人员孟祥永介绍,“我们定期开展培训,努力让村民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则日且是好谷村村民,6年前他把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后,再进入园区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过去,则日且只回按传统方式种植水稻,如今,他经过培训上岗已是园区的技术能手。
则日且只是受益者之一。目前,园区已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农技人员脱颖而出。有8名贫困户通过培训后自主创业,开展越夏蔬菜种植,实现亩产值8000余元,户均增收22000余元。
园区成为城市市民生活的“第一车间”,生产的叶菜、辣椒、西红柿走俏,“订单生产”后主要销往成都、重庆、昆明等地,这片托起梦想的“不毛之地”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活力,让“土地生金”的传奇变为了村民的收入与幸福。
新生活新梦想
“搬出大山挪穷窝,阔步迈向新生活”。
一大片错落有致且带有显著彝族风格的小楼房映入眼帘,一家家商户鳞次栉比,户外绿莹莹的草坪上点缀着各色的花……2020年5月,来自18个乡镇87个村的1456户6744名群众正式搬迁入住,成了沐恩邸社区的首批居民。
前不久,记者走进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社区,看见吉有尔各么家门口“洁美家庭示范户”的牌子格外醒目,宽敞整洁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屋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吉有尔各么热情招呼大家围坐一起,拉起家常。
“以前住在山上,条件很差,干啥都不方便,能搬进这么好的新房,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说起移民搬迁后的生活,吉有尔各么竖起大拇指说,“共产党瓦吉瓦,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出行、就医、就学也方便,我主要在家里照看孙儿,相信以后会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据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八且依万介绍,沐恩邸,即“沐浴在党恩下的府邸”。作为昭觉县最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针对搬迁群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社会关系不同等问题,沐恩邸社区通过“1357”基础治理模式和“双联四包”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沐恩邸社区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建了服装厂、彝绣工坊和创业就业中心,开展“培训+订单”模式,建立社区彝绣培训班,让妇女群众实现“抱着娃、守着家、挣着钱”。还通过免费技能培训,引导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利用悬崖村的土地发展民宿产业,种植油橄榄、脐橙,养殖蜜蜂等,切实让居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西尼吾商铺内,店主曲西一边忙着收款,一边忙着给顾客拿饮料。这是她和丈夫吉克木果搬离“悬崖村”来到沐恩邸社区居住后,开起的杂货铺。主要由曲西打理,闲暇之余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笑着说:“店铺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钱,我们的日子过得挺不错!”
行走在社区,居民三五成群,或悠闲地晒着太阳话家常,或飞针走线忙着彝绣。他们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三日
凉山不“凉”,而是一块热土。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新典范、改革开放与治理体系新标杆,谱写着一曲川西高原奋进发展的时代凯歌。如今的凉山不仅有壮美河山、民族风情;有嫦娥奔月、北斗腾空;还有脱贫攻坚、神奇蝶变;乡村振兴、日新月异。
凉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千里大凉山,除了大自然雕刻出的“地球边缘”高山峡谷外,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跨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大山,到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翻越历史性巨变的大山……当前,凉山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势能,正走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在“绿水青山”中开辟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本次活动在凉山启动,就是希望媒体同仁能用笔尖、声音和镜头,刻画出凉山连绵起伏的山河之美,见证凉山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变,总结出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凉山样板”,让满带正能量、主旋律的“凉山风”出大山、向远方!
