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乡巨变|走进好日子,一起享福哩——记沂蒙老区山东省临沭县朱村的片区示范引领
2013年11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的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同时做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等重要指示。
红色朱村景区夜色迷人。
沭河西岸,有一座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村庄。因村东曾有沙丘被周边九条道路环绕,呈“九龙戏珠”之势,故名“珠村”。明朝时期村人崇尚朱子儒学,更名为“朱村”。村民以王姓为主,世代耕读为业。
这朱村,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威震敌胆、名扬鲁南的村庄。这朱村,解放战争时期广大村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屡获上级嘉奖。这朱村,为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需要,平地挖出三条河、筑起五道堰,奉献出3243亩耕地。这朱村,在人均不足半亩田的情况下,全村人精心耕作,屡创丰收奇迹,受到省、市、县多次表彰。仍是这朱村,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十余年间,牢记嘱托,努力开拓,在不断传承创新中更加多姿,成为了人人争相一睹风采的“山水间的家”。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前往朱村参观的游览者在饱览自然风光、感悟人文风情之外,还可以从多重维度来感受和体验这一古老村落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片区思维”推动下,乡村振兴的滚滚春潮正从朱村涌向沂蒙老区,涌向齐鲁大地,生动实践更令人心向往之。6月初,正值夏收时分,记者前往朱村,感受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共同奋斗出的“好日子”。
一座村庄的传承
朱村位于临沂市东南40公里处。村内户籍人口2863人,常住人口2400余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外出经商和种植。近年来,随着朱村及周边旅游产业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2.13万元,与2013年人均收入8360元相比,增长了1.5倍。朱村村集体收入,也从当时每年20多万元增长到如今的每年100余万元。朱村人沉浸在他们的“好日子”中。
用曾在淮海战役中历时48天,横跨鲁、苏、豫、皖4省,赤脚在三场大雪中跋涉支前的王克昌老人的话说, “这十来年的变化可了不得!大街小巷那么干净,各样企业发展那么好,村里还发展了旅游业……都是党给的幸福!”在94岁高龄的王克昌看来,村里不仅村容村貌发生巨变,连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都变了。
朱村之变,风云际会。
地理空间来看,朱村面积不过3.76平方公里;心理空间来看,朱村在朱村人的心里,从不囿于当下时空,他们心中,有一卷长长的历史纵轴。朱村人坚持传承的历史,正是这变化的缘起。
今年75岁的村民王经臣,从年轻时候起,就念念不忘要在朱村修建一座纪念馆。
“朱村是历史文化名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村、光荣村。1939年就成立了临沭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朱村没有一人当汉奸、没有一人成为日伪军、没有一人参加还乡团。”王经臣告诉记者。
1944年1月24日,是那一年的除夕。“钢八连”与日伪军在朱村进行殊死激战,最终将敌人击退。战斗中,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98年,王经臣把建设村史馆的想法提出来,村民自愿捐款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捐了近6万元钱,村里就先把朱村保卫战战斗遗址建了起来。2011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找到王经臣,请他帮忙收集村史,筹建村史馆。2012年,王经臣夙愿得偿。朱村的村史馆,由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村史馆、朱村档案馆等一系列展馆共同组成。从此,王经臣经年累月将热情投入在“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这个新身份里。
“2012年建成馆,没想到2013年就迎来了总书记!我给总书记讲解的!”回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王经臣至今清楚地记得每个细节。参观期间,王济钦看到总书记站在《沭河的歌声》乐谱前,就说:“这是俺村的村歌,从抗日战争时到现在,代代相传,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唱。”紧接着便唱给总书记听。“那天下午4点整,总书记来到我的家,一下车两手握着我的手,聊了半小时。”王克昌娓娓道来:习近平总书记先问新农合的情况,又问对老年人的各项补贴到位了没有。总书记谈到了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沂蒙精神,“然后他双手递给我印着沂蒙山背景图和‘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字样的水晶盘,这太有意义了!”说到这里,老人难掩激动。“总书记出东屋、进西屋、上堂屋,问夏天热吗,我说夏天不热,冬暖夏凉。看到柳编筐,总书记问能编多少、价格怎样。到了大门口总书记问还缺什么,我说现在吃的好,穿的好,冬天还有电褥子,啥也不缺。我问总书记哪年再来,总书记说我以后肯定还会再来一趟。总书记拉着我的手说‘祝您健康长寿!’。” 2013年11月25日那个下午,就这样珍藏在这些朱村人的心底,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宝贵记忆。
“总书记来过之后,朱村名声大振,来参观的游客很多,有时候我一天就要接待七、八个旅游团。”王经臣说。朱村的老百姓当然都来过村史馆,身在外地的人们回乡也要带着孩子们来参观。“就像树起了一面旗帜,朱村人对朱村,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粗浅了解到系统了解,朱村人越来越自觉、自信了。”
