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西乐安: “中彩项目”按下和美乡村建设快进键

时间:2025-01-25 09:45: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曾晓平

图片8.png

江西乐安县流坑古村一角  。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初心。作为原中央苏区北大门的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紧紧抓住2024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简称“中彩项目”,下同)实施的契机,以中央彩票公益金为牵引,以传承好红色基因为根本,撬动多元化资金投入,按下了和美乡村建设快进键,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乡村治理提升改进,激发了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蹚出一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该县2024年实施的“中彩项目”覆盖3个乡镇7个行政村2.54万人,总投资1.1亿余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其他财政资金3990万元、 撬动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2024年,示范区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50亿元以上,分别比上年增长32%、36%,带动就业创业人数达3000人以上,比上年增长35%。示范区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5.9万元,比上年增长51.6%

“景村融合”,扮靓人居环境

示范区利用“中彩项目”资金,深入挖掘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禀赋,教育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美好家园建设,彰显村庄特色,一幅幅和美画卷尽情铺展。

“旺红”,红色名村熠熠生辉。按照“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创建红色品牌”的思路,湖坪乡东山村安排“中彩项目”资金1630万元,打造红色名村。改造红军东征誓师广场5000平方米、修缮红军祠堂及指挥部旧址4处,建设红军革命文化宣传设施6处、农耕体验基地5处、提升村内公路1650米,提升民房建筑等22处。该村以红军标语博物馆为载体,深度挖掘红色旧址和标语所蕴含的红色元素,高质量推进景村融合,把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乐安县长期的红色根据地留下了4000多条红军标语,有“红军标语第一县”之称。东山村已建成全省首个红军标语博物馆,被井冈山干部学院列为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示范点。

“活古”,千古一村焕发新颜。牛田镇流坑村是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涌现文武状元2名、两朝尚书4名、进士34名、举人76名,现留存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余处,被誉为“千古第一村”“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该村借助“中彩项目”实施,改造文化演艺设施、建设农产品土特产加工车间,强化村内龙湖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快速提升。《流芳》是流坑景区打造的一场沉浸式实景演出,以明代徐霞客在流坑的真实游历为主线,借助戏剧、舞蹈、杂技等手段,将流坑厚重的人文底蕴进行直观展示,再现数百年前江南古村市井生活画卷,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助推千年古村活力四射。

图片9.png

江西乐安县古樟林“村跑”活动。

“护绿”,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示范区村庄充分发挥“中彩资金”牵引功能,整合其他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净化、美化、绿化”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村组全覆盖,已建成村庄污水处理设施16座,卫生厕普及率86.5%。已打造美丽宜居村组13个、美丽宜居庭院2166个。创新搭建“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示范区所有村庄纳入监管,助力了乡村“长治久美”。

2024年,该县在流坑千古一村和水南村的千年古樟林,举办了4期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古村跑”邀请赛,相关活动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2亿次,吸引100余所高校到流坑开展写生采风活动,“快乐胜地,心安家园”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1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32.4%。并成功创评江西省2024年“风景独好”旅游名县称号。示范区万崇镇“天宝生态园”创评为国家级4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四季花海”创评为省级生态康养基地。

“产村融合”,点燃增收引擎

通过“中彩项目”实施,激活示范区资源禀赋、产业集聚等优势,在丰富乡村产业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探索了新模式,实现延裢、补链、强裢,产业增效、集体增资、村民增收等良好态势。

图片10.png

冬闲人不闲田不闲,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大棚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栽种景象。 

特色产业强势崛起。通过致富能人带头领办,党员干部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脱贫户(监测对象)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带动模式,示范区特色产业亮点纷呈,以辣椒、芦笋、黄瓜、苦瓜为主的设施蔬菜达800亩;以双孢菇、竹荪菇、香菇等为主的食用菌达300亩;以小黄牛、黑山羊等为主的特色养殖达4100余头。牛田镇峡圳村结合已建成的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利用“中彩项目”资金盘活闲置资源,将空闲的村小校舍改造成全县农业产业技术实训推广中心,集培训、科研、冷链仓储、直播带货等功能为一体,做到室内教学与基地观摩、生产与销售、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等有机结合,为全县设施蔬菜发展等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借助项目实施,该县依托红军标语博物馆、流坑古村、古樟林等红色文化、古村古迹和生态资源,丰富了一批休闲观光、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特色美食等新业态,民宿客栈、农家餐饮、农特产品、休闲娱乐等特色产品和业态异军突起,打造了以乡村旅游拉动“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板。流坑古村的民宿、“农家乐”由2023年17家,增加到2024年25家。