5月13日,在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启动仪式上,中国报协副理事长、四川省报业协会理事长潘梅的致辞,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相聚邛海岸边与会代表点赞。此行,她代表了全国同行的心声,记者特地辑录其文字,作为三日行走凉山的注脚、见证和祝福。
红色的记忆 不朽的丰碑
彝海结盟地彪炳史册,五彩大凉山奋发图强。
五彩凉山深处的彝海之畔,曾经的结盟地已经建成4A级旅游景区——彝海结盟遗址,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线上的重要节点。5月16日,记者沿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走进这片红色圣地,从语文课本中到彝海结盟纪念馆实地实景再次重温红军万里长征英雄壮举——
“彝海结盟”是中共党史、军史、民族团结史上光辉的一页。1935年红军长征过冕宁,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果基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实现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使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一举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妄想,彝海结盟成为我党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光辉典范。
红色记忆历久弥新,不朽丰碑感召后人。
红军万里长征中冕宁县有“六个第一”,这是彪炳史册的红色记忆:建立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冕宁县工作委员会;建立中央红军了入川后的第一支地方武装—冕宁县抗捐军;建立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的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冕宁是中央红军入川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中央红军在冕宁第一次提出“长征”一词等。
在新长征“赶考”路上,一代又一代凉山人薪火相传,奋力交出经得起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漫步在青山下、彝海边的凉山日报社青年记者吉庆表示,青年一代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创新伟业,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和智慧。
红军长征精神深深扎根于这片红色的热土,激励着凉山人民在新长征道路上砥砺前行!当前,凉山州正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三大强州战略”,全力以赴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凉山版“华西村”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此地楼房林立,庭院花香扑鼻,一条条乡间小道如同银丝带蜿蜒贯穿,星星点点“隐匿”在绿意中的院落显得别具一格,连接成片的葡萄园充满生机。
“前面荒滩,后面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建设村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是过去真实写照与无奈。现如今,被誉为凉山州的“华西村”。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抢抓浙江宁波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解码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做精葡萄等果蔬产业,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文化、旅游等多元化发展,使“小小果蔬”成为全村点绿成金、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初步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除了天时地利,我们有人和。建设村雨水充沛、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品质好。平坦的地形,交通的便利,海拔的适中有利于各种项目的开展。”建设村文书朱小虎聊起发展如数家珍,“关键,我们的村民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土地承载着梦想与追求,目前,全村建有设施大棚4200亩,建成葡萄园、草莓园、樱桃园、桃花园、蓝莓园。产业园区以科技为引领,实施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2亿元。
据调查,建设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为突破口,流转闲散土地并投资进行综合整治,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村村民全部实现了股民身份,每年保底分红13%以上,同时在建的田园牧歌度假酒店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年底按股分红。
“当初嫁过来时被父母责骂,日子过得清苦,常是入不敷出啊!”村民孙娴一边回忆、一边微笑,“村里的发展带动我们日子越来越好!10年前,我绝对想不到我家买上小轿车、大货车,住上安全舒适的楼房。”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建设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全力把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山水田园,趟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目前,已建成精品民宿客栈20家、星级农家乐17家,完成高标准统规统建川滇风格标准民居261套,通过土地增减挂将再兴建标准民宿150余套。眼下,正在加快建设超四星级湖畔酒店。
从“困难村”快速跃居成为安宁河畔的“明星村”的建设村,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村集体经济十强村”等荣誉称号,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
因为热爱,所以奔赴……
蓦然回首,穿行“南方丝绸之路”的千里彝区,马帮的嘶鸣已渐行渐远,连同赶马人的身影已消失于历史深处;展望未来,“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的精彩之笔异彩纷呈,民生福祉与日俱增,走向幸福与未来的脚步铿锵有力。
“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
这世间太多难免的亏欠,
你是我穿过思念的箭……”
在2024央视春晚上,来自凉山的青年歌手海来阿木与单依纯深情对唱《不如见一面》,唱出每个人心底深处那份牵挂!三日匆匆行走,记者感悟了凉山“千年之变”的正能量、触摸了“锦绣凉山”的诗情画意和碰撞了“奋进凉山”的大磁场,期待更多的人关心凉山、支持凉山、建设凉山,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凉山新篇章贡献力量和智慧。
依依惜别凉山,知音重逢终有时!
深深祝福凉山,未来一定更美好!(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凉山三日
时间:2024-06-06 10:08:3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张勇 陈林 刘静
山这边!山那边!
