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平:非遗新传人,腌出千万元
杉阳腊腌菜,提到它,唇齿生津,舌根发软。尝一次,遍体酸爽,胃口大开,忘不了。
腌菜炒饭、腌菜炒肉、腌菜炒洋芋、腌菜炒豆芽、腌菜炒藕片、腌菜煮鱼、腌菜煮蚕豆瓣、腌菜拌核桃仁……每次家常便饭,有了腊腌菜的掺和,必是光盘行动;吃饵丝、米线、面条、卷粉、油粉,只要腊腌菜闪亮登场,必是尽兴而归。
杉阳腊腌菜,属酸菜系列,因腌制于腊月而得名,初为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马帮、商客、官家随身携带的开胃菜,演绎至今,已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非遗美味。
“杉阳腊腌菜,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地域饮食文化。它见证了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杉阳的风土人情,连接着人与人、人与家乡的感情。”蔡玉庆老人,人称“阿庆嫂”,今年67岁,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腊腌菜的爱,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小时候,她跟着母亲泡在家庭作坊里,当好后来人;长大后,她把自己泡在永平县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里,快速接好班;老下来,她把儿媳段学娟泡在田间、车间、指间、舌尖,传真功授绝学,成为“小阿庆嫂”;新时代,她执著于“肥水流向外人田”,打好“学技有名师”“弄斧到班门”等技能传承“组合拳”,让许许多多“小阿庆嫂”习得此技、工于此艺。
2025年1月,天气晴好,蔡玉庆老人身着红妆,面带微笑,在车间各“关卡”穿梭来穿梭去,口传心授捡菜、去根、清洗、晾晒、切段、揉制、装罐、封罐等15道绝活。
“做好、做对、做精每一道工序,才能吃得好、吃得放心。”“这些工序中最重要的是辅料的配制、揉搓和封罐贮存,不允许有丝毫闪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老人与大伙唠嗑着祖训,字字千金,句句扣心。
苤菜根、白糖、食盐、辣椒粉、茴香粉、花椒粉、白酒、糯米稀饭等各种调料合理搭配。切成寸长的青菜与调料搅拌均匀后,搓揉再搓揉,直至手感柔软舒服。一层一层大肚子土陶罐里装,然后压实再压实,继而封口发酵,存于阴凉处。3个月后,这些腊腌菜通过线上线下,有的登上大雅之堂,有的飞入寻常人家。
叮咛声声中,配料的浓香、青菜的清香、甜白酒的醇香融在一起,丝丝缕缕灌入鼻孔、灌进四肢百骸、灌进记忆深处。
2019年,“杉阳腊腌菜”从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重要驿站杉阳移居永平县博南工业(物流)园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工作站”“复旦云南永平生物酵素新产品产业化技术及全产业链研发中心”同期落地。“种植基地—酵素产业生产—互联网+销售”产业链应运而生。“杉阳腊腌菜”焕新绽放:原材料吞吐量提升至18000吨;“春一品”“凤鸣桥”品牌腊腌菜搭上“互联网+电子商务”幸福快车,畅销云南省16个地州,远销四川、湖南、湖北、上海等11个省,年均销售额3000万元;“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300余家种植户户均增收13000元,带动3000位农家妇女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我们给农户发放菜种,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按照‘保底价+市场价’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收购,保证菜农有了好收成、好收入。”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小阿庆嫂”段学娟乐呵呵说,联农、带农、惠农、富农的过程,真的像腌制腊腌菜,需要调料、揉搓、压实、发酵,才能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新时代,“杉阳腊腌菜”捷报频传。“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第十一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云南省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大理州重点龙头企业”“大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遗工坊”“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殊荣,标志其在历史传承、生产工艺、市场口碑及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化发展的赛道上露出尖尖角。
岁序更替,二千多年的光阴,带走了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车水马龙,炊烟饮马的场景早已远去,但陪伴他们风雨兼程的“开胃菜”——杉阳腊腌菜,在一代又一代“阿庆嫂”的口授面谕中,散发着独特的酸爽风味。(作者单位:云南省永平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永平:非遗新传人,腌出千万元
