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乡巨变|黑土地上初心滚烫 ——为了那份印在心中的嘱托
东北,在共和国的历史,绝对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地方。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945年9月15日,党中央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出超过1/4的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共20人,率领2万干部、10万大军,海陆并进,从四面八方开赴东北。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这块水系辽阔的黑土地,不仅实现着年产百亿斤粮食的梦想,还珍藏着共和国工业整体“脱胎换骨”的历史记忆。人们习惯将东北称为中国的“总装备部”——“一五”至“二五”期间,东北重工业的比重占全国的70%。在这里,中国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创造了数百个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第一”。
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分别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分组审议。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十次踏上东北大地。
“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有感触地说。
东北,让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牵挂!
夜幕中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如梦如幻。
“冷”冰雪释放经济“热”活力
黑龙江,中国第三大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约有200余条支流,其中较大的支流有松花江、乌苏里江、结雅河等。大河游走如龙,穿越两岸如涛如海的森林,穿越因她丰美的良田、因她润泽的湿地,穿越三国的乡村和城镇……
由于长期的构造下沉和泥沙堆积,黑龙江和松花江、乌苏里江互为犄角的区域,形成了中国最广袤的湿地之一,被称为三江湿地。入夏时节,大自然执妙笔泼墨点翠,一幅中国最东北端的盛夏长卷缓缓铺展。此时走进三江湿地,穿过农田,涉过沼泽,你会看到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在信步闲行,雁鸭、鸳鸯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马鹿、狍子在草地上奔走觅食,湿地中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这种生命与大自然的融洽,让人如梦似幻。而东北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你置身于镜子一样的冰面上,寒冷沁人骨髓,苍凉与生机、孤寂和恢弘碰撞,使得自身的存在仿佛是雪国的精灵……
尤其是夜幕中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五彩斑斓。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里,从白天到黑夜,从纯净到绚烂,行走在这冰雪的国度,仿佛可以枕着笑闹声,梦一场异国婆娑。这里有气势磅礴、赏心悦目的冰雕建筑,尽显宏大之美;这里有流光溢彩的冰雪夜景,浸透自然之美;这里以冰为体,以光为魂,似梦幻之美的精灵世界。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国内冰雪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具有独特优势的东北大地纷纷发力,游雪乡、观冬捕等冰雪旅游持续释放热度……
2023年冬季以来,哈尔滨成为冬季旅游市场“顶流”,火爆“出圈”。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黑龙江省接待游客1.2亿人次、旅游收入171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22%和553%,均创历史新高,有力拉动了消费内需,激发了市场活力,提振了发展信心,带来了一系列综合效应。
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热度正在向周边城市和乡村扩散。就连远在哈尔滨800公里之外的抚远市,与2022年相比,游客数量同比增长50.35%。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最寒冷的季节,奔赴最热烈浪漫的“诗与远方”。有游客说:“这次到东极看到冰河越野的壮观场景、品尝美味鱼宴、领略冰雪文化,真正喜欢上了北国风光,真正感受到了江山多娇。”
抚远市委书记何大海说,2023年,抚远东极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81.69%,抚远火车运送旅客量同比增长313%,全市宾馆数量同比增长25.2%,餐饮数量同比增长44.3%,旅游人数达174.56万人次、同比增长50.35%,旅游收入13.11亿元、同比增长50.68%。
华夏东极抚远的“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
而在距离哈尔滨仅百公里的吉林省松原市,每年的12月末,冬捕,这个独具东北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样吸引了众多天南海北的游客。一架架整装待发的冰爬犁、一尾尾活蹦乱跳的胖头鱼、一声声雄浑激昂的出征号子、一个个身穿羊皮袄、头戴狗皮帽的渔把头,再加上一挂挂绵延千米满载着希望与收获的渔猎大网——备下九九礼、吟诵祭湖辞、畅饮壮行酒、跳起萨满舞,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拉开了松原查干湖冬捕的大幕,勾勒出一派壮观豪迈且极富关东情调的世界奇观。
冰面上,八匹高头大马昂着头,拉着绞盘不停转圈,马蹄声、风啸声、号子声一起响起,11米宽的渔网从冰窟窿里缓缓露出冰面,无数鲜活肥美的鱼儿在网中跳跃着——“出鱼喽!”老渔把头一声洪亮的吆喝犹如出征的号角,在苍茫的冰面浩荡传开。
沉睡的雪野苏醒了,寂静的冰湖沸腾了。
查干湖冬捕现场,无数肥美的鱼儿在网中跳跃。
“鱼太大了,太多了”“太壮观了”……游客们激动地欣赏着万斤湖鱼出水上岸的壮观场面。“我们查干湖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现场没有任何现代化捕鱼设备。”渔把头马文岩自豪地说。这几年传统渔猎文化焕发新魅力,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这里发展生态旅游、冰雪经济的重要名片。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查干湖考察。他一边同查干湖渔场职工们亲切交谈,一边强调,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他说,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祝愿大家“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回想起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全国劳动模范、查干湖第二十代渔把头张文兴奋地说:“总书记问的都是‘行话’,一下子就让我打开了话匣子。他嘱咐我们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
