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客”到“村里人”的蜕变
“‘贝玛’(壮语:回去)是什么意思?那‘更问’(壮语:吃午饭)呢?”“下次人家再喊我到家吃饭,我是不是可以讲‘故贝村委过哄了?(壮语:我回村委做工了)’”正在向村民学壮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自然资源局派驻该区流山镇新艾村的95后驻村工作队队员高逸飞说。
自2023年4月驻村后,高逸飞在埋头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学说壮语,逐渐从一名“外来客”蜕变为一名“村里人”,用一颗真心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高逸飞(右)正在家禽养殖基地内察看蛋鸭长势。
初来乍到,做朴实的“村里人”
“小高,我们讲的话你都听不懂,喊你们领导换个懂壮话的人来吧!”“讲话都听不懂的,来这凯(里)做什么?” 在到村不久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村民的话让高逸飞有点下不来台。
原来,新艾村村民多为壮族,大家平时沟通以壮语为主,村民讲的话高逸飞听不懂,高逸飞讲的普通话村民也听不明白。语言不通成了高逸飞驻村工作中的第一道坎。
语言不通,不仅让村民觉得高逸飞学生气重、“不靠谱”,就连村“两委”干部也觉得他是来“镀金”的,个别村干部甚至对他爱搭不理。
为尽快融入新艾村,高逸飞决定从学壮语开始,打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心扉。他利用日常办公、讨论工作、入户等机会,将工作与壮语学习结合起来。那段时间,村里谁家里困难多,他就往谁家跑,谁家有急事,谁家就有他的身影,碰上村民家里有“红白事”,他都会帮助主家跑前忙后。在高逸飞看来,经常在村中的“红白事”上帮忙,是学习壮语最快的途径,现在,他已经可以用普通话、壮语相结合宣讲政策了。
“我家种有两亩花生和半亩黄豆,为什么花生有奖补黄豆没有咧?”村民韦春萍对这几年的产业奖补政策有很多不解。对于韦春萍提出的疑问,高逸飞用刚学会的壮语结合普通话说:“阿姐啊,蒙(你)享受政策喊做产业奖补,只得选择一项来补贴,两亩花生和半亩黄豆只得二选一,你种花生面积多、补贴比黄豆多,所以给你验花生啵!阿姐放心,固一罗蒙滴(我不会骗你的)!” 韦春萍竖着大拇指说:“小高你这壮语还有模有样呢!”
如今,高逸飞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村干部从“陌生的伙伴”变成了“交心的好友”,村民对他的评价从“不靠谱”变为“小伙不错”。工作上,高逸飞还用他的特长、技能帮助村“两委”解难题、出点子、谋路子。新艾村党支部书记韦兰芳说:“小高虽然年轻,但他脑子活、点子多,现在碰见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请教他咧!”
赋能发展,做致富的“领头人”
这几年,新艾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来自一处厂棚出租的收益,有人租就有收入,没人租就没收入,集体收入十分不稳定。对此,村干部也没什么好办法。
为了摆脱村集体发展的困境,高逸飞与新艾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深入研究探讨,决定依托柳州肉鸭产业链,采用“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办企业”联合经营模式,与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打造新艾村家禽养殖产业示范基地。
“鸭苗进场是马上开取暖器,还是让它们先熟悉环境,到晚上再开?第一晚多久之后可以喂饲料?撤了保温棚还要额外撒木糠吗?”高逸飞对村内刚建好的肉鸭养殖场十分关心,经常向技术员咨询鸭苗的管护流程和技术。
为了保证家禽养殖基地的健康发展,鸭苗进场前需要进行消毒、保温棚安装、场地隔离等操作,进场后需要掌握打疫苗、喂养等日常管护技巧。所有这些环节,高逸飞都全程参与,他说:“从进场到产蛋,每只鸭要打10多针疫苗,第一次打针时我的手都在打哆嗦,现在熟练多了。”
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村里的养殖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年7月,养殖场发展的第二批 3600多只鸭苗进场后长势良好,预计年底就可以开始产蛋了,完成养殖周期后,预计能够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收入。
养鸭场的发展,激发了高逸飞的信心。今年,高逸飞还请来了农技专家,指导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庭院内种植良种豆角、麻竹,养殖鸡、鸭,发展庭院经济。据测算,新艾村全村脱贫户、监测户今年的人均收入将较去年增加1000多元。
脚踏实地,做贴心的“家里人”