王济钦告诉记者,曾经的朱村,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街道上砖石瓦块、垃圾成堆,车辆都难以通行。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里组织村民清洁打扫、疏通下水道、建造绿化池;2014年请来浙江大学设计院进行村庄规划建设;2014年迄今一共4批驻村书记来到朱村,第一批为朱村建设起便民服务大楼,第二批为朱村建设起扶贫车间和光伏电站,第三批为朱村建设起联排高端民宿进行产业分红, 第四批正在朱村筹建孝善食堂;2020年,沭河大桥项目建成,朱村与临沭县城车程缩短了20分钟,并步入了临沂市1小时交通圈。曾经被污染的水源经过生态治理,不仅让朱村人喝上了安全健康的自来水,村里的三块水面还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2015年,朱村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评为山东旅游特色村,2018年全村脱贫,202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朱村现有1400亩传统作物,还有400亩葡萄、300亩梨园、80亩蔬菜大棚,以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800亩。村民外出务工人口占全村人口2/3,还有约70人在村内就业,从事保安、保洁、物业和餐饮服务等工作,月薪3000—4000元,并且缴纳了五险。常态环境整治、起草村规民约、评选最美家庭、解决土地和菜园赔偿问题,“五老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和“好日子积分超市”发挥着不凡的作用,村里以前存在的小偷小摸、邻里纠纷现象,如今消失遁形。
“朱村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决心,非常感恩。”王济钦说。于是,每当有新项目要推进,村民都很关心,他们期待朱村的新变化,更期待着新的机遇并参与其中。“朱村红色景区建设时动员搬迁,400户村民仅用了几十天就全部搬离。8个月时间,一座‘古城’就建设起来了。”
朱村是临沂市委党校、临沭县委党校的分校,也是临沂市红色教育教学点,每逢“清明”“七一”“十一”等节假日,新党员、新兵和当地学生都会来朱村参观学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据统计,每年数十万人来朱村追红色记忆、寻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仅大年初一当天游客就有近10万人次。
村史馆旁一座木制小桥的正对面,就是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枪声就是命令”的碑文及栩栩如生的“钢八连”战斗浮雕,瞬时令人共情。朱村战斗遗址处,也是朱村烈士陵园。烈士们长眠在自己战斗过的地方,陵园水面上的睡莲安静地盛开。
当年战斗结束后,八连的战士们不愿给村民添麻烦,婉拒了村民送来的年夜饭。朱村男女老少眼含热泪把连队送到沭河边。正月初一一大早,村民便端着饺子、带着孩子,来到村头,祭奠牺牲在这里的24名八路军战士。此后,朱村人流传下“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的习俗。
如今,大年初一成了朱村的公祭日。每年这一天上午10点,村民就会自发来到战斗遗址,参加“第一碗饺子敬英烈”公祭活动。“我们建村史馆的初心,是让人们永远铭记历史,永远不能忘记‘钢八连’。”王济钦说。
新建的沭河大桥,使朱村老百姓的出行更便捷。
24岁的沈宏利在朱村做讲解员快两年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这个小地方,是她的愿望。她说,朱村是能带给人能量的地方。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有情感价值”。
往古者所以知今。朱村人肩扛传承使命,塑造了一个生动完善的红色教育基地,并使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中,朱村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更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感召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朱村红,是历史的一卷,更是新时代的开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山东省宜居村庄、山东省基层理论宣传先进单位、山东省理论大众化示范点,朱村的荣誉,不断延续。2021年6月,朱村还作为山东省唯一村级范例,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村级典型范例。
“八连是一个英勇的连队。当年为保卫朱村牺牲了24名战士,去年,朱村保卫战80周年来临前夕,老四团又从朱村招走24名新兵,你说巧不巧?其中有一名新兵还到了钢八连!”王济钦不时咂摸着这个话题。
朱村,继续行进在红色征程中。它会注解时代,并书写新的传承。
一座村庄的张弛
如今的朱村,是一座集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农文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红绿蓝古土”一应俱全。朱村红、好运角、乡福里(享福哩 谐音)、乐游柳,四大板块架构起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的朱村旅游区(含沿线4个村庄的部分村域)。
徜徉于朱村,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沂蒙民俗馆、常林钻石寻宝馆、峥嵘岁月书屋、花艺生活馆等众多特色主题场馆,共同构建了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及生活体验场景。与此同时,朱村保存有距今600余年的明清古街、民居、家庙、牌坊等古建筑,是目前鲁东南一带规模较大、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分沂入沭河道里,水晏河清,从朱村北码头乘坐观光游船,水上航行3公里,从沂河到沭河,沿途可邂逅渔舟唱晚诗意画卷,这是河道游船观光区带来的美好体验。拥有3.6万平方米生态草坪、空中热气球观光、丛林摩托体验、垂钓园、帐篷露营基地、好日子农场等十多种休闲体验项目的沂沭交汇生态休闲区,是亲子休闲、户外派对的绝佳胜地。近1500亩田园果蔬采摘区内,轮番成熟的蓝莓、葡萄、梨、苹果、樱桃、猕猴桃,等待游客感受采摘和收获的乐趣。以文创柳编制品加工为特色元素,集田园自然氛围和惬意舒适住宿体验为一体的柳慢生活民宿区,吸引着游客蜂拥而至。
麦收时节,农田里大型机械收割忙碌;旅游区里,端午节的“长桌夜宴”已经摆了起来……“朱村的夜景很美,全国各地游客都有,有时候游客多到手机都没有信号。”讲解员告诉记者。
兴旺的旅游产业,带给朱村人各种商机。50岁的村民王济总,之前做驾驶教练,近些年做起收集老物件儿的小生意。他告诉记者,那一天自己在现场,亲眼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在外面说自己是山东朱村的,总书记来过,别人都想和我们搭话,谈生意都好达成,我们特别自豪。”王济总说。在村里旅游的带动下,很多村民节日期间在家门口摆摊做生意,卖点小吃喝,收入很好。王济总自家年收入10多万元,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对眼下的生活“挺满意”。
村民王济印的妻子则表示,朱村变化太大了,尤其是环境卫生变化大。“一出家门就是景区”。她家经营着果园,每年节日期间在家门口烤几天冷面就能收入几千元钱。
除了旅游带动起来的“好日子”,柳编产业也是朱村群众通向“好日子”的一条途径。
临沭县是杞柳的优良品种基地,人工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柳条编织原料、生产加工、工艺品出口贸易基地,产品出口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沿沭河两岸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是妇、老、弱、残皆可在家从事的行业,很多老人都能靠此增收,当地流传着“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的说法。这项传统产业,如何在朱村新鲜起来?