查干湖,正是以这些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始的生产习俗,原色彩的生活状态,被专家学者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是地球上与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一块原色”,北纬45度线以北绝无仅有的活态冰雪渔猎文化遗存。5年来,查干湖旅游消费数据全省占比从2018年的3.92%跃升到去年的7.87%。2023年上半年,松原市接待国内游客718.91万人次,同比增长50.06%。预计全年旅游接待人次将突破1000万,收入突破150亿元。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冰雪热”生动诠释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合作社搭起乡村振兴大舞台
“想起那一幕,我的心跳就加快……总书记是多关心咱们农民兄弟啊,大棚里、田埂上看账本、话家常,耐心听、细致问。”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情形,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用手略显夸张地摸着自己的胸口说。
2016年5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考察。“总书记来到咱合作社,察看机械插秧,还登上一台插秧机体验操作。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总书记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对农民有感情。”袁胜海至今难忘。
“我向总书记讲述了乡亲们从犹豫观望到争相加入合作社的故事。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回忆当时的场景,袁胜海仍难掩激动,“这几年,合作社着力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发展势头良好,入社社员从2016年的38户82人提高到2023年的176户500多人。”
袁胜海说,现在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购置各类大型农机具90余台套,还安装了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能够完成四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监测、虫情监测、苗情监测)、智能管控、市场营销等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业实施主体提供整体的科学解决方案。2019年,合作社的双氧快速催芽技术,荣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双氧快速催芽技术及设备已得到全面推广,辐射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年应用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也多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明方向。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卢伟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全程为总书记讲解了生产经营情况。“3年过去了,我们合作社又壮大啦!看我们这院子里的大型机械是不是比以前多了。”卢伟兴奋地说。
社员孟凡辉说:“我在现场告诉总书记,自从土地交由合作社经营,不仅收入一点没少,家里还养了四头牛,合作社还给提供饲草,如今日子可美了。”现在,孟凡辉养牛数量达到16头,每年总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理事长卢伟也当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在实施机械化作业。
曲立文是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他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当地考察后他家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原先就是在家种地,一年到头累得够呛,也剩不了多少钱,这几年把自家土地全部承包给合作社后,有土地流转费、有合作社务工费,到了秋天还有分红,全家一年能多赚近2万元。
从老牛拉犁,到机械插秧;从一家一户耕种,到标准化农田统一规划,曲立文在数字变化中感知着农业的进步:以前是条播,随手扬籽,一垧地收成2万斤;现在包给合作社,产量能到2.8万斤。
“现在我还能腾出手发展庭院经济,利用院子里的棚子种植绿色蔬菜,把菜拿到街上卖,一年收入也不少,闲时锻炼身体,跳广场舞,扭大秧歌,生活美滋滋的。”曲立文自豪地说。
多次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思考和战略谋划。如今,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2015年7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这里是延边地区最大的水稻基地,被称为“平岗绿洲”,水稻面积有7200公顷。
进村前,一大片绿油油、长势喜人的稻田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走下车来,同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和农技人员攀谈起来,并嘱咐说,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祝乡亲们大丰收。
在光东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委会便民服务室、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考察。村里老年舞蹈队正在排练,伴着《红太阳照边疆》翩翩起舞。总书记驻足欣赏,称赞朝鲜族群众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样。总书记说,几十年前自己当村支部书记时,村里广播每天都放这首《红太阳照边疆》,非常熟悉。今天来到了海兰江边,歌中所唱的就是这里。
