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民做主角 解析酉阳“共富乡村”建设密码

时间:2024-09-19 11:40:28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8期作者:​本刊记者 易正林

石屋改造成客房、梯田打造成景区、杀猪菜馆火遍古村落……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我们可以看到多处乡村正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新产业。

我们也能在酉阳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成为挑起村里产业发展大梁的乡村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进入乡村,成为当地发展多元业态的重要推动者与参与者;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投身乡村创业,盘活乡村资源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发展……

这一热闹的场景,正是酉阳县两年多来推动“共富乡村”建设带来的改变。在这场“共富”实践中,农民正化身为主角,在政策、市场、人才等力量的赋能下,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自己干,自己的资源自己赚”的发展新路线。

业态培育,让乡村自然“长”出新业态

“这是我们村里的新业态之一——啤酒屋。房子是村民吴西海免费提供的,他看到村里在搞各种旅游新业态,就把闲置的老房子拿出来给我们运营,他说:‘村里先用几年看看,赚到钱了再说分钱的事’。”说起“共富乡村”建设,酉阳县铜鼓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冉思超最自豪的,是村民对发展新业态的参与热情。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不管是从县城到花田梯田景区,还是从县城到龚滩古镇,都要从我们这里路过,而且我们距离两个景区的路程都只需要30分钟。”冉思超介绍。

冉思超提到的梯田景区在何家岩村,是酉阳县打造的第一个“共富乡村”试点村,有万亩油菜花、临崖咖啡馆、明德书院等业态,非常受游客青睐。而拥有800年历史的龚滩古镇更是酉阳的知名景区,人流量一直比较大。兴隆村的发展策略,就是“截留”一部分从县城到两大景区的游客,通过“顺道经济”来培育乡村新业态。

“以前也有不少游客来我们这里落脚,但我们村里没有景区,也没有农家乐,留不下游客,也赚不到什么钱。现在主要发展‘城郊经济’,把县城游客引进来后,把业态丰富起来,钓鱼、烧烤、农家乐……我们都要搞。”冉思超说。

2023年,酉阳县在15个“共富乡村”示范点成功落地的基础上,探索启动50个“共富乡村”示范建设行动,兴隆村是其中之一。政府投入部分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后,兴隆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多元业态,把“顺道经济”做起来。

“顺道经济”很容易理解,“最简单的案例就是卖板栗。去年,我和县城的旅游公司谈好,请他们将前往龚滩古镇和梯田景区的旅游大巴停靠点设在我们村口,方便村民卖点农产品。去年下半年,光板栗就卖了2000多斤。”冉思超说。

为了服务好过往的游客,兴隆村正在打造一个“四季有花、四季有菜”的乡村旅游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希望的村民也都积极参与,边美化村容村貌,边发展新业态。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用旧陶罐、石磨、水槽、山石堆起来的小盆景;在建筑外立面上,点缀着梅花、玉米穗等图案的墙绘以及旧蓑衣、斗笠、背篓等装饰物件;很多村民的庭院里,干净整洁,摆着一盆盆修剪得利落干净的金橘等盆栽……

不少返乡村民或原本无业的村民,也都投身村里的“创业”事业,兴隆村的业态正渐渐多元起来。

村民吴飞原本在外地打工,了解到“共富乡村”建设后,决定回家养鸡。他说:“回来后,可以更方便照顾年迈的母亲。”2023年,吴飞的养殖规模达到1000羽,预计今年达到1万羽。

村民冉茂仙原本在县城卖肉,看到“共富乡村”建设有前景,也将业务往村里转移,在村里开鱼档,同时经营鱼庄。

冉思超的妻子任丽,原本只是在家看孩子,如今成为村里4家农家乐的运营者。“我们自负盈亏,从运营的盈利中拿分成。”任丽说,村里的农家乐刚起步,但如今自己每个月收入也有2000元左右。