整合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当地建设了欧拉柳编产业园,占地1100亩,是集杞柳种植、花卉培育,柳编工艺品展销、电商直播销售、研学教育建设于一体的高标准柳编博览现代产业园,也是朱村旅游区“乐游柳”板块的核心体验场景之一。
依河而建的“好运角”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据了解,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主动把“项目送到村、把岗位送到户”,形成了“原材料、手工制品分包+村集体认购+农户租赁生产+公司保底价收购”的柳编产业链条,为村民提供生产、售卖、收益一站式服务。同时通过流转土地用于杞柳种植,村集体实现增收20余万元。在欧拉电商直播平台和朱村综合展销基地平台上,2023年柳编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余万元。目前产业园接待研学团队的最高纪录是一天500人。
脱贫户张田英就是柳编产业链条上的受益者之一。记者一进门,就看到她在自家院子里编篮筐,手指上下翻飞,十分灵巧。张田英腿部残疾,不能行走。丈夫去世已经十多年,17岁的儿子在潍坊市上技校。除了享受低保等政策外,平时自己在家编小筐,一天收入30元以上。她指着手边的小筐说,像这样的小筐,她一小时能编4个。“俺村里变化挺大的,旅游区搞得多好!连我家这种情况都吃喝不愁,其他人家的日子就更好了。”张田英面带羞涩,但笑声爽朗。
74岁的脱贫户王翔昌,股骨头坏死十多年,行动不便。妻子离世多年,3个女儿外嫁到其他村,平日里老人自己拄着双拐做饭、料理家务,家中很整洁。“孩子们工作那么忙,不能总陪着咱。村干部经常来帮忙,但咱不能指着人家。”“ 村里的变化?能不大吗?我那时候还能出去,远远儿地看见总书记了!社会发展前景太好了,我们生活已经变得这么好,家里的地孩子们种,每月低保、残疾补贴、养老金补贴我都有,对现在生活很满意!”
朱村驻村第一书记隋军向记者介绍,今年驻村工作队在朱村搞“孝善食堂”,就是要把像王翔昌这样的老年人吃饭的问题解决好。他们计划利用第一书记资金50万元,将朱村之前废弃的幼儿园进行改造,装修出800平方米运营空间。“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餐2元,80岁以上老人一日三餐免费。由于目前旅游区的接待能力不够,‘孝善食堂’同时对外商业经营,老百姓的红白喜事也可以到这里办。9月份就开始运营。同时还有公益岗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端产业碗,吃旅游饭,民生保障服务不断提升……朱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经过多年努力,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每年11月25日,更是成为朱村人的“好日子”节。
朱村之变,绝不仅仅局限于一座村庄。
2021年,曹庄镇党委推动以朱村为龙头,联合周边9个村成立片区党委。朱村“一村带九村”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横空出世,以朱村为中心,以党建连片共建为抓手,积极推动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共建,建成覆盖朱村、马庄、山前、新庄等10个村的示范片区,让片区人民共享“好日子”。
与朱村相邻的马庄,是“一村带九村”最先示范引领起来的村庄。在片区党委牵头下,马庄充分发挥“爆破大王村”红色文化优势和柳编绿色产业优势,一边依托红色朱村效应,打造“红色朱村—马庄特色村—岌山景区—柳编博览产业园”农旅融合旅游新环线;一边对整村进行改造提升,同时盘活村庄闲置宅基地,打造完成16家“数字幸福小院”,并同欧拉公司、由礼文创公司等10余家创业主体合作运营,发展“小院经济”和生态文旅产业。“38号院”柳编产业吸引周边200多名妇女就业;“99号院”为全村85岁以上30名老人每日提供免费就餐服务;“61号院”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国学课堂”等主题活动26次……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在马庄,乡福里,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有个院子等你来”“向星辰许愿,在这儿与你相见”“走进好日子,一起享福哩!”直击人心的文案随处可见,那些院落中的意境更是令人神往。如今的马庄俨然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央视《山水间的家》等节目先后5次在马庄拍摄,带动着周边的群众一起致富。
截至目前,朱村“一村带九村”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累计盘活土地1.1万亩、闲置房屋200余处,整合各项资金3000余万元。组织部门向10个村连片选派第一书记,争取资金15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8个;农业农村部门将片区村全部纳入“百千工程”连片整治,集中整合资金1600万元,实施村居环境整治项目29个;统战、文化、医疗等部门将资源下沉乡村,落实建设民生服务项目12个。示范片区将政策、资金、项目向柳编产业倾斜,已培育5家规模以上柳编企业,实现年产值2.5亿元;牵头柳编龙头企业同周边前店子、河口等7个村庄联建,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房屋和柳编人员,企业把15个柳编加工点设到村里,带动1万余群众足不出户从事柳编加工,人均年增收达1.4万元,各村集体增收10万元。示范片区还将特色农产品统一纳入“好日子”品牌管理,培育“菌、蛋、菜、果”四类特色产业,年产值3.4亿元。朱村“钢八连”、马庄“爆破大王”、西山前保卫战等红色故事被串联成红色研学线。片区还创新探索“街巷长”制度、“豆选解纷工作法”等基层治理方法,1万余名群众参与到“好日子”幸福指数平台,年可兑换积分价值50万元,此间涌现出“好媳妇”“好婆婆”“孝老模范”等一大批乡风文明典型。示范片区有效破解了朱村“一枝独秀”,九村“百花待放”的发展不平衡状态。山前村、前店子村等“后进村”成功转型,山前村更是通过朱村“一对一”结对帮带,整合土地种植蜜桃200亩、食用菌50亩,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由一个偏远落后村蝶变成红色美丽乡村。
岭南头村党支部书记刘有懂对此深有感触:“俺村有个大老板在上海承包了5家高校、企业的大食堂,两年前就想引他回村建设蔬菜种植项目,发展订单农业,因土地问题迟迟无法达成合作。片区党委成立了以后,把周边4个村600亩土地连成片流转,项目从建设到种植生产总共3个月,现在年盈利能达到400多万元。”
朱村气派的联排高端民宿,年年带给村民产业分红。
一座村庄的铺陈
朱村之变,亦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片区。
“好日子不能一枝独秀,要全面开花。”临沭县是“齐鲁样板”的核心区,当下,同打造“齐鲁样板”有机结合,临沭县全域9个乡镇都在围绕朱村“好日子”样板打造示范片区。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国栋介绍,“好日子”是一系列指标:老百姓有获得感、收入增加、社会治理上新的水平、村民精神面貌上新的层次等,重点是看老百姓幸福感增加了多少。每个乡镇都在围绕这些指标的内涵,打造自己的片区。
记者了解到,2023年起,临沭县共谋划建设23个乡村振兴片区,已建成3个片区,并形成全县乡村振兴片区布局一张图。通过深化推广临沭县“好日子”省级示范区朱村“一村带九村”模式,在全县实施“一镇街一示范片区”建设,引导各街镇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发展。