光东村村容整洁,道路两旁鲜花盛开。“黑白灰、淡素雅”,一排排村舍,展现了朝鲜民居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走进70岁的村民李龙植家,按照朝鲜族习俗,总书记脱鞋走进屋里,察看主人的生活起居情况。当得知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他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那样,2016—2020年,和龙市共实施产业项目144个,总投资7.59亿元,实现全市脱贫户和行政村产业双覆盖,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基础。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和龙市保障产业持续投入,累计整合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83个,持续推动养牛、桑黄、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接续推进,给该地区人民带来巨大民生福祉,2018年,和龙市在吉林省实现全部贫困村率先脱贫,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673元增长到1.97万元,各民族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没掉队。同时,和龙市认真抓好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农村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和龙市共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0701户,76个行政村中有39个村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1.3%。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光东村村民王丹丹感慨道,村容村貌变化太大了,而且农业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王丹丹介绍,水稻田间树立起来的数字监控,让他们这些种植户能够实时看到水稻生长情况,保证稻米产量、质量,相较2015年增产了10%左右。此外,生产出来的大米可以卖到村里的加工厂,销路问题也解决了。
“2015年我家一年收入能有个3万块,2023年达到了5万多块,1年多挣了两三万块。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家里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也养了一些牛,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了。家家户户装上了水冲式厕所,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享受到和城镇一样的条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王丹丹说。
村民金秀元说:“过去,我们就是老把式,自己种地,自己卖,村里有了大米加工厂后,提供技术指导,还打了品牌,能帮助我们种植户种出好的粮食,同时提供收购、加工、销售等服务,有效解决了过去纯靠天吃饭的难题。现在,我们还多了一个挣钱途径,就是到厂子里务工,每个月能多挣2000多块钱,相较2015年那时候,现在每年多挣三四万块,去年收入了6.3万多块。有钱了,我就把房子装修了,院子也都重新打理了,心里非常踏实。”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提起习近平总书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的赫哲族群众,更是倍感振奋。
“这几年,我们村发展日新月异,最开心最难忘的是,2016年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八岔村考察。”同江市海珠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珠说。
整个冬季,王海珠都是在自己的合作社里度过的,她与社员们把一张张鱼皮剪成汉字偏旁部首,经粘合拼贴,用皂线镶好边,再小心翼翼地贴在画框里,一幅展示赫哲族群众冬捕场景的鱼皮画跃然纸上。2023年冬季,她们如期赶制出了上千件这样的订单。
“总书记关心赫哲族群众,赫哲族群众跟共产党就是亲。”王海珠回忆道,总书记在看望赫哲族群众时强调:“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到就要做到,今后党和政府还会关心支持大家。”
王海珠(中)在教村里的妇女制作鱼皮手工艺品,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王海珠嘴角上扬,脸色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而王海珠一家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八岔赫哲族乡在习近平总书记到来之后,旅游热度不断提升,特色旅游纪念品也供不应求。看到商机后,当年12月,她和5名手工艺人投资10万元,创办了同江市八岔乡海珠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了设备和原材料,2017年3月3日在乡政府的扶持下,她在合作社中开始举办培训班,邀请久负盛名的3名赫哲手工艺人担任培训教师,并长年开班,每周二作为固定学习日,主要传授平贴、镂刻、缝制等鱼皮制作传统工艺。随着合作社逐渐壮大,现在年培训当地手工艺学员120人,年实现销售营业额80万元以上。而她创办的海珠合作社,被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黑龙江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龙江巧女”培训基地荣誉称号。
社员们的激情上来了,王海珠的心也亮堂了,用她自己的说话“我愿意和脱贫群众在发展振兴民族旅游文化的小康路上共同扬帆前行”。
如今,八岔赫哲族乡群众率先步入了致富奔小康的序列。2016年至2022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00元提高到21700元,八岔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102元提高到25579元。八岔赫哲族乡还先后荣获全省文明单位标兵、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中国最美生态文旅小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曾有百万垦荒大军在荒原上把沉寂的黑土地变为亿亩良田,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北大荒精神。东北平原与乌克兰平原、密西西比河流域所在的美国大平原、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并称为“世界四大黑土分布区”。这些地区无一列外都是“大粮仓”,深刻影响着所在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和市场价格。
踏上这块土地,你会忍不住停下来,触摸这片黑色大地的生命脉搏,感受它强有力的跳动。此外,还有一种让人难掩的激动,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黑土地上人们的殷殷嘱托!
