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旅游”: 宁都县“加”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时间:2024-05-17 11:48:51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0期作者:曾嵘峰

最美人间四月天,漫步江西省宁都县城乡,四处春意融融,桃花、李花、油菜花相继绽放,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旅游”新业态,“加”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让三产融合的东风吹遍宁都全境,成为推动农民增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推动力。

村庄经营  风景也是“钱景”

早春时节,宁都县肖田乡小吟村黄桃种植户盘春梅格外忙碌。“现在桃花盛开了,我们搭建好舞台,为黄桃树剪枝,准备好黄桃干果,迎接即将举办的桃花节。”盘春梅是一个湘妹子,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远嫁到小吟村后,她发现当地生态环境好、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黄桃产业,于是带领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在2016年1月成立了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种植黄桃增收致富。

合作社成立后,盘春梅与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多次赴湖南炎陵参观学习套袋栽培、绿色防控等种植技术,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实行分户种植、分户管理,由合作社统一农资配购,产品统一发购、统一销售。

如今,合作社带领全村43户农户参与种植黄桃,合作社成员由2016年的6户发展到18户,种植规模发展到600多亩,共有1.3万多株桃树。

盘春梅介绍:“一株最多可产黄桃110斤,产值1320元。社员年分红最多可达15万元。”

在盘春梅的示范引领下,肖田乡种植黄桃面积达1200余亩,今年全乡黄桃产值有望突破20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镇开始发展黄桃产业。

三月赏花、七月摘桃,凭借黄桃这一特色产业,肖田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纷至沓来的游客,让“黄桃+旅游”成为新业态,当地群众也因此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门路。

“我们不仅卖产品也‘卖’风景,如今,我们的‘风景’就是‘钱景’。”肖田乡党委书记曹山介绍。

肖田乡利用黄桃产业,积极探索出了“黄桃+旅游”发展模式。在此期间,肖田乡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强调“乡村伴着产业建”,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产业振兴与乡村发展,为农村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提供持久动力。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肖田乡将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相结合,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为改变原来“脏乱差”形象,肖田乡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开展立面整治、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铺设。为推动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全乡范围内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将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把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

在村庄运营思路指引下,肖田乡的旅游业态逐渐拓展,开展旅游产业的村子也越来越多。如今的肖田乡以花为媒,以桃会友,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仅2024年上半年,肖田乡就组织了“醉美桃花映旗袍”活动、肖田特色小吃品尝(展售)活动、“唱响桃源”K歌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文旅体验活动。

游客来到肖田乡,除了赏花、摘桃,还能到吴村村观叠水寨瀑布、到美佳山村泡温泉,到带源村、朗际村感悟古村落的深厚文化底蕴。

随着游客渐渐增多,餐馆、土特产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肖田乡的村民也有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如开民宿、开农家乐、卖特产……2023年,前来肖田乡旅游的人数超过5万人次,是当地人口的5倍多。

第37页-30.PNG

游客身穿汉服,漫步在中江湾的油菜花海中。

因地制宜  文化也是产业

走进小布镇赤坎村,这里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道路整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游人欢声笑语。

“来来,请大家来里面坐坐,尝一尝我们本地的小布岩茶。”在熊氏宗祠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旧址里,60多岁的村民熊天星正热情地招呼游客。熊天星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在讲解红色文化历史的同时,他还收集了一些客家老旧物什,供游客参观,同时也摆摊卖一些山货特产。

在宁都,发展红色旅游致富的并非赤坎村这个个例。黄陂镇山堂村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文明村风民风,同时打造出了一条“文化+绿色+旅游”的产业增收新渠道。

“近年来,宁都县依托丰富的‘红色、古色’旅游资源,发挥美丽乡村建设集聚效应,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今年正月里的民俗文化展演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来参观。”宁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叶靖华介绍。

在扩展“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宁都县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强调因地制宜与业态融合发展的理念,以美丽田园、景区村庄、历史文化村落为依托,做好红色旅游、休闲体验、访古研学、沉浸式探寻等旅游业态植入。

近年来,宁都县加强整体规划,打造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先行地。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安排专项资金对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等进行维护修缮。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文旅融合业态,推进村庄运营。

“宁都保留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仅革命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5处。”宁都县博物馆馆长郭跃峰对宁都红色遗址的现状了如指掌。这些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存,成为宁都县宝贵的文旅资源。

在充分调研红色文化、古祠堂、客家文化等文旅资源要素后,宁都县立足本县资源禀赋,推动小布、青塘、黄陂、东山坝小源等祠堂串点成线,组织安排志愿者提供义务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古祠堂游、红色文化游等业态,开发出多条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

第38页-31.PNG

俯瞰中江湾,整齐的大棚,绿色的田野,蜿蜒的河流,宽阔的四好农村路与村舍构成了一幅美丽村景图。

在古祠堂与红色文化之外,宁都县因地制宜,围绕客家文化与当地非遗资源开发了多项文旅活动。

“正月有桥帮灯,花灯;清明有清酒席、做青果;八月十五有竹篙火龙,傩戏;月月都有采茶戏、鼓子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价值珍贵。”宁都县非遗传承中心干部曾瑞生介绍。