曹庄镇以“好日子”片区党委实体化运行、重点项目运营、宅基地盘活试点等重点任务,全面推动片区提质提档,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案例。曹庄镇依托朱村现有文旅资源,积极探索同省农业担保公司等以资金担保扶持项目发展,省农担集团已计划支持片区建设资金50万元;着力构建产业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包括今麦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方便食品生产基地项目等3个农业招商重点项目正在洽谈中;利用各种载体平台,如“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现场会、“全国革命老区发展现场会”、“全省第一书记观摩现场会”等重要活动,全面提升片区品牌影响力。临沂市级片区临沭街道重点打造鹿茸菇食用菌“联村带农·双强双增”项目,探索实施“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带动村民就业”的全产业链共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户闲置房屋发展食用菌培育,计划投资 6000 万元完成相关配套建设。临沂市级片区青云镇“沂蒙好栗”特产板栗2万余亩,沿境内沭河东岸金黄的河滩分布,南北绵延15公里,栗树成海。依托片区“金滩栗海”的独特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建设乡创基地,打造临沂市优质近郊游目的地,农文旅创新发展的典范,以双社联合、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式,重点打造乡村示范村。其他镇街根据各自实际创建县级片区,统筹整合百千工程和农业、交通、水利等政策资金向片区倾斜,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示范片区示范引领农民增富村居增收。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详告诉记者,根据规划,2024年内将打造出“金滩栗海、花漾山里、薯香茶韵”等各具特色的片区品牌9处,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 个。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齐鲁大地上“好日子”示范片区究竟是如何谋划、布局与实施的?2013年之后,每年11月25日前后,临沭县委都会在朱村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或许,从近年来的会议摘要中能够管窥脉络:
2019年11月25日会议。全力支持和加快朱村发展。加快朱村大桥建设进度。全力推进黄白总干排左岸道路建设,做好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提升工作。做好全域规划,充分挖掘朱村村史、支前史、红色史、导沂入沭治淮史等文旅资源,对相关纪念馆扩大规模,改造提升。
2020年11月24日会议。推进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将朱村打造成为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示范村。通过项目实施,既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让老百姓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红色朱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以朱村为龙头,带动整个片区持续发展。
2021年11月25日会议。以朱村为龙头,以周围村居为重点,一村带九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做好片区规划设计,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搭建产业发展体系,做好道路、改厕、清洁取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示范片区融入全县全域旅游格局,走抱团式、联动型、统筹化发展的路子,让周围群众过上好日子,促进共同富裕。
2022年11月25日会议。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朱村是“好日子”示范片区的核心,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线、两村、三园、四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关键要运营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要有大局意识,把片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打造,变“各自为战”为“一个拳头”。
2023年11月24日会议。从朱村大桥建成通车到建设“五馆”,再到现在打造“一村带九村”示范区,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朱村的发展就是全县发展的缩影。会议要求,要纵深推进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建设。一是创造物质富足的“好日子”。二要创造精神愉悦的“好日子”。三要创造社会和谐的“好日子”。
朱村“好日子”广场,是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一张蓝图绘到底。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从朱村到马庄,从曹庄镇到临沭全域,“好日子”的样貌一步一步丰满起来,“好日子”片区持续完善、不断扩面。县委常委会会议纪要中的文字,变成了越来越多片区老百姓热腾腾的生活。朱村便民服务大厅中,马庄38号小院里,那些编花篮的女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谈笑聊天、切磋技艺。万物皆可编,随处皆可编,编出幸福满溢的生动笑脸,编出悠闲自在的理想生活。这情景,引发了记者情绪与情感的激荡,深远而弥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令当地干部群众振奋激昂。人们现在还津津乐道,十年前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回忆起来满满的幸福感。“一定要把总书记的指示落实好。朱村环境变化、产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进步比较明显,经过对朱村的扶持也让朱村带动了周边其他村的发展,一村带九村,以点带面,连片发展,成果很好。”临沭县副县长刘崇宝如是说。“好日子”示范片区在临沭县9个乡镇全面铺开,针对每个片区不同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片区党委发挥优势进行产业链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一盘棋一下子就活起来了。“我们搞农文旅融合、双社联合(合作社和社会化组织联合),一个村村集体就能增收几十万元,比较可观。”刘崇宝同时强调,“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个地方的人民淳朴乐观,积极向上,骨子里有红色基因,人们相信党和政府。人民相信你,工作就很好做。”
沂蒙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和感召下,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全力支前、全程支前、全面支前,矢志不移,无私奉献,铸就了沂蒙精神。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就是力量之源。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支援人民军队对敌作战,到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从“舟车不通”到“物流天下”的华丽转变,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始终秉持着沂蒙精神,并在新时代家乡建设中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那一天,在王克昌家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连说了三个“不能忘记”。