庭院经济快速发展。以“人居环境”提质推进“庭院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村民整合房前屋后的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庭院微种植、庭院微作坊。牛田镇麻坑村家家户户房前院后,围起了一块块果园菜园。果园里栽有枇杷、橘桃、板栗等,果树下疏松肥沃的土地,栽种辣椒、豆角、西红柿和花生、大豆、西瓜等作物。果园里套着菜园,菜园里套着果园,美了村庄,靓了农舍,并给村民带来收入,年户均达0.8万元以上。万崇镇致富带头人王奇辉租赁村集体闲置房,通过收购农户家中的辣椒、生姜、大蒜、糯米等产品为原料,创建“瑞湖美食坊”生产车间,吸纳脱贫户务工,经营糯米酒、忆师辣酱、红鱼、红腐乳、风味小鱼干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营业额500万以上,实现了村集体、脱贫户、企业三赢。

“三治融合”, 劲吹文明新风

示范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

“自治”激活力。成立各类村民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等经验做法,促进村民多元化参与。牛田镇麻坑村探索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共同参与的村民自治强村模式,实现“涉稳事件零发生、刑事案件零发生、安全事故零发生、辖区人口零犯罪、矛盾纠纷零上交”,已获评“全省精品农村社区”等荣誉。

“法治”促和谐。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提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选配农村“法律明白人”,持续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打造乐安“红色治理”品牌。湖坪乡东山村成立了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人组成的“三老理事会”,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化解邻里纠纷,先后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00余件,成功率达98%,村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已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德治”润民风。开展文明村组创建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坚决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各种陋习,示范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组占比达90%。万崇镇坪背村通过“好家风”“好家训”评选,营造文明守礼、孝老爱亲、善行义举的浓厚氛围。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全村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治理,该村已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县市声音    
部委省市

江西乐安: “中彩项目”按下和美乡村建设快进键

时间:2025-01-25 09:45: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曾晓平

图片8.png

江西乐安县流坑古村一角  。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初心。作为原中央苏区北大门的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紧紧抓住2024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简称“中彩项目”,下同)实施的契机,以中央彩票公益金为牵引,以传承好红色基因为根本,撬动多元化资金投入,按下了和美乡村建设快进键,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乡村治理提升改进,激发了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蹚出一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该县2024年实施的“中彩项目”覆盖3个乡镇7个行政村2.54万人,总投资1.1亿余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其他财政资金3990万元、 撬动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2024年,示范区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50亿元以上,分别比上年增长32%、36%,带动就业创业人数达3000人以上,比上年增长35%。示范区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5.9万元,比上年增长51.6%

“景村融合”,扮靓人居环境

示范区利用“中彩项目”资金,深入挖掘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禀赋,教育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美好家园建设,彰显村庄特色,一幅幅和美画卷尽情铺展。

“旺红”,红色名村熠熠生辉。按照“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创建红色品牌”的思路,湖坪乡东山村安排“中彩项目”资金1630万元,打造红色名村。改造红军东征誓师广场5000平方米、修缮红军祠堂及指挥部旧址4处,建设红军革命文化宣传设施6处、农耕体验基地5处、提升村内公路1650米,提升民房建筑等22处。该村以红军标语博物馆为载体,深度挖掘红色旧址和标语所蕴含的红色元素,高质量推进景村融合,把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乐安县长期的红色根据地留下了4000多条红军标语,有“红军标语第一县”之称。东山村已建成全省首个红军标语博物馆,被井冈山干部学院列为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示范点。

“活古”,千古一村焕发新颜。牛田镇流坑村是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涌现文武状元2名、两朝尚书4名、进士34名、举人76名,现留存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余处,被誉为“千古第一村”“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该村借助“中彩项目”实施,改造文化演艺设施、建设农产品土特产加工车间,强化村内龙湖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快速提升。《流芳》是流坑景区打造的一场沉浸式实景演出,以明代徐霞客在流坑的真实游历为主线,借助戏剧、舞蹈、杂技等手段,将流坑厚重的人文底蕴进行直观展示,再现数百年前江南古村市井生活画卷,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助推千年古村活力四射。