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麓出发,经“天府之国”成都中转,记者沿千里成(都)昆(明)铁路向“月亮城”西昌挺进。“复兴号”动车穿行崇山峻岭时,车窗外的村庄忽而挂在山腰,忽而在悬在车身下边,忽而仿佛擦伤车体……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林木之荒寂等,不断飞速掠过视野,接二连三抛在车身后面。
此时,沿途感受彻底颠覆了记者从武陵山腹地贵州铜仁乘坐高铁奔赴成都途中的印象,不经意间冒出先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今非昔比,现代交通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啊。
“我写诗,是因为我只要听见故乡的歌谣,就会两眼含满泪水。”心系家乡的著名诗人吉狄马加,17岁通过读书走出森林密布、江河纵横的大凉山峡谷,沐浴阳光从彝家小伙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他曾说,“故乡就是源头,不仅是我们身份的源头,也是诗意栖居的地方。”
五月的凉山,索玛花开正艳!“复兴号”动车穿行于绿意盎然的山川。傍晚时分,记者抵达了乌蒙山片区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参加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采风活动,零距离感受这片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迸发出来的活力。
初识凉山
踏着暮色,走出西昌站,西下的夕阳把城市披上了金色盛装,绵延的山峰直冲云霄,再绵延天际边……置身崇山峻岭间,山好大,城好美,人好多!初来乍到,此情此景完全颠覆记者曾经的“凉山印象”。
坐上东道主接站的商务车直奔邛海宾馆而去途中,目睹宽阔的6车大道车辆来来往往,公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商铺已是灯火通明。“久负盛名的凉山火把节、天生丽质的真山真水和真热情好客的凉山人,凉山真的不‘凉’,真的闹热!”打开了话闸的当地汽车租赁公司驾驶员一脸笑意,言语中充满自豪。
在从成都来凉山的动车上,记者邂逅四川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民警阿力鸟日,这位彝家汉子正带着6岁多儿子返回家乡西昌度假。每逢假期,他就要带上妻儿回归乡土,尽情享受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带来的美妙。读书考学,离开了凉山。学成归来,在凉山工作。锤炼几年后,他考调到成都工作。这是他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轨迹,这也是他的心声:“深沉而厚重、朴实而热烈,这是凉山的美!”
走出凉山远赴异地他乡,投身军营饱经磨砺,从懵懵懂懂的青年成长为优秀军人。退役后,曲木尔呷被安置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民警。他说,大凉山的父老乡亲就像索玛花一样坚韧!在山坳上默默成长、静静绽放,最终,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动车上与记者毗邻而坐,曲木尔呷聊及家乡,三言两语表达自己的眷恋。
曲径通幽,汽车载着记者驶入树木林立的邛海宾馆,此时,伫立或漫步栈道,微风中眺望城市灯火映照下的邛海,处处流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
“云朵深处是凉山。”四川眉山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邓敏如此夸赞。来自洞庭湖西岸的湖南常德日报社副总编辑魏仙耘直言:“邛海太美,每一次回眸都是一幅画!”前来参加此次盛会的媒体人纷纷“打卡”邛海,一边在朋友圈晒美景、一边赞誉大美凉山之魅。
邛海是全国最大城市生态保护湿地,目前已建成2万亩的邛海湿地公园,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增加至34平方公里。为了邛海的绿水青山重焕新颜,岸边1万多户、5万多人迁移,当地政府筹资58亿呵护邛海和帮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西昌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月亮城、太阳城、航天城、小春城之美誉,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先后荣膺“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息地”“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等。
此地,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如今,“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正在迸发出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幅幅美好蓝图从规划图纸上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一日
睡得太香了!早上七时许,记者醒来最先听到就是鸟语此起彼落,在绿树成荫的楼宇之间次第传递,又飘入窗棂婉转悦耳。这一刻,推开窗户眺望邛海,目之所及,栈道上晨炼者来来往往,拍照留影的也不少。用房卡刷开门禁,移步护栏之外的栈道,与蓝天碧水相伴,漫步在栈道上,微风拂面神清气爽。
“现在出行凉山方便了,有高速、动车、飞机供选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市民幸福指数等日新月异……”贵州黔西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许新晓30年前来过凉山,这次他特地赶过来再次见证彝乡巨变,“西昌已从边陲小镇茁壮成长为充满都市气息的城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大凉山如诗如画,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许新晓的感受是凉山巨变的生动缩影和注脚。党的政策犹如阳光普照,这片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梦想。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1亿元、增长7%,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