“好苗得有良田配,脚下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就是咱种地人的命根子!咱能够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交谈、留影,这个场景终生难忘。”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种植户张景会说。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每每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星农场考察时的场景,张景会都倍感温暖与振奋。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时,这位全省闻名的科技示范户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振奋。
除了是农机手、种粮大户,张景会还是七星农场田间党小组组长。走进稻田边的房子,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十分醒目。在张景会个人简介的牌子上,除了写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外,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张景会成为了七星农场农业水稻种植户的第一带头人,带领广大种植户,共同富裕奔小康。张景会说他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农垦人,但已经种植水稻20多年了。张景会在2016年开始种植建三江管理局自主培育的品种——三江6号,由于这个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耐寒性强、米饭清香等特点,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张景会在2017年扩大了种植面积,达到300亩。
张景会在七星农场的科技水平是大家公认的。多年来,他家种植的水稻田里田外无杂草,渠埂直、格田大、标准高,早就被上级生产部门和许多科研院所认可和肯定。农场还特别组织全场以及场外的种植户,由张景会以授课形式对新技术、管理方法、新机械使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讲解。看到张景会种植有机水稻尝到了甜头,这两年向他讨教种植经验的人就更多了,他都毫无保留。2017年,在张景会的带动下,很多种植户也开始种植这种水稻。
张景会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北大荒,关心农场职工,让我们种地更有信心了,作为种粮大户,我要种出更多更优质的粮食。”
而中国的优质粮,离不开吉林省。因积温带不同,与黑龙江相比,吉林是松花江流域最重要的优质稻米出产区。吉林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和辽河流域均有种植区。水稻生长期内,这里的日照时间为每天13—16小时,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易出现高温效应。
这里也是吉林省黑土最集中的地带。黑土的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是黄土的10倍,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最适合耕作的土壤。在东北黑土区生活的当地人,往往以“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
在梨树县的黑土博物馆内,对“黑土”有最全面的注释——这里说的“黑土”,是对黑土区暗色土壤的统称,包含了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黑土、黑钙土、暗棕壤、棕壤、草甸土、水稻土等多钟土壤类型。正是依托富饶的黑土,东北地区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省第一站就来到梨树县,对梨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一定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定要深入总结‘梨树模式’,向更大面积去推广”的重要指示。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东辽河、招苏台河横贯全境,有耕地393.8万亩、人口74.2万,其中农业人口54.9万。该县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4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全国第一、粮食总产全国第四,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2007年起,这里实施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探索并形成了粮食增产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叠加效应的“梨树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是“梨树模式”创造者之一。2015年,李保国在梨树县推动成立了黑土地联盟,组织农民实行保护性耕作。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不仅减缓了黑土地的退化,同时也提高了效益。以玉米为例,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条耕、轮作间作等方式,产量可以提升10%左右,同时还有效提高了玉米的抗旱能力,这是因为秸秆覆盖的地方,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墒的能力,在应对东北春季干旱时,有很好的作用。
梨树县副县长孙大海告诉记者:“来梨树考察调研那天,总书记说,2018年他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来看看玉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李保国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习近平总书记,梨树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末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当李保国介绍到这里时,习近平总书记说,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李保国告诉总书记:“我们想了个办法,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