“现在我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环境卫生好,这可不就是好日子嘛!在共产党带领下,中国发展这么好,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哪儿能不幸福?2019年国庆节,我都90岁了,还去北京坐了花车。我坐在第三方阵第四辆。那个车是坐功臣老八路的,我是沂蒙山区的代表。”王克昌言语间满是幸福和自豪。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乡巨变|走进好日子,一起享福哩——记沂蒙老区山东省临沭县朱村的片区示范引领
时间:2024-10-02 15:12:3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9期
作者:本刊记者 张丽荣 实习生 杨骐恺
2013年11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的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同时做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等重要指示。
红色朱村景区夜色迷人。
沭河西岸,有一座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村庄。因村东曾有沙丘被周边九条道路环绕,呈“九龙戏珠”之势,故名“珠村”。明朝时期村人崇尚朱子儒学,更名为“朱村”。村民以王姓为主,世代耕读为业。
这朱村,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威震敌胆、名扬鲁南的村庄。这朱村,解放战争时期广大村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屡获上级嘉奖。这朱村,为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需要,平地挖出三条河、筑起五道堰,奉献出3243亩耕地。这朱村,在人均不足半亩田的情况下,全村人精心耕作,屡创丰收奇迹,受到省、市、县多次表彰。仍是这朱村,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十余年间,牢记嘱托,努力开拓,在不断传承创新中更加多姿,成为了人人争相一睹风采的“山水间的家”。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前往朱村参观的游览者在饱览自然风光、感悟人文风情之外,还可以从多重维度来感受和体验这一古老村落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片区思维”推动下,乡村振兴的滚滚春潮正从朱村涌向沂蒙老区,涌向齐鲁大地,生动实践更令人心向往之。6月初,正值夏收时分,记者前往朱村,感受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共同奋斗出的“好日子”。
一座村庄的传承
朱村位于临沂市东南40公里处。村内户籍人口2863人,常住人口2400余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外出经商和种植。近年来,随着朱村及周边旅游产业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2.13万元,与2013年人均收入8360元相比,增长了1.5倍。朱村村集体收入,也从当时每年20多万元增长到如今的每年100余万元。朱村人沉浸在他们的“好日子”中。
用曾在淮海战役中历时48天,横跨鲁、苏、豫、皖4省,赤脚在三场大雪中跋涉支前的王克昌老人的话说, “这十来年的变化可了不得!大街小巷那么干净,各样企业发展那么好,村里还发展了旅游业……都是党给的幸福!”在94岁高龄的王克昌看来,村里不仅村容村貌发生巨变,连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都变了。
朱村之变,风云际会。
地理空间来看,朱村面积不过3.76平方公里;心理空间来看,朱村在朱村人的心里,从不囿于当下时空,他们心中,有一卷长长的历史纵轴。朱村人坚持传承的历史,正是这变化的缘起。
今年75岁的村民王经臣,从年轻时候起,就念念不忘要在朱村修建一座纪念馆。
“朱村是历史文化名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村、光荣村。1939年就成立了临沭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朱村没有一人当汉奸、没有一人成为日伪军、没有一人参加还乡团。”王经臣告诉记者。
1944年1月24日,是那一年的除夕。“钢八连”与日伪军在朱村进行殊死激战,最终将敌人击退。战斗中,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98年,王经臣把建设村史馆的想法提出来,村民自愿捐款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捐了近6万元钱,村里就先把朱村保卫战战斗遗址建了起来。2011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找到王经臣,请他帮忙收集村史,筹建村史馆。2012年,王经臣夙愿得偿。朱村的村史馆,由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村史馆、朱村档案馆等一系列展馆共同组成。从此,王经臣经年累月将热情投入在“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这个新身份里。
“2012年建成馆,没想到2013年就迎来了总书记!我给总书记讲解的!”回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王经臣至今清楚地记得每个细节。参观期间,王济钦看到总书记站在《沭河的歌声》乐谱前,就说:“这是俺村的村歌,从抗日战争时到现在,代代相传,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唱。”紧接着便唱给总书记听。“那天下午4点整,总书记来到我的家,一下车两手握着我的手,聊了半小时。”王克昌娓娓道来:习近平总书记先问新农合的情况,又问对老年人的各项补贴到位了没有。总书记谈到了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沂蒙精神,“然后他双手递给我印着沂蒙山背景图和‘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字样的水晶盘,这太有意义了!”说到这里,老人难掩激动。“总书记出东屋、进西屋、上堂屋,问夏天热吗,我说夏天不热,冬暖夏凉。看到柳编筐,总书记问能编多少、价格怎样。到了大门口总书记问还缺什么,我说现在吃的好,穿的好,冬天还有电褥子,啥也不缺。我问总书记哪年再来,总书记说我以后肯定还会再来一趟。总书记拉着我的手说‘祝您健康长寿!’。” 2013年11月25日那个下午,就这样珍藏在这些朱村人的心底,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宝贵记忆。
“总书记来过之后,朱村名声大振,来参观的游客很多,有时候我一天就要接待七、八个旅游团。”王经臣说。朱村的老百姓当然都来过村史馆,身在外地的人们回乡也要带着孩子们来参观。“就像树起了一面旗帜,朱村人对朱村,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粗浅了解到系统了解,朱村人越来越自觉、自信了。”