由于这些业态都有本村村民的参与,业态运营带来的收益主要留在了兴隆村,同时,这些业态也和村子有更紧密的连结,被称为村里自然“长”出来的新产业。

为了快速发展“共富乡村”新业态,兴隆村也大举引进外部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比如“云上蜂谷”项目,就是兴隆村和重庆酉州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开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

“这里采用的是433合作模式。其中林开公司负责部分投资,在利润分成中占比30%,村集体经济以确权到村的衔接资金入股,分成占比40%,剩下的30%用于运营团队的工资支付和其他支出。”酉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程岚介绍。

酉阳县桃花源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旅投公司)也是兴隆村引入的外部力量之一。旅投公司在兴隆村主要从事民宿相关业务,在停车场附近投资了一处集民宿、餐饮、会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楼,同时租用村民的闲置房间改造成民宿。

旅投公司的加入使兴隆村的民宿业务发展大大加速。“我们到来之前,兴隆村民宿只有18个房间23张床位。如今,我们自己建设的民宿就有70多间客房,110多个床位。另外还改造了38户农户的闲置房间,有80多个床位。”兴隆村负责运营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张海华介绍。

“我们酉阳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的整合利用,让他们在全县范围内流动,这样可以实现跨村联营。像张海华就是旅投公司从周边的光明村引进来的,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运营人才缺乏的问题。”程岚说。

“民宿这一块,我们采用的是631模式,在分配利润时,运营团队占比60%,旅投公司占比30%,村集体占比10%。”冉思超说,“两年后,这一分配模式会调整为532模式。”

随着业态的丰富,除了自主“创业”外,村民的增收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可以到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去务工,也可以在家门口销售一些农产品……

“去年,兴隆村人均收入是1.8万元。和前一年相比增长了近17%。”冉思超介绍。

随着“古树咖啡”“盐仓食堂”等业态的兴起,原本沉寂的酉阳县丁市镇中坝村如今热闹了起来,不少游客来到这里欣赏梯田景观,了解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 (2).jpg

随着“古树咖啡”“盐仓食堂”等业态的兴起,原本沉寂的酉阳县丁市镇中坝村如今热闹了起来,不少游客来到这里欣赏梯田景观,了解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

运营前置,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想让家里变得更好。”

对于返乡“创业”的原因,董江海和陈俊林这两位乡村职业经理人是这样回答的。

董江海和陈俊林是酉阳县丁市镇中坝村土生土长的“山里娃”,都经历了走出去又返回来的发展路径,是今天中坝村“共富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董江海在中坝村经营着一家名为“古树咖啡”的咖啡馆,这家咖啡馆位于中坝村梯田景区的最佳观景位,因对面山坡上矗立着的一棵巨大的古树而得名。这家咖啡馆所用的空间,正是董江海家闲置多年的5间老房子。2023年由村集体改装成咖啡馆后,委托他进行经营。

“我们采用的是1136分配模式。对我来说,开这个咖啡馆,有几个方面的收入。”董江海说。

在酉阳,谈到“共富乡村”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1136”,这是酉阳在推进“共富乡村”建设时所采用的分配模式。这是一种二次分配模式:首次分配时,将经营收入的10%拿出来,作为分红分给全村农户。计算出纯利润后,分为三部分进行二次分红,其中10%分给参与“共富乡村”建设项目的农户,30%用于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工资和提成,60%用于滚动资金壮大共富业态(计入村集体经济)。

董江海可以和其他村民一起共享“古树咖啡”经营额10%的第一次分红,由于他以闲置房屋入股“古树咖啡”项目,在二次分红中,又能拿到利润的10%,保底是每年一间房500元。此外,他作为运营团队成员,可以拿到工资和提成,工资目前每月2000多元,提成要按照最终收益来计算。

“运营半年多以来,咖啡馆收入有6万多元。”董江海介绍,他更看好的是未来,对“古树咖啡”以及中坝村的乡村运营抱着乐观的态度。

董江海大学学的是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广东省一家企业做产品设计。2023年春节期间,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到他家,和他聊了两个多小时,希望他可以回到中坝村,参与乡村运营工作。