图片9.png

江西乐安县古樟林“村跑”活动。

“护绿”,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示范区村庄充分发挥“中彩资金”牵引功能,整合其他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净化、美化、绿化”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村组全覆盖,已建成村庄污水处理设施16座,卫生厕普及率86.5%。已打造美丽宜居村组13个、美丽宜居庭院2166个。创新搭建“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示范区所有村庄纳入监管,助力了乡村“长治久美”。

2024年,该县在流坑千古一村和水南村的千年古樟林,举办了4期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古村跑”邀请赛,相关活动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2亿次,吸引100余所高校到流坑开展写生采风活动,“快乐胜地,心安家园”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1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32.4%。并成功创评江西省2024年“风景独好”旅游名县称号。示范区万崇镇“天宝生态园”创评为国家级4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四季花海”创评为省级生态康养基地。

“产村融合”,点燃增收引擎

通过“中彩项目”实施,激活示范区资源禀赋、产业集聚等优势,在丰富乡村产业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探索了新模式,实现延裢、补链、强裢,产业增效、集体增资、村民增收等良好态势。

图片10.png

冬闲人不闲田不闲,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大棚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栽种景象。 

特色产业强势崛起。通过致富能人带头领办,党员干部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脱贫户(监测对象)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带动模式,示范区特色产业亮点纷呈,以辣椒、芦笋、黄瓜、苦瓜为主的设施蔬菜达800亩;以双孢菇、竹荪菇、香菇等为主的食用菌达300亩;以小黄牛、黑山羊等为主的特色养殖达4100余头。牛田镇峡圳村结合已建成的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利用“中彩项目”资金盘活闲置资源,将空闲的村小校舍改造成全县农业产业技术实训推广中心,集培训、科研、冷链仓储、直播带货等功能为一体,做到室内教学与基地观摩、生产与销售、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等有机结合,为全县设施蔬菜发展等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借助项目实施,该县依托红军标语博物馆、流坑古村、古樟林等红色文化、古村古迹和生态资源,丰富了一批休闲观光、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特色美食等新业态,民宿客栈、农家餐饮、农特产品、休闲娱乐等特色产品和业态异军突起,打造了以乡村旅游拉动“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板。流坑古村的民宿、“农家乐”由2023年17家,增加到2024年25家。

庭院经济快速发展。以“人居环境”提质推进“庭院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村民整合房前屋后的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庭院微种植、庭院微作坊。牛田镇麻坑村家家户户房前院后,围起了一块块果园菜园。果园里栽有枇杷、橘桃、板栗等,果树下疏松肥沃的土地,栽种辣椒、豆角、西红柿和花生、大豆、西瓜等作物。果园里套着菜园,菜园里套着果园,美了村庄,靓了农舍,并给村民带来收入,年户均达0.8万元以上。万崇镇致富带头人王奇辉租赁村集体闲置房,通过收购农户家中的辣椒、生姜、大蒜、糯米等产品为原料,创建“瑞湖美食坊”生产车间,吸纳脱贫户务工,经营糯米酒、忆师辣酱、红鱼、红腐乳、风味小鱼干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营业额500万以上,实现了村集体、脱贫户、企业三赢。

“三治融合”, 劲吹文明新风

示范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

“自治”激活力。成立各类村民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等经验做法,促进村民多元化参与。牛田镇麻坑村探索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共同参与的村民自治强村模式,实现“涉稳事件零发生、刑事案件零发生、安全事故零发生、辖区人口零犯罪、矛盾纠纷零上交”,已获评“全省精品农村社区”等荣誉。

“法治”促和谐。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提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选配农村“法律明白人”,持续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打造乐安“红色治理”品牌。湖坪乡东山村成立了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人组成的“三老理事会”,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化解邻里纠纷,先后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00余件,成功率达98%,村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已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德治”润民风。开展文明村组创建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坚决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各种陋习,示范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组占比达90%。万崇镇坪背村通过“好家风”“好家训”评选,营造文明守礼、孝老爱亲、善行义举的浓厚氛围。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全村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治理,该村已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农业农村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