王济钦告诉记者,曾经的朱村,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街道上砖石瓦块、垃圾成堆,车辆都难以通行。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里组织村民清洁打扫、疏通下水道、建造绿化池;2014年请来浙江大学设计院进行村庄规划建设;2014年迄今一共4批驻村书记来到朱村,第一批为朱村建设起便民服务大楼,第二批为朱村建设起扶贫车间和光伏电站,第三批为朱村建设起联排高端民宿进行产业分红, 第四批正在朱村筹建孝善食堂;2020年,沭河大桥项目建成,朱村与临沭县城车程缩短了20分钟,并步入了临沂市1小时交通圈。曾经被污染的水源经过生态治理,不仅让朱村人喝上了安全健康的自来水,村里的三块水面还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2015年,朱村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评为山东旅游特色村,2018年全村脱贫,202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朱村现有1400亩传统作物,还有400亩葡萄、300亩梨园、80亩蔬菜大棚,以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800亩。村民外出务工人口占全村人口2/3,还有约70人在村内就业,从事保安、保洁、物业和餐饮服务等工作,月薪3000—4000元,并且缴纳了五险。常态环境整治、起草村规民约、评选最美家庭、解决土地和菜园赔偿问题,“五老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和“好日子积分超市”发挥着不凡的作用,村里以前存在的小偷小摸、邻里纠纷现象,如今消失遁形。
“朱村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决心,非常感恩。”王济钦说。于是,每当有新项目要推进,村民都很关心,他们期待朱村的新变化,更期待着新的机遇并参与其中。“朱村红色景区建设时动员搬迁,400户村民仅用了几十天就全部搬离。8个月时间,一座‘古城’就建设起来了。”
朱村是临沂市委党校、临沭县委党校的分校,也是临沂市红色教育教学点,每逢“清明”“七一”“十一”等节假日,新党员、新兵和当地学生都会来朱村参观学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据统计,每年数十万人来朱村追红色记忆、寻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仅大年初一当天游客就有近10万人次。
村史馆旁一座木制小桥的正对面,就是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枪声就是命令”的碑文及栩栩如生的“钢八连”战斗浮雕,瞬时令人共情。朱村战斗遗址处,也是朱村烈士陵园。烈士们长眠在自己战斗过的地方,陵园水面上的睡莲安静地盛开。
当年战斗结束后,八连的战士们不愿给村民添麻烦,婉拒了村民送来的年夜饭。朱村男女老少眼含热泪把连队送到沭河边。正月初一一大早,村民便端着饺子、带着孩子,来到村头,祭奠牺牲在这里的24名八路军战士。此后,朱村人流传下“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的习俗。
如今,大年初一成了朱村的公祭日。每年这一天上午10点,村民就会自发来到战斗遗址,参加“第一碗饺子敬英烈”公祭活动。“我们建村史馆的初心,是让人们永远铭记历史,永远不能忘记‘钢八连’。”王济钦说。
新建的沭河大桥,使朱村老百姓的出行更便捷。
24岁的沈宏利在朱村做讲解员快两年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这个小地方,是她的愿望。她说,朱村是能带给人能量的地方。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有情感价值”。
往古者所以知今。朱村人肩扛传承使命,塑造了一个生动完善的红色教育基地,并使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中,朱村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更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感召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朱村红,是历史的一卷,更是新时代的开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山东省宜居村庄、山东省基层理论宣传先进单位、山东省理论大众化示范点,朱村的荣誉,不断延续。2021年6月,朱村还作为山东省唯一村级范例,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村级典型范例。
“八连是一个英勇的连队。当年为保卫朱村牺牲了24名战士,去年,朱村保卫战80周年来临前夕,老四团又从朱村招走24名新兵,你说巧不巧?其中有一名新兵还到了钢八连!”王济钦不时咂摸着这个话题。
朱村,继续行进在红色征程中。它会注解时代,并书写新的传承。
一座村庄的张弛
如今的朱村,是一座集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农文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红绿蓝古土”一应俱全。朱村红、好运角、乡福里(享福哩 谐音)、乐游柳,四大板块架构起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的朱村旅游区(含沿线4个村庄的部分村域)。
徜徉于朱村,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沂蒙民俗馆、常林钻石寻宝馆、峥嵘岁月书屋、花艺生活馆等众多特色主题场馆,共同构建了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及生活体验场景。与此同时,朱村保存有距今600余年的明清古街、民居、家庙、牌坊等古建筑,是目前鲁东南一带规模较大、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分沂入沭河道里,水晏河清,从朱村北码头乘坐观光游船,水上航行3公里,从沂河到沭河,沿途可邂逅渔舟唱晚诗意画卷,这是河道游船观光区带来的美好体验。拥有3.6万平方米生态草坪、空中热气球观光、丛林摩托体验、垂钓园、帐篷露营基地、好日子农场等十多种休闲体验项目的沂沭交汇生态休闲区,是亲子休闲、户外派对的绝佳胜地。近1500亩田园果蔬采摘区内,轮番成熟的蓝莓、葡萄、梨、苹果、樱桃、猕猴桃,等待游客感受采摘和收获的乐趣。以文创柳编制品加工为特色元素,集田园自然氛围和惬意舒适住宿体验为一体的柳慢生活民宿区,吸引着游客蜂拥而至。
麦收时节,农田里大型机械收割忙碌;旅游区里,端午节的“长桌夜宴”已经摆了起来……“朱村的夜景很美,全国各地游客都有,有时候游客多到手机都没有信号。”讲解员告诉记者。
兴旺的旅游产业,带给朱村人各种商机。50岁的村民王济总,之前做驾驶教练,近些年做起收集老物件儿的小生意。他告诉记者,那一天自己在现场,亲眼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在外面说自己是山东朱村的,总书记来过,别人都想和我们搭话,谈生意都好达成,我们特别自豪。”王济总说。在村里旅游的带动下,很多村民节日期间在家门口摆摊做生意,卖点小吃喝,收入很好。王济总自家年收入10多万元,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对眼下的生活“挺满意”。
村民王济印的妻子则表示,朱村变化太大了,尤其是环境卫生变化大。“一出家门就是景区”。她家经营着果园,每年节日期间在家门口烤几天冷面就能收入几千元钱。
除了旅游带动起来的“好日子”,柳编产业也是朱村群众通向“好日子”的一条途径。
临沭县是杞柳的优良品种基地,人工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柳条编织原料、生产加工、工艺品出口贸易基地,产品出口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沿沭河两岸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是妇、老、弱、残皆可在家从事的行业,很多老人都能靠此增收,当地流传着“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的说法。这项传统产业,如何在朱村新鲜起来?