“好医生”成长记
走进西昌市成都凉山工业园区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其办公大楼前展陈的20余个旅游厢包引人注目,这是该公司一年一度大事记与工作亮点资料的“密码箱”。每一年用一个旅游厢包收存。它们是热血澎湃的初心,它们是逐梦前行的刻度,真实见证了这一路的奋进足迹。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是好医生集团全面提升区域生物医药链条生产水平的理念。“让人烦的‘小强’(蟑螂)越来越走俏,我们通过养殖、加工和提炼的康复新液,现在已成为医治胃病、溃疡等多种病症的好药……”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富能信心满满,聊起“小强”(蟑螂)如数家珍,每年提取营业收入15%投入产品研发。
创新是好医生集团成功的“密钥”。集团拥有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三区三州”地区首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斩获省部级、国家级等各类研发创新项目70余项。
这只是好医生集团“朋友圈” 越来越大的生动注脚。目前,有2万多职工。耿富能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全国抗击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荣誉。
历经38年打拼,好医生药业集团业务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医药研发、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日化工业、体育文化八大板块,旗下有37家全资子公司、13个GMP工厂和2家医贸公司,产业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山西、辽宁等地,奋发图强“开疆拓土”的版图越来越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好医生”品牌已跻身“四川名牌”“四川创新品牌”“中国制药品牌”“中国著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红榜”,从名不经传的作坊式小企业茁壮成长为“四川新名片”。
“她”及“它”的故事
她是“春运母亲”,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镇桃园村。14年前的2010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一张拍摄于江西南昌火车站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照片中的母亲背着巨大的行囊,一手怀抱着婴儿,一手提着的鼓鼓囊囊的双肩包已几乎垂地。她弯着腰,眼神却格外坚毅。这张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周科拍摄,刊发后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传遍网络成为春运的缩影,网友亲切地称呼她为“春运母亲”。
14年过去,“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已35岁。如今,她已基本不再外出打工,在家乡一边种地,一边照顾子女、老人。
曾经巴木玉布木仅返乡就需要三天两夜,如今动车已直通越西;曾经门口的泥巴路,如今也已更新为水泥路;曾经一家人挤在狭窄的土坯房,现在已住进了新楼房……14年间变化翻天覆地,巴木玉布木一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它是“悬崖村”,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古里镇阿土列尔村,又被称为“猴子居住的地方”。2016年,新闻媒体聚焦了阿土列尔村的艰难与窘境,引起上上下下的强烈关注。 2020年,全村84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从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搬到县城居住,实现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千年巨变。此后,该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2020中国百佳避暑康养金地标榜”。
同样,记者也是从媒体报道初闻“悬崖村”阿土列尔。前不久,记者还网购了一册《走出悬崖村》纪实作品集,它是曾经深入“悬崖村”采访的《新京报》首席摄影记者陈杰、首席记者刘旻联袂公开出版的著作。据介绍,凉山彝族自治州共有19个“悬崖村”。
此行,记者在西昌市区参观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展,再次遇见了“春运母亲”“悬崖村”,其过往的历史、幸福的现在和向往的未来触手可碰。最触目惊心的是,展陈墙上38个刻录于史册的名字,他们是因公牺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第一现场的38名党员、干部……到2020年,凉山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人全部脱贫,从今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回望来路,我们从不曾后悔,因为我们终将上岸!”记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展结尾处,凝视用“悬崖村”照片背景刻录了歌词《再见阿土列尔》,依然令人荡气回肠——
“再见,阿土列尔
今天将要离开,轻声告别
钢梯渐行渐远,城市呼唤
我的心不慌,妈妈牵着我的手
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阿杰鲁(彝语:不要怕)
那远行的人群跨过千年的悬崖
未来再难我都不会怕......”