时间:2025-06-12 16:54:1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杨福军 文/图
杉阳腊腌菜,提到它,唇齿生津,舌根发软。尝一次,遍体酸爽,胃口大开,忘不了。
腌菜炒饭、腌菜炒肉、腌菜炒洋芋、腌菜炒豆芽、腌菜炒藕片、腌菜煮鱼、腌菜煮蚕豆瓣、腌菜拌核桃仁……每次家常便饭,有了腊腌菜的掺和,必是光盘行动;吃饵丝、米线、面条、卷粉、油粉,只要腊腌菜闪亮登场,必是尽兴而归。
杉阳腊腌菜,属酸菜系列,因腌制于腊月而得名,初为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马帮、商客、官家随身携带的开胃菜,演绎至今,已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非遗美味。
“杉阳腊腌菜,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地域饮食文化。它见证了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杉阳的风土人情,连接着人与人、人与家乡的感情。”蔡玉庆老人,人称“阿庆嫂”,今年67岁,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腊腌菜的爱,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小时候,她跟着母亲泡在家庭作坊里,当好后来人;长大后,她把自己泡在永平县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里,快速接好班;老下来,她把儿媳段学娟泡在田间、车间、指间、舌尖,传真功授绝学,成为“小阿庆嫂”;新时代,她执著于“肥水流向外人田”,打好“学技有名师”“弄斧到班门”等技能传承“组合拳”,让许许多多“小阿庆嫂”习得此技、工于此艺。
2025年1月,天气晴好,蔡玉庆老人身着红妆,面带微笑,在车间各“关卡”穿梭来穿梭去,口传心授捡菜、去根、清洗、晾晒、切段、揉制、装罐、封罐等15道绝活。
“做好、做对、做精每一道工序,才能吃得好、吃得放心。”“这些工序中最重要的是辅料的配制、揉搓和封罐贮存,不允许有丝毫闪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老人与大伙唠嗑着祖训,字字千金,句句扣心。
苤菜根、白糖、食盐、辣椒粉、茴香粉、花椒粉、白酒、糯米稀饭等各种调料合理搭配。切成寸长的青菜与调料搅拌均匀后,搓揉再搓揉,直至手感柔软舒服。一层一层大肚子土陶罐里装,然后压实再压实,继而封口发酵,存于阴凉处。3个月后,这些腊腌菜通过线上线下,有的登上大雅之堂,有的飞入寻常人家。
叮咛声声中,配料的浓香、青菜的清香、甜白酒的醇香融在一起,丝丝缕缕灌入鼻孔、灌进四肢百骸、灌进记忆深处。
2019年,“杉阳腊腌菜”从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重要驿站杉阳移居永平县博南工业(物流)园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工作站”“复旦云南永平生物酵素新产品产业化技术及全产业链研发中心”同期落地。“种植基地—酵素产业生产—互联网+销售”产业链应运而生。“杉阳腊腌菜”焕新绽放:原材料吞吐量提升至18000吨;“春一品”“凤鸣桥”品牌腊腌菜搭上“互联网+电子商务”幸福快车,畅销云南省16个地州,远销四川、湖南、湖北、上海等11个省,年均销售额3000万元;“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300余家种植户户均增收13000元,带动3000位农家妇女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我们给农户发放菜种,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按照‘保底价+市场价’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收购,保证菜农有了好收成、好收入。”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小阿庆嫂”段学娟乐呵呵说,联农、带农、惠农、富农的过程,真的像腌制腊腌菜,需要调料、揉搓、压实、发酵,才能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新时代,“杉阳腊腌菜”捷报频传。“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第十一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云南省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大理州重点龙头企业”“大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遗工坊”“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殊荣,标志其在历史传承、生产工艺、市场口碑及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化发展的赛道上露出尖尖角。
岁序更替,二千多年的光阴,带走了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车水马龙,炊烟饮马的场景早已远去,但陪伴他们风雨兼程的“开胃菜”——杉阳腊腌菜,在一代又一代“阿庆嫂”的口授面谕中,散发着独特的酸爽风味。(作者单位:云南省永平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