这就是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当时,梨树县已经推广200万亩、吉林全省推广了1800万亩,计划推广到4000万亩。
3年来,梨树县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主动破题,使“梨树模式”不断升级。2021年,“梨树模式”研发基地玉米超高产试验田亩产达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2022年,“梨树模式”在当地推广面积达285万亩,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同年,全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从我国最东极的边境城市抚远市到海兰江畔,看村子,处处讲述着绿水青山的新时代故事;从古老又青春的哈尔滨到查干湖,挂念着乡亲们的安危冷暖和生态环境;从三江平原到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就粮食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出重要指示,为这片黑土地发展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东北,看的是大局,嘱托的是大势。
东北,白山黑水的地理方位、历史积淀、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能,无不让总书记的嘱托在东北落地拥有更厚实的底气。
东北,值得这份嘱托。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乡巨变|黑土地上初心滚烫 ——为了那份印在心中的嘱托
时间:2024-04-07 14:48:2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7期
作者:本刊记者 姚卜成
东北,在共和国的历史,绝对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地方。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945年9月15日,党中央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出超过1/4的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共20人,率领2万干部、10万大军,海陆并进,从四面八方开赴东北。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这块水系辽阔的黑土地,不仅实现着年产百亿斤粮食的梦想,还珍藏着共和国工业整体“脱胎换骨”的历史记忆。人们习惯将东北称为中国的“总装备部”——“一五”至“二五”期间,东北重工业的比重占全国的70%。在这里,中国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创造了数百个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第一”。
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分别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分组审议。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十次踏上东北大地。
“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有感触地说。
东北,让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牵挂!
夜幕中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如梦如幻。
“冷”冰雪释放经济“热”活力
黑龙江,中国第三大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约有200余条支流,其中较大的支流有松花江、乌苏里江、结雅河等。大河游走如龙,穿越两岸如涛如海的森林,穿越因她丰美的良田、因她润泽的湿地,穿越三国的乡村和城镇……
由于长期的构造下沉和泥沙堆积,黑龙江和松花江、乌苏里江互为犄角的区域,形成了中国最广袤的湿地之一,被称为三江湿地。入夏时节,大自然执妙笔泼墨点翠,一幅中国最东北端的盛夏长卷缓缓铺展。此时走进三江湿地,穿过农田,涉过沼泽,你会看到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在信步闲行,雁鸭、鸳鸯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马鹿、狍子在草地上奔走觅食,湿地中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这种生命与大自然的融洽,让人如梦似幻。而东北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你置身于镜子一样的冰面上,寒冷沁人骨髓,苍凉与生机、孤寂和恢弘碰撞,使得自身的存在仿佛是雪国的精灵……
尤其是夜幕中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五彩斑斓。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里,从白天到黑夜,从纯净到绚烂,行走在这冰雪的国度,仿佛可以枕着笑闹声,梦一场异国婆娑。这里有气势磅礴、赏心悦目的冰雕建筑,尽显宏大之美;这里有流光溢彩的冰雪夜景,浸透自然之美;这里以冰为体,以光为魂,似梦幻之美的精灵世界。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国内冰雪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具有独特优势的东北大地纷纷发力,游雪乡、观冬捕等冰雪旅游持续释放热度……
2023年冬季以来,哈尔滨成为冬季旅游市场“顶流”,火爆“出圈”。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黑龙江省接待游客1.2亿人次、旅游收入171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22%和553%,均创历史新高,有力拉动了消费内需,激发了市场活力,提振了发展信心,带来了一系列综合效应。