回村的青年
背倚草木葳蕤的螺髻山,面朝碧波荡漾的邛海。
大石板古村距离西昌市中心15公里许。据相关史料记载,大石板古村曾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商贾云集之地,人文底蕴深厚。
如今,这个有600多年历史大石板古村跨越了历史的长河,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着岁月的故事,低语着古老的传奇,村民们过着重新换了一种方式,接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
“大石板村吸引了各地游客,生意还可以,忙忙碌碌的时间多呢。”28岁的返村青年周创新租赁废弃的牛栏新开设“沐橙摄影”,“全村现有80家旅拍店。我计划扩大经营规模,再在西昌城区开影楼。年轻人要努力打拼!”此前,中职毕业的周创新漂泊到西藏。2023年3月,他毅然返村与妻子陈格新开“夫妻店”,为进村的游客提供拍摄服务。
读书、当兵、打工、外嫁、返乡、创业等,现年35岁的大石板村妇联主席肖文婷穿越多重社会角色。最终,她漂泊异地他乡的脚步重新扎根故土家园。据她介绍,目前,全村有不同层次民宿、客栈超过了200家,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全村星散全国各地打工漂泊的青年纷纷返回家乡,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入夜,记者冒雨走进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美誉建昌古城,漫步于古城“九街十八巷”中,感受“上有古城、下有邛海”的魅力,一张张青春的笑脸张扬在古城的万家灯火……途中,导游小姐姐自豪地说教育改变了彝家人和当地村民生活及其命运,现今古城中央仍保留了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每天,朗朗书声回响在古城……
第二日
“把那牛和羊群放在那片山坡上,
好久不见阿普你是否别来无恙。
还是那副老面孔啊慈祥的模样,
你说我现在做的东西是不是叫说唱......”
烟雨朦胧,伫立在昭觉县解放沟镇谷克德牧云山庄的观景台上,打量着漫山遍野的索玛花......此时,诺米么歌曲《阿普的思念》飘来,这支热歌与这山、这水和这人配搭,更是引人联想翩翩。
云卷云舒,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一年复一年。
索玛花绽放在谷克德(彝语:大雁栖息的地方)439.9公顷土地上,摇曳在海拔2800米至3200米之间,与众多高山、亚高山湖泊、草甸、沼泽湿地群相得益彰。
“南有螺髻山,北有谷克德。”
以“花”为媒,从单一景点观光向深度体验度假转型,一朵索玛花,美了山野,醉了游人,兴了产业。位于凉山州东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享有“彝族文化走廊”“中国彝族服饰之乡”“骏马之乡”等美誉。
近年来,昭觉县依托世界级IP“彝族火把节”,结合全县农牧优势,打造融文化、体育、农业、影视拍摄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基地,以“体育+旅游”的新模式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最近几年,昭觉县以“中国彝乡谷克德”为品牌,加快马加鞭推进中国彝族传统文化风情体验中心、中国高山运动基地、大凉山农牧业观光互动基地、大凉山彝族文化影视拍摄基地等建设项目,把谷克德打造成为“一中心三基地”,使之成为继邛海、泸沽湖、螺髻山之后大凉山旅游的又一品牌,填补大凉山东部旅游目的地“空白”,全力推动凉山“文旅强州”战略向纵深发展,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牧云山庄位于景区最里面的尼地乡,与正修建的西昭高速相邻。“五一假期间是索玛花盛开的时期,山庄的住宿一房难求,其依山伴湖,在室内就能赏花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广大游客争先入住,等明年高速路通了山庄将迎来更多的游客,未来更是可期!”山庄临时负责人田可充满憧憬与信心。
凉山的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现拥有A级及以上景区71个,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声名远播,而今“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汽车行进在宽敞的柏油路上,道路两旁的庄稼正在拨节生长,林间绿意盎然……带着兴奋与喜悦,记者抵达了早就心驰神往的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村庄入口处“共产党瓦吉瓦(彝语:很好),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谢谢)”的标语格外醒目,广场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是村民内心写照,映照着三河村的发展之路。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三河村视察,分别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6年过去,如今,三河村已然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搬进了新居,产业也在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昔日“穷窝”,变成了“金窝”。而放眼整个大凉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这里正在绽放出新时代的强劲发展活力。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新房子、新公路,一切都比原来好多了,卡莎莎!”吉好也求说,2019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他有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再加上经营小卖部、养牛和种植农作物,2023年,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