在因地制宜以及产业融合的思路指引下,宁都县各地以差异化作为核心来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主题,将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文化深耕融为一体,将宁都文化转换为宁都产业,为宁都乡村振兴贡献新的力量。

夯实根基  游园也是粮仓

在宁都县长胜镇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数百亩油菜花开得正浓,人们或同花合影,或在花海中徜徉,与白墙黛瓦的民居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和美乡村图。

“今年长胜的油菜花面积大,开得早、开得旺盛,我们的生意特别好。”中江村村民李禄英利用自己的房子开起了农家菜馆,油菜花盛开后,周末来店里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每月营业额近万元。

“长胜镇围绕秀美琴江的自然禀赋,着力打造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开展村庄整治、农田整治、环境提升等行动。新建亲水平台、惠民设施,实施良田改造,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富民产业。”长胜镇党委书记宋雪明介绍。

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宁都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示范项目,涉及长胜、中江、青树、水枞、大坪、窑下等5个村1个居委会,惠及人口3.2万人,是宁都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示范样板项目。

乡村旅游的游客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因此,中江湾在发展旅游业态的同时,依然守住耕地命根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紧盯仓库米袋子,提稳市场菜篮子,拎好客家油瓶子,积极发展壮大粮油生产、大棚蔬菜等农业产业。秉持着“农业+旅游”的发展理念,中江湾既是游客眼里的诗和远方,也是赣南的粮仓。

为擦亮“赣南粮仓”金字招牌,中江湾高标准建设大坪育苗基地,引进现代化智能育秧设备,集中开展水稻、油菜育秧育苗。建设农机、农资、农事服务中心,打造“线上农业要素集约、线下为农服务精准”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平台,形成覆盖“育、耕、种、管、收、烘、销、藏”的全产业链模式。

中江湾新增蔬菜设施大棚300亩,共建设5个基地,面积达到1700亩。引进全球首台辣椒智能化自动分拣生产线(日产5吨辣椒分选),进行辣椒分拣、分级包装,有效提升辣椒的附加值。建设智慧大棚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全县大棚基地分布视图、农产品交易价格指数、农产品溯源、大棚环境远程监管控制等模块,实现大棚内气象、视频监控、生产、溯源等全方位管理。

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是宁都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宁都县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刻领会其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因地制宜探索“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将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运营结合在一起,充分本地特色文化与资源,并牢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开创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风气正的新局面。“千万工程”经验的落地生根,正在悄然改变着宁都农村面貌。(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产业+旅游”: 宁都县“加”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时间:2024-05-17 11:48:5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10期

作者:曾嵘峰

最美人间四月天,漫步江西省宁都县城乡,四处春意融融,桃花、李花、油菜花相继绽放,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旅游”新业态,“加”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让三产融合的东风吹遍宁都全境,成为推动农民增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推动力。

村庄经营  风景也是“钱景”

早春时节,宁都县肖田乡小吟村黄桃种植户盘春梅格外忙碌。“现在桃花盛开了,我们搭建好舞台,为黄桃树剪枝,准备好黄桃干果,迎接即将举办的桃花节。”盘春梅是一个湘妹子,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远嫁到小吟村后,她发现当地生态环境好、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黄桃产业,于是带领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在2016年1月成立了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种植黄桃增收致富。

合作社成立后,盘春梅与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多次赴湖南炎陵参观学习套袋栽培、绿色防控等种植技术,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实行分户种植、分户管理,由合作社统一农资配购,产品统一发购、统一销售。

如今,合作社带领全村43户农户参与种植黄桃,合作社成员由2016年的6户发展到18户,种植规模发展到600多亩,共有1.3万多株桃树。

盘春梅介绍:“一株最多可产黄桃110斤,产值1320元。社员年分红最多可达15万元。”

在盘春梅的示范引领下,肖田乡种植黄桃面积达1200余亩,今年全乡黄桃产值有望突破20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镇开始发展黄桃产业。

三月赏花、七月摘桃,凭借黄桃这一特色产业,肖田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纷至沓来的游客,让“黄桃+旅游”成为新业态,当地群众也因此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门路。

“我们不仅卖产品也‘卖’风景,如今,我们的‘风景’就是‘钱景’。”肖田乡党委书记曹山介绍。

肖田乡利用黄桃产业,积极探索出了“黄桃+旅游”发展模式。在此期间,肖田乡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强调“乡村伴着产业建”,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产业振兴与乡村发展,为农村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提供持久动力。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肖田乡将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相结合,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为改变原来“脏乱差”形象,肖田乡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开展立面整治、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铺设。为推动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全乡范围内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将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把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

在村庄运营思路指引下,肖田乡的旅游业态逐渐拓展,开展旅游产业的村子也越来越多。如今的肖田乡以花为媒,以桃会友,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仅2024年上半年,肖田乡就组织了“醉美桃花映旗袍”活动、肖田特色小吃品尝(展售)活动、“唱响桃源”K歌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文旅体验活动。