整合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当地建设了欧拉柳编产业园,占地1100亩,是集杞柳种植、花卉培育,柳编工艺品展销、电商直播销售、研学教育建设于一体的高标准柳编博览现代产业园,也是朱村旅游区“乐游柳”板块的核心体验场景之一。
依河而建的“好运角”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据了解,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主动把“项目送到村、把岗位送到户”,形成了“原材料、手工制品分包+村集体认购+农户租赁生产+公司保底价收购”的柳编产业链条,为村民提供生产、售卖、收益一站式服务。同时通过流转土地用于杞柳种植,村集体实现增收20余万元。在欧拉电商直播平台和朱村综合展销基地平台上,2023年柳编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余万元。目前产业园接待研学团队的最高纪录是一天500人。
脱贫户张田英就是柳编产业链条上的受益者之一。记者一进门,就看到她在自家院子里编篮筐,手指上下翻飞,十分灵巧。张田英腿部残疾,不能行走。丈夫去世已经十多年,17岁的儿子在潍坊市上技校。除了享受低保等政策外,平时自己在家编小筐,一天收入30元以上。她指着手边的小筐说,像这样的小筐,她一小时能编4个。“俺村里变化挺大的,旅游区搞得多好!连我家这种情况都吃喝不愁,其他人家的日子就更好了。”张田英面带羞涩,但笑声爽朗。
74岁的脱贫户王翔昌,股骨头坏死十多年,行动不便。妻子离世多年,3个女儿外嫁到其他村,平日里老人自己拄着双拐做饭、料理家务,家中很整洁。“孩子们工作那么忙,不能总陪着咱。村干部经常来帮忙,但咱不能指着人家。”“ 村里的变化?能不大吗?我那时候还能出去,远远儿地看见总书记了!社会发展前景太好了,我们生活已经变得这么好,家里的地孩子们种,每月低保、残疾补贴、养老金补贴我都有,对现在生活很满意!”
朱村驻村第一书记隋军向记者介绍,今年驻村工作队在朱村搞“孝善食堂”,就是要把像王翔昌这样的老年人吃饭的问题解决好。他们计划利用第一书记资金50万元,将朱村之前废弃的幼儿园进行改造,装修出800平方米运营空间。“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餐2元,80岁以上老人一日三餐免费。由于目前旅游区的接待能力不够,‘孝善食堂’同时对外商业经营,老百姓的红白喜事也可以到这里办。9月份就开始运营。同时还有公益岗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端产业碗,吃旅游饭,民生保障服务不断提升……朱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经过多年努力,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每年11月25日,更是成为朱村人的“好日子”节。
朱村之变,绝不仅仅局限于一座村庄。
2021年,曹庄镇党委推动以朱村为龙头,联合周边9个村成立片区党委。朱村“一村带九村”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横空出世,以朱村为中心,以党建连片共建为抓手,积极推动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共建,建成覆盖朱村、马庄、山前、新庄等10个村的示范片区,让片区人民共享“好日子”。
与朱村相邻的马庄,是“一村带九村”最先示范引领起来的村庄。在片区党委牵头下,马庄充分发挥“爆破大王村”红色文化优势和柳编绿色产业优势,一边依托红色朱村效应,打造“红色朱村—马庄特色村—岌山景区—柳编博览产业园”农旅融合旅游新环线;一边对整村进行改造提升,同时盘活村庄闲置宅基地,打造完成16家“数字幸福小院”,并同欧拉公司、由礼文创公司等10余家创业主体合作运营,发展“小院经济”和生态文旅产业。“38号院”柳编产业吸引周边200多名妇女就业;“99号院”为全村85岁以上30名老人每日提供免费就餐服务;“61号院”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国学课堂”等主题活动26次……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在马庄,乡福里,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有个院子等你来”“向星辰许愿,在这儿与你相见”“走进好日子,一起享福哩!”直击人心的文案随处可见,那些院落中的意境更是令人神往。如今的马庄俨然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央视《山水间的家》等节目先后5次在马庄拍摄,带动着周边的群众一起致富。
截至目前,朱村“一村带九村”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累计盘活土地1.1万亩、闲置房屋200余处,整合各项资金3000余万元。组织部门向10个村连片选派第一书记,争取资金15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8个;农业农村部门将片区村全部纳入“百千工程”连片整治,集中整合资金1600万元,实施村居环境整治项目29个;统战、文化、医疗等部门将资源下沉乡村,落实建设民生服务项目12个。示范片区将政策、资金、项目向柳编产业倾斜,已培育5家规模以上柳编企业,实现年产值2.5亿元;牵头柳编龙头企业同周边前店子、河口等7个村庄联建,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房屋和柳编人员,企业把15个柳编加工点设到村里,带动1万余群众足不出户从事柳编加工,人均年增收达1.4万元,各村集体增收10万元。示范片区还将特色农产品统一纳入“好日子”品牌管理,培育“菌、蛋、菜、果”四类特色产业,年产值3.4亿元。朱村“钢八连”、马庄“爆破大王”、西山前保卫战等红色故事被串联成红色研学线。片区还创新探索“街巷长”制度、“豆选解纷工作法”等基层治理方法,1万余名群众参与到“好日子”幸福指数平台,年可兑换积分价值50万元,此间涌现出“好媳妇”“好婆婆”“孝老模范”等一大批乡风文明典型。示范片区有效破解了朱村“一枝独秀”,九村“百花待放”的发展不平衡状态。山前村、前店子村等“后进村”成功转型,山前村更是通过朱村“一对一”结对帮带,整合土地种植蜜桃200亩、食用菌50亩,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由一个偏远落后村蝶变成红色美丽乡村。
岭南头村党支部书记刘有懂对此深有感触:“俺村有个大老板在上海承包了5家高校、企业的大食堂,两年前就想引他回村建设蔬菜种植项目,发展订单农业,因土地问题迟迟无法达成合作。片区党委成立了以后,把周边4个村600亩土地连成片流转,项目从建设到种植生产总共3个月,现在年盈利能达到400多万元。”
朱村气派的联排高端民宿,年年带给村民产业分红。
一座村庄的铺陈
朱村之变,亦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片区。
“好日子不能一枝独秀,要全面开花。”临沭县是“齐鲁样板”的核心区,当下,同打造“齐鲁样板”有机结合,临沭县全域9个乡镇都在围绕朱村“好日子”样板打造示范片区。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国栋介绍,“好日子”是一系列指标:老百姓有获得感、收入增加、社会治理上新的水平、村民精神面貌上新的层次等,重点是看老百姓幸福感增加了多少。每个乡镇都在围绕这些指标的内涵,打造自己的片区。
记者了解到,2023年起,临沭县共谋划建设23个乡村振兴片区,已建成3个片区,并形成全县乡村振兴片区布局一张图。通过深化推广临沭县“好日子”省级示范区朱村“一村带九村”模式,在全县实施“一镇街一示范片区”建设,引导各街镇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发展。