“原本我母亲是坚决不同意我回家的,她认为我好不容易读书出去了,就千万别再回山里了。在老人家看来,在村里连找个女朋友都很难。”董江海说,“祁书记和我讲了很多‘共富乡村’建设的理念。我听完之后觉得前景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就答应回来。”

“我们‘共富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运营前置,我们要为参与的农民和运营团队提供制度、技术、硬件等方面的保障,并提前和参与的农户、运营团队做好沟通,让他们从业态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参与进来。”程岚说。

通过运营前置,除了明确1136分配方案外,相关参与者也可以更积极地为未来做好筹划和准备,激发运营者的积极性。

董江海的父母原本都在广东打工,如今看到村庄运营有了起色,也回到家里打理家里的田地,在原本撂荒的地里种上辣椒等作物,收入并不比在外打工少。

说起“古树咖啡”,就不得不提到中坝村的梯田景观,这一片梯田面积有2000余亩,不少游客到“古树咖啡”消费,为的就是窗边的美景。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稻鱼共生,也能看到果蔬飘香、鲜花盛开。

此前,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或搬迁到外地,这一片梯田一度撂荒。脱贫攻坚期间,为了解决撂荒问题,并给村民增加收入,村里引入返乡创业人员何飞等人开展复垦行动。当时,陈俊林是村里的扶贫专干,也积极为复垦工作协调奔忙。何飞等人流转的1000亩撂荒地经过土地整治、复耕复种后,原本的荒地成为了一个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为后来“村景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2021年,我母亲生病,为了筹钱,我只得辞掉村干部的工作,去重庆市主城区找一份工资高一点的工作。”陈俊林说,“去年村里开始搞‘共富乡村’建设,很多原来很熟悉的村干部就给我打电话,动员我回家。”

于是,外出两年后,陈俊林又回到了家乡。在自己参与复垦的梯田景观周边,开起了农家乐“盐仓食堂”,开业10个月,收入80万元左右。此外,陈俊林也参与全村各项业态的整体策划与运营。

“现在村里的所有新业态,我几乎都参与了规划和建设。我们围绕梯田搞了很多农旅融合的项目,为游客设计了许多农耕体验,比如插秧、摸鱼等。为了带动销售,我们也在村里搞‘我在中坝有块田’土地认领项目,发展共享农庄。”陈俊林说。

如今的中坝村,有辣椒种植、菊花加工销售等传统产业,有农作物认领新业态,也有咖啡馆、农家乐。回顾这一年的运营历程,陈俊林和董江海都表示,刚回来时有点迷茫,主要按照村里的规划开展工作,但如今,他们有自己的规划和思路。

最能体现陈俊林和董江海乐观态度的,是他们一再表示想要更多地出钱或出资源来投资村里的产业,毕竟投资占股越多,收益越高。

中坝村党支部书记冉和光说:“发展产业,村民的参与是最重要的。我们目前的方向是政府引导、村集体入股、农民作为决策主体和经营主体参与。如果他们愿意自己解决投资问题,那就表示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充分的信心,我们也支持。”

“政府不可能长期投资,我们要学会给自己输血。”陈俊林说。他认为理想的发展状态,就是“自己的发展自己干,自己的资源自己赚”,这也是酉阳“共富乡村”建设提倡运营前置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每颗金丝楠古树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图为游客正在听导游介绍村里的“千年金丝楠木王”。 (2).jpg

在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每颗金丝楠古树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图为游客正在听导游介绍村里的“千年金丝楠木王”。

共富联结,让乡村资源服务于农民增收

在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的楠木湾景区,导游正在给游客介绍一棵当地村民命名为“平安树”的金丝楠古树。在这里,每棵千年以上树龄的金丝楠古树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楠木湾景区坐落于美丽的阿蓬江畔,核心区域面积1.3平方公里。景区素有“中国千年金丝楠第一村”之称。历史上,这里也是酉阳土司向皇帝进贡金丝楠木的主产地。《明史》等历史资料记载,仅在明朝,酉阳土司就三次进贡金丝楠木。