驻村这段时间,高逸飞针对全村脱贫人口、困难老党员、困难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逐户制作了帮扶政策明白卡,碰到“疑难杂症”则及时对接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确保困难群众可以享受到国家的帮扶政策,从而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村里的监测户韦柳强早年离异,现在外地打零工,靠微薄的收入抚养两个上学的孩子。大儿子患有地中海贫血,每个月都要到医院拿药,进行输血治疗;小女儿才读小学,上下学都需要接送。
对韦柳强来说,照顾孩子的压力很大。他说:“听说今年升学政策有变化,如果下半年小女儿升初中要回到镇里上学的话,就只能让她辍学了,我实在照顾不过来。”
高逸飞听闻此事后,先是到韦柳强家收集了其孩子的病历、疾病证明、医疗单据等材料,并向上级民政部门进行了书面报告,帮助他们申请了低保提档。之后,高逸飞又向柳南区农业农村部门汇报了韦柳强家的情况和小女儿就近上学的需求,通过区农业农村部门与教育、民政等部门的协调,韦柳强的小女儿可以留在他的务工地继续读初中。 得知此消息的韦柳强激动地说:“我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但是小高像家人一样帮我,我一定教育好孩子,让她好好读书,长大回馈社会。”
被孩子上学问题所困扰的可不止韦柳强一个。今年,村民韦昌文的孙子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学费问题却让他犯了难,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顾不上家里的事,年迈的韦昌文想为孙子申请助学贷款,但又不知如何办理。高逸飞了解情况后,帮助韦昌文的孙子完成助学贷款申报程序,让韦昌文的“愁脸”变成了“笑脸”。
进村的道路滑坡了,高逸飞穿上雨鞋拿起铲子带头清理;下雨了,他拿起耙子帮着村民抢收晒场的谷子;村里哪位老人生病了,高逸飞都会主动上门探望……一桩桩的小事汇集成解忧的绵绵细雨,滋润着村民的心田,让高逸飞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驻村这一年多来,高逸飞顺利完成了从“外来客”到“村里人”的蜕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高逸飞说:“每当看到自己的努力使村民的生活有了些许改善,那份满足和成就感无比强烈。”(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南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从“外来客”到“村里人”的蜕变
时间:2024-11-15 19:38:2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22期
作者:石苏成 钟荣庆
“‘贝玛’(壮语:回去)是什么意思?那‘更问’(壮语:吃午饭)呢?”“下次人家再喊我到家吃饭,我是不是可以讲‘故贝村委过哄了?(壮语:我回村委做工了)’”正在向村民学壮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自然资源局派驻该区流山镇新艾村的95后驻村工作队队员高逸飞说。
自2023年4月驻村后,高逸飞在埋头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学说壮语,逐渐从一名“外来客”蜕变为一名“村里人”,用一颗真心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高逸飞(右)正在家禽养殖基地内察看蛋鸭长势。
初来乍到,做朴实的“村里人”
“小高,我们讲的话你都听不懂,喊你们领导换个懂壮话的人来吧!”“讲话都听不懂的,来这凯(里)做什么?” 在到村不久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村民的话让高逸飞有点下不来台。
原来,新艾村村民多为壮族,大家平时沟通以壮语为主,村民讲的话高逸飞听不懂,高逸飞讲的普通话村民也听不明白。语言不通成了高逸飞驻村工作中的第一道坎。
语言不通,不仅让村民觉得高逸飞学生气重、“不靠谱”,就连村“两委”干部也觉得他是来“镀金”的,个别村干部甚至对他爱搭不理。
为尽快融入新艾村,高逸飞决定从学壮语开始,打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心扉。他利用日常办公、讨论工作、入户等机会,将工作与壮语学习结合起来。那段时间,村里谁家里困难多,他就往谁家跑,谁家有急事,谁家就有他的身影,碰上村民家里有“红白事”,他都会帮助主家跑前忙后。在高逸飞看来,经常在村中的“红白事”上帮忙,是学习壮语最快的途径,现在,他已经可以用普通话、壮语相结合宣讲政策了。
“我家种有两亩花生和半亩黄豆,为什么花生有奖补黄豆没有咧?”村民韦春萍对这几年的产业奖补政策有很多不解。对于韦春萍提出的疑问,高逸飞用刚学会的壮语结合普通话说:“阿姐啊,蒙(你)享受政策喊做产业奖补,只得选择一项来补贴,两亩花生和半亩黄豆只得二选一,你种花生面积多、补贴比黄豆多,所以给你验花生啵!阿姐放心,固一罗蒙滴(我不会骗你的)!” 韦春萍竖着大拇指说:“小高你这壮语还有模有样呢!”