与吉好也求家相隔不远,马海子呷正在清扫着门前的沟渠,“现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看不得有一点垃圾,干净整洁得多好。”马海子呷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在半专业扑火队工作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加上自家流转出去的12亩土地,一年下来收入可观。“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共产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会更加努力,让孩子们好好读书,让生活越来越好。”
在三河村,人们以感恩之心为动力,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用心生活的意义,努力奋斗,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近几年来,三河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并采用“支部+企业+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据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介绍,该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总书记暖心之路”主题,一体规划建设了旧址、新居和村史馆,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三河村的变化,是大凉山“贫中之贫”的真实写照和的跨越变迁的缩影。
过去的凉山,一度“穷得让人心痛”。而今的凉山,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处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成为全国社会最稳定、资源最富集、最具发展潜力的民族地区。
“猪牛羊呀,我们分开住!”
“家里的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崽,我们正在修一修猪圈,好让小猪崽晒晒太阳、溜达溜达,长得更结实,多卖多挣钱呢!”阿库友哈正在与邻居搭建“共享猪圈”。他一脸笑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进村的柏油路两旁有花有草有菜地,菜地旁边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黄墙蓝瓦的农舍……
这是大石头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变得越来越好的场景。据昭觉县解放沟镇党委书记陈劲松介绍,大石头村通过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农户投工投劳”模式,新改建厨房、配套优化庭院20户,新改建厕所、改造提升住房35户,解决居住条件简陋等难题,同时推动农户家庭生活区、仓储区、养殖区“三区分离”,彻底解决了“人畜同用一锅、同处一院、同进一门”问题。
舒适的家庭住宅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爆棚”,齐整的客厅、温暖舒适的卧室、整洁明亮的厨房已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引导村民把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将美丽乡村建设推向了高潮,新建民俗文化坝子、公共厕所和绿化带,安装污水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
人居环境美了,需要村民的共同维护才能长久保持。“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习惯的养成,我们采取‘门前五包’责任制,推行‘道德积分’制管理,推广运用‘两表两承诺’即卫生督查入户指导标准流程表、入户督导记录表、农户承诺、卫生检查人员承诺,把环境整治工作抓出成果。”大石头村一组组长阿库次尔说一边带路、一边介绍情况。如今,石旮旯变为美丽村庄。
“过去打扫卫生需要监督,现在乡亲们自觉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昭觉县解放沟镇政府副镇长刘玉珊颇为了解情况,“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努力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送孩子读书求学等。”20年前,这位四川自贡姑娘从西昌学院毕业考取了公务员,其间她是大石头驻村和帮扶干部,推动并见证了大石头的“美丽蝶变”。
“幸福家园大家建,美好生活一起过”,这是横卧大石头村头一块山石上刻录的一句话语,这更是545万凉山人全力以赴改变自己、建设好家乡和奔赴美好的有力行动。
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在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三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显著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描绘出一幅具有凉山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托起“不毛之地”的梦想
夏雨初歇,记者走进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中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看见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内新鲜瓜果正茁壮生长……村民正在忙着种植蔬菜或修剪枝条。