景区内现有20余棵千年以上树龄的金丝楠古树,其中8棵集中成群,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是极为难得的千年金丝楠古树群落。此间树龄最长的一棵已是3000多年的古树,粗壮到需要8个成人才能合抱。

基于金丝楠古树群落这一资源优势,当地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金丝楠古树主题旅游景区,这也是酉阳县“共富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之一。

基于“共富”理念,在景区筹建之初,楠木湾景区所在的金丝楠村就确立了比较清晰的共富联结机制,将农民作为利益主体,让农民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分享景区发展带来的收益。

“我们通过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务增收、创业致富等方式与村民建立联结机制。”金丝楠村党支部书记杨通江介绍。

2023年2月,125户村集体成员以自家林地与闲置房屋等资源作价入股,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并控股由合作社与酉阳县文旅发展公司合资成立的景区管理公司(合作社占股51%),享受景区利润分红。

以村内的民宿项目楠香村居为例,村民以自家闲置房屋等资源入股,将资源注入合作社,再由管理公司负责民宿项目的建设、改造,并统一进行运营管理。

在楠香村居民宿区域,游客随处可见石院、石巷、石舍。土家族色彩浓郁的穿斗木结构、干栏式民居建筑“吊脚楼”,都是吸引游客的卖点。

合作社和管理公司实行28分成,其中,合作社享受80%的利润分成。2023年年底,金丝楠村召开了分红大会,93户村民一共领取了23万元分红款,其中就有土地分红、刨汤院子经营分红、商铺运营分红等。

为了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不少民宿项目采取“嵌入式”的方式进行改造,一楼留给村民日常生活使用,二楼则改造为民宿项目。这一方式在金丝楠村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如今楠香村居有石屋18栋,客房113间、客床130张,计划未来几年将床位扩张到800余张。

在金丝楠村,民宿是村里的四大业态之一。此外,旅游观光、黑猪养殖、耕读研学也是村里主营的产业方向。

旅游专业合作社是景区商业运营的主体,民宿之外,还经营着石板街商铺、刨汤院子等项目。这些经营项目中,部分项目吸纳外部社会力量进行合作经营,部分项目则优先引入本地村民,实施“百户创业”计划。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在景区进行业态设计与规划之初,村里就与其进行对接,为他们定制经营业态,以实现差异化发展。

“我们希望可以做到一户一业态或者一户多业态,最终在景区内实现家家有业态、户户有经营。”杨通江说。

这种“百户创业”的方式,既可以拓展景区业态多样性,扩大景区经营规模,提升景区服务能力,也能为农民提供经营增收的机会。此外,旅游服务业也推动着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村里主推的产业之一——刨汤院子,以“杀猪菜”为特色,是游客体验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渠道。随着顾客的增多,刨汤院子也带动着当地黑猪养殖和蔬果种植等产业的发展。

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楠木湾景区对外营业,共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门票收入近65万元。

年近五旬的村民冉银芝在景区的石板街开着一家小吃店,销售龚滩豆腐、荞面、绿豆粉等产品。

“一天收入有1000元。”借着“五一”假期的人潮,冉银芝小赚了一笔。

随着景区的发展,村里务工机会也多了起来。

村民陈永富从景区建设开始就在这里务工,每年有四五万元收入。此外,他妻子在景区做保洁员,一年收入上万元。

95后村民肖艳,原本在广东务工,返乡后成为巴渝民宿的管家,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愿望。

“景区发展起来后,不管是工程施工,还是保洁、岗亭保安、景区巡逻等,都需要人手。今年景区一共提供了24个务工岗位,一个岗位按两个人算,可以解决48人的就业。”杨通江说。

2024年6月,经重庆市文旅委综合评定,楠木湾景区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对金丝楠村村民来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是当地文旅业态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共富联结机制的建立,让金丝楠村的村民都相信,景区发展得越好,他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农民做主角 解析酉阳“共富乡村”建设密码