游客来到肖田乡,除了赏花、摘桃,还能到吴村村观叠水寨瀑布、到美佳山村泡温泉,到带源村、朗际村感悟古村落的深厚文化底蕴。

随着游客渐渐增多,餐馆、土特产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肖田乡的村民也有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如开民宿、开农家乐、卖特产……2023年,前来肖田乡旅游的人数超过5万人次,是当地人口的5倍多。

第37页-30.PNG

游客身穿汉服,漫步在中江湾的油菜花海中。

因地制宜  文化也是产业

走进小布镇赤坎村,这里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道路整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游人欢声笑语。

“来来,请大家来里面坐坐,尝一尝我们本地的小布岩茶。”在熊氏宗祠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旧址里,60多岁的村民熊天星正热情地招呼游客。熊天星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在讲解红色文化历史的同时,他还收集了一些客家老旧物什,供游客参观,同时也摆摊卖一些山货特产。

在宁都,发展红色旅游致富的并非赤坎村这个个例。黄陂镇山堂村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文明村风民风,同时打造出了一条“文化+绿色+旅游”的产业增收新渠道。

“近年来,宁都县依托丰富的‘红色、古色’旅游资源,发挥美丽乡村建设集聚效应,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今年正月里的民俗文化展演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来参观。”宁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叶靖华介绍。

在扩展“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宁都县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强调因地制宜与业态融合发展的理念,以美丽田园、景区村庄、历史文化村落为依托,做好红色旅游、休闲体验、访古研学、沉浸式探寻等旅游业态植入。

近年来,宁都县加强整体规划,打造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先行地。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安排专项资金对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等进行维护修缮。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文旅融合业态,推进村庄运营。

“宁都保留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仅革命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5处。”宁都县博物馆馆长郭跃峰对宁都红色遗址的现状了如指掌。这些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存,成为宁都县宝贵的文旅资源。

在充分调研红色文化、古祠堂、客家文化等文旅资源要素后,宁都县立足本县资源禀赋,推动小布、青塘、黄陂、东山坝小源等祠堂串点成线,组织安排志愿者提供义务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古祠堂游、红色文化游等业态,开发出多条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

第38页-31.PNG

俯瞰中江湾,整齐的大棚,绿色的田野,蜿蜒的河流,宽阔的四好农村路与村舍构成了一幅美丽村景图。

在古祠堂与红色文化之外,宁都县因地制宜,围绕客家文化与当地非遗资源开发了多项文旅活动。

“正月有桥帮灯,花灯;清明有清酒席、做青果;八月十五有竹篙火龙,傩戏;月月都有采茶戏、鼓子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价值珍贵。”宁都县非遗传承中心干部曾瑞生介绍。

在因地制宜以及产业融合的思路指引下,宁都县各地以差异化作为核心来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主题,将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文化深耕融为一体,将宁都文化转换为宁都产业,为宁都乡村振兴贡献新的力量。

夯实根基  游园也是粮仓

在宁都县长胜镇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数百亩油菜花开得正浓,人们或同花合影,或在花海中徜徉,与白墙黛瓦的民居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和美乡村图。

“今年长胜的油菜花面积大,开得早、开得旺盛,我们的生意特别好。”中江村村民李禄英利用自己的房子开起了农家菜馆,油菜花盛开后,周末来店里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每月营业额近万元。

“长胜镇围绕秀美琴江的自然禀赋,着力打造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开展村庄整治、农田整治、环境提升等行动。新建亲水平台、惠民设施,实施良田改造,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富民产业。”长胜镇党委书记宋雪明介绍。

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宁都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示范项目,涉及长胜、中江、青树、水枞、大坪、窑下等5个村1个居委会,惠及人口3.2万人,是宁都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示范样板项目。

乡村旅游的游客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因此,中江湾在发展旅游业态的同时,依然守住耕地命根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紧盯仓库米袋子,提稳市场菜篮子,拎好客家油瓶子,积极发展壮大粮油生产、大棚蔬菜等农业产业。秉持着“农业+旅游”的发展理念,中江湾既是游客眼里的诗和远方,也是赣南的粮仓。

为擦亮“赣南粮仓”金字招牌,中江湾高标准建设大坪育苗基地,引进现代化智能育秧设备,集中开展水稻、油菜育秧育苗。建设农机、农资、农事服务中心,打造“线上农业要素集约、线下为农服务精准”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平台,形成覆盖“育、耕、种、管、收、烘、销、藏”的全产业链模式。

中江湾新增蔬菜设施大棚300亩,共建设5个基地,面积达到1700亩。引进全球首台辣椒智能化自动分拣生产线(日产5吨辣椒分选),进行辣椒分拣、分级包装,有效提升辣椒的附加值。建设智慧大棚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全县大棚基地分布视图、农产品交易价格指数、农产品溯源、大棚环境远程监管控制等模块,实现大棚内气象、视频监控、生产、溯源等全方位管理。

中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是宁都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宁都县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刻领会其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因地制宜探索“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将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运营结合在一起,充分本地特色文化与资源,并牢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开创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风气正的新局面。“千万工程”经验的落地生根,正在悄然改变着宁都农村面貌。(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