如今,高逸飞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村干部从“陌生的伙伴”变成了“交心的好友”,村民对他的评价从“不靠谱”变为“小伙不错”。工作上,高逸飞还用他的特长、技能帮助村“两委”解难题、出点子、谋路子。新艾村党支部书记韦兰芳说:“小高虽然年轻,但他脑子活、点子多,现在碰见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请教他咧!”
赋能发展,做致富的“领头人”
这几年,新艾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来自一处厂棚出租的收益,有人租就有收入,没人租就没收入,集体收入十分不稳定。对此,村干部也没什么好办法。
为了摆脱村集体发展的困境,高逸飞与新艾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深入研究探讨,决定依托柳州肉鸭产业链,采用“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办企业”联合经营模式,与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打造新艾村家禽养殖产业示范基地。
“鸭苗进场是马上开取暖器,还是让它们先熟悉环境,到晚上再开?第一晚多久之后可以喂饲料?撤了保温棚还要额外撒木糠吗?”高逸飞对村内刚建好的肉鸭养殖场十分关心,经常向技术员咨询鸭苗的管护流程和技术。
为了保证家禽养殖基地的健康发展,鸭苗进场前需要进行消毒、保温棚安装、场地隔离等操作,进场后需要掌握打疫苗、喂养等日常管护技巧。所有这些环节,高逸飞都全程参与,他说:“从进场到产蛋,每只鸭要打10多针疫苗,第一次打针时我的手都在打哆嗦,现在熟练多了。”
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村里的养殖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年7月,养殖场发展的第二批 3600多只鸭苗进场后长势良好,预计年底就可以开始产蛋了,完成养殖周期后,预计能够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收入。
养鸭场的发展,激发了高逸飞的信心。今年,高逸飞还请来了农技专家,指导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庭院内种植良种豆角、麻竹,养殖鸡、鸭,发展庭院经济。据测算,新艾村全村脱贫户、监测户今年的人均收入将较去年增加1000多元。
脚踏实地,做贴心的“家里人”
驻村这段时间,高逸飞针对全村脱贫人口、困难老党员、困难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逐户制作了帮扶政策明白卡,碰到“疑难杂症”则及时对接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确保困难群众可以享受到国家的帮扶政策,从而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村里的监测户韦柳强早年离异,现在外地打零工,靠微薄的收入抚养两个上学的孩子。大儿子患有地中海贫血,每个月都要到医院拿药,进行输血治疗;小女儿才读小学,上下学都需要接送。
对韦柳强来说,照顾孩子的压力很大。他说:“听说今年升学政策有变化,如果下半年小女儿升初中要回到镇里上学的话,就只能让她辍学了,我实在照顾不过来。”
高逸飞听闻此事后,先是到韦柳强家收集了其孩子的病历、疾病证明、医疗单据等材料,并向上级民政部门进行了书面报告,帮助他们申请了低保提档。之后,高逸飞又向柳南区农业农村部门汇报了韦柳强家的情况和小女儿就近上学的需求,通过区农业农村部门与教育、民政等部门的协调,韦柳强的小女儿可以留在他的务工地继续读初中。 得知此消息的韦柳强激动地说:“我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但是小高像家人一样帮我,我一定教育好孩子,让她好好读书,长大回馈社会。”
被孩子上学问题所困扰的可不止韦柳强一个。今年,村民韦昌文的孙子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学费问题却让他犯了难,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顾不上家里的事,年迈的韦昌文想为孙子申请助学贷款,但又不知如何办理。高逸飞了解情况后,帮助韦昌文的孙子完成助学贷款申报程序,让韦昌文的“愁脸”变成了“笑脸”。
进村的道路滑坡了,高逸飞穿上雨鞋拿起铲子带头清理;下雨了,他拿起耙子帮着村民抢收晒场的谷子;村里哪位老人生病了,高逸飞都会主动上门探望……一桩桩的小事汇集成解忧的绵绵细雨,滋润着村民的心田,让高逸飞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驻村这一年多来,高逸飞顺利完成了从“外来客”到“村里人”的蜕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高逸飞说:“每当看到自己的努力使村民的生活有了些许改善,那份满足和成就感无比强烈。”(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南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