时间:2024-09-19 11:40:2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8期

作者:​本刊记者 易正林

石屋改造成客房、梯田打造成景区、杀猪菜馆火遍古村落……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我们可以看到多处乡村正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新产业。

我们也能在酉阳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成为挑起村里产业发展大梁的乡村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进入乡村,成为当地发展多元业态的重要推动者与参与者;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投身乡村创业,盘活乡村资源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发展……

这一热闹的场景,正是酉阳县两年多来推动“共富乡村”建设带来的改变。在这场“共富”实践中,农民正化身为主角,在政策、市场、人才等力量的赋能下,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自己干,自己的资源自己赚”的发展新路线。

业态培育,让乡村自然“长”出新业态

“这是我们村里的新业态之一——啤酒屋。房子是村民吴西海免费提供的,他看到村里在搞各种旅游新业态,就把闲置的老房子拿出来给我们运营,他说:‘村里先用几年看看,赚到钱了再说分钱的事’。”说起“共富乡村”建设,酉阳县铜鼓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冉思超最自豪的,是村民对发展新业态的参与热情。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不管是从县城到花田梯田景区,还是从县城到龚滩古镇,都要从我们这里路过,而且我们距离两个景区的路程都只需要30分钟。”冉思超介绍。

冉思超提到的梯田景区在何家岩村,是酉阳县打造的第一个“共富乡村”试点村,有万亩油菜花、临崖咖啡馆、明德书院等业态,非常受游客青睐。而拥有800年历史的龚滩古镇更是酉阳的知名景区,人流量一直比较大。兴隆村的发展策略,就是“截留”一部分从县城到两大景区的游客,通过“顺道经济”来培育乡村新业态。

“以前也有不少游客来我们这里落脚,但我们村里没有景区,也没有农家乐,留不下游客,也赚不到什么钱。现在主要发展‘城郊经济’,把县城游客引进来后,把业态丰富起来,钓鱼、烧烤、农家乐……我们都要搞。”冉思超说。

2023年,酉阳县在15个“共富乡村”示范点成功落地的基础上,探索启动50个“共富乡村”示范建设行动,兴隆村是其中之一。政府投入部分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后,兴隆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多元业态,把“顺道经济”做起来。

“顺道经济”很容易理解,“最简单的案例就是卖板栗。去年,我和县城的旅游公司谈好,请他们将前往龚滩古镇和梯田景区的旅游大巴停靠点设在我们村口,方便村民卖点农产品。去年下半年,光板栗就卖了2000多斤。”冉思超说。

为了服务好过往的游客,兴隆村正在打造一个“四季有花、四季有菜”的乡村旅游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希望的村民也都积极参与,边美化村容村貌,边发展新业态。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用旧陶罐、石磨、水槽、山石堆起来的小盆景;在建筑外立面上,点缀着梅花、玉米穗等图案的墙绘以及旧蓑衣、斗笠、背篓等装饰物件;很多村民的庭院里,干净整洁,摆着一盆盆修剪得利落干净的金橘等盆栽……

不少返乡村民或原本无业的村民,也都投身村里的“创业”事业,兴隆村的业态正渐渐多元起来。

村民吴飞原本在外地打工,了解到“共富乡村”建设后,决定回家养鸡。他说:“回来后,可以更方便照顾年迈的母亲。”2023年,吴飞的养殖规模达到1000羽,预计今年达到1万羽。

村民冉茂仙原本在县城卖肉,看到“共富乡村”建设有前景,也将业务往村里转移,在村里开鱼档,同时经营鱼庄。

冉思超的妻子任丽,原本只是在家看孩子,如今成为村里4家农家乐的运营者。“我们自负盈亏,从运营的盈利中拿分成。”任丽说,村里的农家乐刚起步,但如今自己每个月收入也有2000元左右。