曹庄镇以“好日子”片区党委实体化运行、重点项目运营、宅基地盘活试点等重点任务,全面推动片区提质提档,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案例。曹庄镇依托朱村现有文旅资源,积极探索同省农业担保公司等以资金担保扶持项目发展,省农担集团已计划支持片区建设资金50万元;着力构建产业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包括今麦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方便食品生产基地项目等3个农业招商重点项目正在洽谈中;利用各种载体平台,如“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现场会、“全国革命老区发展现场会”、“全省第一书记观摩现场会”等重要活动,全面提升片区品牌影响力。临沂市级片区临沭街道重点打造鹿茸菇食用菌“联村带农·双强双增”项目,探索实施“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带动村民就业”的全产业链共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户闲置房屋发展食用菌培育,计划投资 6000 万元完成相关配套建设。临沂市级片区青云镇“沂蒙好栗”特产板栗2万余亩,沿境内沭河东岸金黄的河滩分布,南北绵延15公里,栗树成海。依托片区“金滩栗海”的独特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建设乡创基地,打造临沂市优质近郊游目的地,农文旅创新发展的典范,以双社联合、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式,重点打造乡村示范村。其他镇街根据各自实际创建县级片区,统筹整合百千工程和农业、交通、水利等政策资金向片区倾斜,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示范片区示范引领农民增富村居增收。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详告诉记者,根据规划,2024年内将打造出“金滩栗海、花漾山里、薯香茶韵”等各具特色的片区品牌9处,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 个。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齐鲁大地上“好日子”示范片区究竟是如何谋划、布局与实施的?2013年之后,每年11月25日前后,临沭县委都会在朱村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或许,从近年来的会议摘要中能够管窥脉络:
2019年11月25日会议。全力支持和加快朱村发展。加快朱村大桥建设进度。全力推进黄白总干排左岸道路建设,做好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提升工作。做好全域规划,充分挖掘朱村村史、支前史、红色史、导沂入沭治淮史等文旅资源,对相关纪念馆扩大规模,改造提升。
2020年11月24日会议。推进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将朱村打造成为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示范村。通过项目实施,既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让老百姓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红色朱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以朱村为龙头,带动整个片区持续发展。
2021年11月25日会议。以朱村为龙头,以周围村居为重点,一村带九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做好片区规划设计,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搭建产业发展体系,做好道路、改厕、清洁取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示范片区融入全县全域旅游格局,走抱团式、联动型、统筹化发展的路子,让周围群众过上好日子,促进共同富裕。
2022年11月25日会议。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朱村是“好日子”示范片区的核心,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线、两村、三园、四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关键要运营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要有大局意识,把片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打造,变“各自为战”为“一个拳头”。
2023年11月24日会议。从朱村大桥建成通车到建设“五馆”,再到现在打造“一村带九村”示范区,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朱村的发展就是全县发展的缩影。会议要求,要纵深推进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建设。一是创造物质富足的“好日子”。二要创造精神愉悦的“好日子”。三要创造社会和谐的“好日子”。
朱村“好日子”广场,是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一张蓝图绘到底。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从朱村到马庄,从曹庄镇到临沭全域,“好日子”的样貌一步一步丰满起来,“好日子”片区持续完善、不断扩面。县委常委会会议纪要中的文字,变成了越来越多片区老百姓热腾腾的生活。朱村便民服务大厅中,马庄38号小院里,那些编花篮的女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谈笑聊天、切磋技艺。万物皆可编,随处皆可编,编出幸福满溢的生动笑脸,编出悠闲自在的理想生活。这情景,引发了记者情绪与情感的激荡,深远而弥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令当地干部群众振奋激昂。人们现在还津津乐道,十年前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回忆起来满满的幸福感。“一定要把总书记的指示落实好。朱村环境变化、产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进步比较明显,经过对朱村的扶持也让朱村带动了周边其他村的发展,一村带九村,以点带面,连片发展,成果很好。”临沭县副县长刘崇宝如是说。“好日子”示范片区在临沭县9个乡镇全面铺开,针对每个片区不同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片区党委发挥优势进行产业链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一盘棋一下子就活起来了。“我们搞农文旅融合、双社联合(合作社和社会化组织联合),一个村村集体就能增收几十万元,比较可观。”刘崇宝同时强调,“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个地方的人民淳朴乐观,积极向上,骨子里有红色基因,人们相信党和政府。人民相信你,工作就很好做。”
沂蒙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和感召下,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全力支前、全程支前、全面支前,矢志不移,无私奉献,铸就了沂蒙精神。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就是力量之源。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支援人民军队对敌作战,到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从“舟车不通”到“物流天下”的华丽转变,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始终秉持着沂蒙精神,并在新时代家乡建设中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那一天,在王克昌家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连说了三个“不能忘记”。
“现在我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环境卫生好,这可不就是好日子嘛!在共产党带领下,中国发展这么好,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哪儿能不幸福?2019年国庆节,我都90岁了,还去北京坐了花车。我坐在第三方阵第四辆。那个车是坐功臣老八路的,我是沂蒙山区的代表。”王克昌言语间满是幸福和自豪。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