据了解,作为第一批凉山州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占地5100亩,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采用智能物联网系统将高海拔山区温、光、水等综合协调到最佳状态,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自动化灌溉、施肥,提高种植效率。
“便捷的地方在于,园区可以通过手机端远程控制。”据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管理人员孟祥永介绍,“我们定期开展培训,努力让村民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则日且是好谷村村民,6年前他把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后,再进入园区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过去,则日且只回按传统方式种植水稻,如今,他经过培训上岗已是园区的技术能手。
则日且只是受益者之一。目前,园区已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农技人员脱颖而出。有8名贫困户通过培训后自主创业,开展越夏蔬菜种植,实现亩产值8000余元,户均增收22000余元。
园区成为城市市民生活的“第一车间”,生产的叶菜、辣椒、西红柿走俏,“订单生产”后主要销往成都、重庆、昆明等地,这片托起梦想的“不毛之地”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活力,让“土地生金”的传奇变为了村民的收入与幸福。
新生活新梦想
“搬出大山挪穷窝,阔步迈向新生活”。
一大片错落有致且带有显著彝族风格的小楼房映入眼帘,一家家商户鳞次栉比,户外绿莹莹的草坪上点缀着各色的花……2020年5月,来自18个乡镇87个村的1456户6744名群众正式搬迁入住,成了沐恩邸社区的首批居民。
前不久,记者走进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社区,看见吉有尔各么家门口“洁美家庭示范户”的牌子格外醒目,宽敞整洁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屋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吉有尔各么热情招呼大家围坐一起,拉起家常。
“以前住在山上,条件很差,干啥都不方便,能搬进这么好的新房,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说起移民搬迁后的生活,吉有尔各么竖起大拇指说,“共产党瓦吉瓦,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出行、就医、就学也方便,我主要在家里照看孙儿,相信以后会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据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八且依万介绍,沐恩邸,即“沐浴在党恩下的府邸”。作为昭觉县最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针对搬迁群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社会关系不同等问题,沐恩邸社区通过“1357”基础治理模式和“双联四包”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沐恩邸社区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建了服装厂、彝绣工坊和创业就业中心,开展“培训+订单”模式,建立社区彝绣培训班,让妇女群众实现“抱着娃、守着家、挣着钱”。还通过免费技能培训,引导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利用悬崖村的土地发展民宿产业,种植油橄榄、脐橙,养殖蜜蜂等,切实让居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西尼吾商铺内,店主曲西一边忙着收款,一边忙着给顾客拿饮料。这是她和丈夫吉克木果搬离“悬崖村”来到沐恩邸社区居住后,开起的杂货铺。主要由曲西打理,闲暇之余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笑着说:“店铺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钱,我们的日子过得挺不错!”
行走在社区,居民三五成群,或悠闲地晒着太阳话家常,或飞针走线忙着彝绣。他们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三日
凉山不“凉”,而是一块热土。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新典范、改革开放与治理体系新标杆,谱写着一曲川西高原奋进发展的时代凯歌。如今的凉山不仅有壮美河山、民族风情;有嫦娥奔月、北斗腾空;还有脱贫攻坚、神奇蝶变;乡村振兴、日新月异。
凉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千里大凉山,除了大自然雕刻出的“地球边缘”高山峡谷外,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跨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大山,到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翻越历史性巨变的大山……当前,凉山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势能,正走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在“绿水青山”中开辟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本次活动在凉山启动,就是希望媒体同仁能用笔尖、声音和镜头,刻画出凉山连绵起伏的山河之美,见证凉山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变,总结出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凉山样板”,让满带正能量、主旋律的“凉山风”出大山、向远方!