由于这些业态都有本村村民的参与,业态运营带来的收益主要留在了兴隆村,同时,这些业态也和村子有更紧密的连结,被称为村里自然“长”出来的新产业。

为了快速发展“共富乡村”新业态,兴隆村也大举引进外部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比如“云上蜂谷”项目,就是兴隆村和重庆酉州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开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

“这里采用的是433合作模式。其中林开公司负责部分投资,在利润分成中占比30%,村集体经济以确权到村的衔接资金入股,分成占比40%,剩下的30%用于运营团队的工资支付和其他支出。”酉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程岚介绍。

酉阳县桃花源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旅投公司)也是兴隆村引入的外部力量之一。旅投公司在兴隆村主要从事民宿相关业务,在停车场附近投资了一处集民宿、餐饮、会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楼,同时租用村民的闲置房间改造成民宿。

旅投公司的加入使兴隆村的民宿业务发展大大加速。“我们到来之前,兴隆村民宿只有18个房间23张床位。如今,我们自己建设的民宿就有70多间客房,110多个床位。另外还改造了38户农户的闲置房间,有80多个床位。”兴隆村负责运营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张海华介绍。

“我们酉阳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的整合利用,让他们在全县范围内流动,这样可以实现跨村联营。像张海华就是旅投公司从周边的光明村引进来的,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运营人才缺乏的问题。”程岚说。

“民宿这一块,我们采用的是631模式,在分配利润时,运营团队占比60%,旅投公司占比30%,村集体占比10%。”冉思超说,“两年后,这一分配模式会调整为532模式。”

随着业态的丰富,除了自主“创业”外,村民的增收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可以到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去务工,也可以在家门口销售一些农产品……

“去年,兴隆村人均收入是1.8万元。和前一年相比增长了近17%。”冉思超介绍。

随着“古树咖啡”“盐仓食堂”等业态的兴起,原本沉寂的酉阳县丁市镇中坝村如今热闹了起来,不少游客来到这里欣赏梯田景观,了解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 (2).jpg

随着“古树咖啡”“盐仓食堂”等业态的兴起,原本沉寂的酉阳县丁市镇中坝村如今热闹了起来,不少游客来到这里欣赏梯田景观,了解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

运营前置,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想让家里变得更好。”

对于返乡“创业”的原因,董江海和陈俊林这两位乡村职业经理人是这样回答的。

董江海和陈俊林是酉阳县丁市镇中坝村土生土长的“山里娃”,都经历了走出去又返回来的发展路径,是今天中坝村“共富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董江海在中坝村经营着一家名为“古树咖啡”的咖啡馆,这家咖啡馆位于中坝村梯田景区的最佳观景位,因对面山坡上矗立着的一棵巨大的古树而得名。这家咖啡馆所用的空间,正是董江海家闲置多年的5间老房子。2023年由村集体改装成咖啡馆后,委托他进行经营。

“我们采用的是1136分配模式。对我来说,开这个咖啡馆,有几个方面的收入。”董江海说。

在酉阳,谈到“共富乡村”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1136”,这是酉阳在推进“共富乡村”建设时所采用的分配模式。这是一种二次分配模式:首次分配时,将经营收入的10%拿出来,作为分红分给全村农户。计算出纯利润后,分为三部分进行二次分红,其中10%分给参与“共富乡村”建设项目的农户,30%用于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工资和提成,60%用于滚动资金壮大共富业态(计入村集体经济)。

董江海可以和其他村民一起共享“古树咖啡”经营额10%的第一次分红,由于他以闲置房屋入股“古树咖啡”项目,在二次分红中,又能拿到利润的10%,保底是每年一间房500元。此外,他作为运营团队成员,可以拿到工资和提成,工资目前每月2000多元,提成要按照最终收益来计算。

“运营半年多以来,咖啡馆收入有6万多元。”董江海介绍,他更看好的是未来,对“古树咖啡”以及中坝村的乡村运营抱着乐观的态度。

董江海大学学的是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广东省一家企业做产品设计。2023年春节期间,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到他家,和他聊了两个多小时,希望他可以回到中坝村,参与乡村运营工作。

“原本我母亲是坚决不同意我回家的,她认为我好不容易读书出去了,就千万别再回山里了。在老人家看来,在村里连找个女朋友都很难。”董江海说,“祁书记和我讲了很多‘共富乡村’建设的理念。我听完之后觉得前景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就答应回来。”

“我们‘共富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运营前置,我们要为参与的农民和运营团队提供制度、技术、硬件等方面的保障,并提前和参与的农户、运营团队做好沟通,让他们从业态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参与进来。”程岚说。

通过运营前置,除了明确1136分配方案外,相关参与者也可以更积极地为未来做好筹划和准备,激发运营者的积极性。

董江海的父母原本都在广东打工,如今看到村庄运营有了起色,也回到家里打理家里的田地,在原本撂荒的地里种上辣椒等作物,收入并不比在外打工少。

说起“古树咖啡”,就不得不提到中坝村的梯田景观,这一片梯田面积有2000余亩,不少游客到“古树咖啡”消费,为的就是窗边的美景。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稻鱼共生,也能看到果蔬飘香、鲜花盛开。

此前,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或搬迁到外地,这一片梯田一度撂荒。脱贫攻坚期间,为了解决撂荒问题,并给村民增加收入,村里引入返乡创业人员何飞等人开展复垦行动。当时,陈俊林是村里的扶贫专干,也积极为复垦工作协调奔忙。何飞等人流转的1000亩撂荒地经过土地整治、复耕复种后,原本的荒地成为了一个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为后来“村景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2021年,我母亲生病,为了筹钱,我只得辞掉村干部的工作,去重庆市主城区找一份工资高一点的工作。”陈俊林说,“去年村里开始搞‘共富乡村’建设,很多原来很熟悉的村干部就给我打电话,动员我回家。”

于是,外出两年后,陈俊林又回到了家乡。在自己参与复垦的梯田景观周边,开起了农家乐“盐仓食堂”,开业10个月,收入80万元左右。此外,陈俊林也参与全村各项业态的整体策划与运营。

“现在村里的所有新业态,我几乎都参与了规划和建设。我们围绕梯田搞了很多农旅融合的项目,为游客设计了许多农耕体验,比如插秧、摸鱼等。为了带动销售,我们也在村里搞‘我在中坝有块田’土地认领项目,发展共享农庄。”陈俊林说。

如今的中坝村,有辣椒种植、菊花加工销售等传统产业,有农作物认领新业态,也有咖啡馆、农家乐。回顾这一年的运营历程,陈俊林和董江海都表示,刚回来时有点迷茫,主要按照村里的规划开展工作,但如今,他们有自己的规划和思路。

最能体现陈俊林和董江海乐观态度的,是他们一再表示想要更多地出钱或出资源来投资村里的产业,毕竟投资占股越多,收益越高。

中坝村党支部书记冉和光说:“发展产业,村民的参与是最重要的。我们目前的方向是政府引导、村集体入股、农民作为决策主体和经营主体参与。如果他们愿意自己解决投资问题,那就表示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充分的信心,我们也支持。”

“政府不可能长期投资,我们要学会给自己输血。”陈俊林说。他认为理想的发展状态,就是“自己的发展自己干,自己的资源自己赚”,这也是酉阳“共富乡村”建设提倡运营前置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每颗金丝楠古树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图为游客正在听导游介绍村里的“千年金丝楠木王”。 (2).jpg

在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每颗金丝楠古树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图为游客正在听导游介绍村里的“千年金丝楠木王”。

共富联结,让乡村资源服务于农民增收

在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的楠木湾景区,导游正在给游客介绍一棵当地村民命名为“平安树”的金丝楠古树。在这里,每棵千年以上树龄的金丝楠古树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楠木湾景区坐落于美丽的阿蓬江畔,核心区域面积1.3平方公里。景区素有“中国千年金丝楠第一村”之称。历史上,这里也是酉阳土司向皇帝进贡金丝楠木的主产地。《明史》等历史资料记载,仅在明朝,酉阳土司就三次进贡金丝楠木。