5月13日,在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启动仪式上,中国报协副理事长、四川省报业协会理事长潘梅的致辞,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相聚邛海岸边与会代表点赞。此行,她代表了全国同行的心声,记者特地辑录其文字,作为三日行走凉山的注脚、见证和祝福。
红色的记忆 不朽的丰碑
彝海结盟地彪炳史册,五彩大凉山奋发图强。
五彩凉山深处的彝海之畔,曾经的结盟地已经建成4A级旅游景区——彝海结盟遗址,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线上的重要节点。5月16日,记者沿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走进这片红色圣地,从语文课本中到彝海结盟纪念馆实地实景再次重温红军万里长征英雄壮举——
“彝海结盟”是中共党史、军史、民族团结史上光辉的一页。1935年红军长征过冕宁,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果基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实现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使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一举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妄想,彝海结盟成为我党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光辉典范。
红色记忆历久弥新,不朽丰碑感召后人。
红军万里长征中冕宁县有“六个第一”,这是彪炳史册的红色记忆:建立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冕宁县工作委员会;建立中央红军了入川后的第一支地方武装—冕宁县抗捐军;建立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的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冕宁是中央红军入川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中央红军在冕宁第一次提出“长征”一词等。
在新长征“赶考”路上,一代又一代凉山人薪火相传,奋力交出经得起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漫步在青山下、彝海边的凉山日报社青年记者吉庆表示,青年一代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创新伟业,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和智慧。
红军长征精神深深扎根于这片红色的热土,激励着凉山人民在新长征道路上砥砺前行!当前,凉山州正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三大强州战略”,全力以赴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凉山版“华西村”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此地楼房林立,庭院花香扑鼻,一条条乡间小道如同银丝带蜿蜒贯穿,星星点点“隐匿”在绿意中的院落显得别具一格,连接成片的葡萄园充满生机。
“前面荒滩,后面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建设村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是过去真实写照与无奈。现如今,被誉为凉山州的“华西村”。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抢抓浙江宁波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解码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做精葡萄等果蔬产业,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文化、旅游等多元化发展,使“小小果蔬”成为全村点绿成金、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初步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除了天时地利,我们有人和。建设村雨水充沛、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品质好。平坦的地形,交通的便利,海拔的适中有利于各种项目的开展。”建设村文书朱小虎聊起发展如数家珍,“关键,我们的村民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土地承载着梦想与追求,目前,全村建有设施大棚4200亩,建成葡萄园、草莓园、樱桃园、桃花园、蓝莓园。产业园区以科技为引领,实施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2亿元。
据调查,建设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为突破口,流转闲散土地并投资进行综合整治,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村村民全部实现了股民身份,每年保底分红13%以上,同时在建的田园牧歌度假酒店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年底按股分红。
“当初嫁过来时被父母责骂,日子过得清苦,常是入不敷出啊!”村民孙娴一边回忆、一边微笑,“村里的发展带动我们日子越来越好!10年前,我绝对想不到我家买上小轿车、大货车,住上安全舒适的楼房。”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建设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全力把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山水田园,趟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目前,已建成精品民宿客栈20家、星级农家乐17家,完成高标准统规统建川滇风格标准民居261套,通过土地增减挂将再兴建标准民宿150余套。眼下,正在加快建设超四星级湖畔酒店。
从“困难村”快速跃居成为安宁河畔的“明星村”的建设村,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村集体经济十强村”等荣誉称号,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
因为热爱,所以奔赴……
蓦然回首,穿行“南方丝绸之路”的千里彝区,马帮的嘶鸣已渐行渐远,连同赶马人的身影已消失于历史深处;展望未来,“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的精彩之笔异彩纷呈,民生福祉与日俱增,走向幸福与未来的脚步铿锵有力。
“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
这世间太多难免的亏欠,
你是我穿过思念的箭……”
在2024央视春晚上,来自凉山的青年歌手海来阿木与单依纯深情对唱《不如见一面》,唱出每个人心底深处那份牵挂!三日匆匆行走,记者感悟了凉山“千年之变”的正能量、触摸了“锦绣凉山”的诗情画意和碰撞了“奋进凉山”的大磁场,期待更多的人关心凉山、支持凉山、建设凉山,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凉山新篇章贡献力量和智慧。
依依惜别凉山,知音重逢终有时!
深深祝福凉山,未来一定更美好!(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