景区内现有20余棵千年以上树龄的金丝楠古树,其中8棵集中成群,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是极为难得的千年金丝楠古树群落。此间树龄最长的一棵已是3000多年的古树,粗壮到需要8个成人才能合抱。

基于金丝楠古树群落这一资源优势,当地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金丝楠古树主题旅游景区,这也是酉阳县“共富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之一。

基于“共富”理念,在景区筹建之初,楠木湾景区所在的金丝楠村就确立了比较清晰的共富联结机制,将农民作为利益主体,让农民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分享景区发展带来的收益。

“我们通过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务增收、创业致富等方式与村民建立联结机制。”金丝楠村党支部书记杨通江介绍。

2023年2月,125户村集体成员以自家林地与闲置房屋等资源作价入股,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并控股由合作社与酉阳县文旅发展公司合资成立的景区管理公司(合作社占股51%),享受景区利润分红。

以村内的民宿项目楠香村居为例,村民以自家闲置房屋等资源入股,将资源注入合作社,再由管理公司负责民宿项目的建设、改造,并统一进行运营管理。

在楠香村居民宿区域,游客随处可见石院、石巷、石舍。土家族色彩浓郁的穿斗木结构、干栏式民居建筑“吊脚楼”,都是吸引游客的卖点。

合作社和管理公司实行28分成,其中,合作社享受80%的利润分成。2023年年底,金丝楠村召开了分红大会,93户村民一共领取了23万元分红款,其中就有土地分红、刨汤院子经营分红、商铺运营分红等。

为了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不少民宿项目采取“嵌入式”的方式进行改造,一楼留给村民日常生活使用,二楼则改造为民宿项目。这一方式在金丝楠村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如今楠香村居有石屋18栋,客房113间、客床130张,计划未来几年将床位扩张到800余张。

在金丝楠村,民宿是村里的四大业态之一。此外,旅游观光、黑猪养殖、耕读研学也是村里主营的产业方向。

旅游专业合作社是景区商业运营的主体,民宿之外,还经营着石板街商铺、刨汤院子等项目。这些经营项目中,部分项目吸纳外部社会力量进行合作经营,部分项目则优先引入本地村民,实施“百户创业”计划。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在景区进行业态设计与规划之初,村里就与其进行对接,为他们定制经营业态,以实现差异化发展。

“我们希望可以做到一户一业态或者一户多业态,最终在景区内实现家家有业态、户户有经营。”杨通江说。

这种“百户创业”的方式,既可以拓展景区业态多样性,扩大景区经营规模,提升景区服务能力,也能为农民提供经营增收的机会。此外,旅游服务业也推动着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村里主推的产业之一——刨汤院子,以“杀猪菜”为特色,是游客体验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渠道。随着顾客的增多,刨汤院子也带动着当地黑猪养殖和蔬果种植等产业的发展。

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楠木湾景区对外营业,共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门票收入近65万元。

年近五旬的村民冉银芝在景区的石板街开着一家小吃店,销售龚滩豆腐、荞面、绿豆粉等产品。

“一天收入有1000元。”借着“五一”假期的人潮,冉银芝小赚了一笔。

随着景区的发展,村里务工机会也多了起来。

村民陈永富从景区建设开始就在这里务工,每年有四五万元收入。此外,他妻子在景区做保洁员,一年收入上万元。

95后村民肖艳,原本在广东务工,返乡后成为巴渝民宿的管家,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愿望。

“景区发展起来后,不管是工程施工,还是保洁、岗亭保安、景区巡逻等,都需要人手。今年景区一共提供了24个务工岗位,一个岗位按两个人算,可以解决48人的就业。”杨通江说。

2024年6月,经重庆市文旅委综合评定,楠木湾景区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对金丝楠村村民来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是当地文旅业态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共富联结机制的建立,让金丝楠村的村民都相信,景区发展得越好,他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