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热度正在向周边城市和乡村扩散。就连远在哈尔滨800公里之外的抚远市,与2022年相比,游客数量同比增长50.35%。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最寒冷的季节,奔赴最热烈浪漫的“诗与远方”。有游客说:“这次到东极看到冰河越野的壮观场景、品尝美味鱼宴、领略冰雪文化,真正喜欢上了北国风光,真正感受到了江山多娇。”
抚远市委书记何大海说,2023年,抚远东极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81.69%,抚远火车运送旅客量同比增长313%,全市宾馆数量同比增长25.2%,餐饮数量同比增长44.3%,旅游人数达174.56万人次、同比增长50.35%,旅游收入13.11亿元、同比增长50.68%。
华夏东极抚远的“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
而在距离哈尔滨仅百公里的吉林省松原市,每年的12月末,冬捕,这个独具东北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样吸引了众多天南海北的游客。一架架整装待发的冰爬犁、一尾尾活蹦乱跳的胖头鱼、一声声雄浑激昂的出征号子、一个个身穿羊皮袄、头戴狗皮帽的渔把头,再加上一挂挂绵延千米满载着希望与收获的渔猎大网——备下九九礼、吟诵祭湖辞、畅饮壮行酒、跳起萨满舞,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拉开了松原查干湖冬捕的大幕,勾勒出一派壮观豪迈且极富关东情调的世界奇观。
冰面上,八匹高头大马昂着头,拉着绞盘不停转圈,马蹄声、风啸声、号子声一起响起,11米宽的渔网从冰窟窿里缓缓露出冰面,无数鲜活肥美的鱼儿在网中跳跃着——“出鱼喽!”老渔把头一声洪亮的吆喝犹如出征的号角,在苍茫的冰面浩荡传开。
沉睡的雪野苏醒了,寂静的冰湖沸腾了。
查干湖冬捕现场,无数肥美的鱼儿在网中跳跃。
“鱼太大了,太多了”“太壮观了”……游客们激动地欣赏着万斤湖鱼出水上岸的壮观场面。“我们查干湖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现场没有任何现代化捕鱼设备。”渔把头马文岩自豪地说。这几年传统渔猎文化焕发新魅力,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这里发展生态旅游、冰雪经济的重要名片。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查干湖考察。他一边同查干湖渔场职工们亲切交谈,一边强调,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他说,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祝愿大家“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回想起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全国劳动模范、查干湖第二十代渔把头张文兴奋地说:“总书记问的都是‘行话’,一下子就让我打开了话匣子。他嘱咐我们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
查干湖,正是以这些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始的生产习俗,原色彩的生活状态,被专家学者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是地球上与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一块原色”,北纬45度线以北绝无仅有的活态冰雪渔猎文化遗存。5年来,查干湖旅游消费数据全省占比从2018年的3.92%跃升到去年的7.87%。2023年上半年,松原市接待国内游客718.91万人次,同比增长50.06%。预计全年旅游接待人次将突破1000万,收入突破150亿元。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冰雪热”生动诠释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合作社搭起乡村振兴大舞台
“想起那一幕,我的心跳就加快……总书记是多关心咱们农民兄弟啊,大棚里、田埂上看账本、话家常,耐心听、细致问。”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情形,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用手略显夸张地摸着自己的胸口说。
2016年5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考察。“总书记来到咱合作社,察看机械插秧,还登上一台插秧机体验操作。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总书记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对农民有感情。”袁胜海至今难忘。
“我向总书记讲述了乡亲们从犹豫观望到争相加入合作社的故事。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回忆当时的场景,袁胜海仍难掩激动,“这几年,合作社着力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发展势头良好,入社社员从2016年的38户82人提高到2023年的176户500多人。”
袁胜海说,现在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购置各类大型农机具90余台套,还安装了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能够完成四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监测、虫情监测、苗情监测)、智能管控、市场营销等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业实施主体提供整体的科学解决方案。2019年,合作社的双氧快速催芽技术,荣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双氧快速催芽技术及设备已得到全面推广,辐射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年应用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也多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明方向。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卢伟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全程为总书记讲解了生产经营情况。“3年过去了,我们合作社又壮大啦!看我们这院子里的大型机械是不是比以前多了。”卢伟兴奋地说。
社员孟凡辉说:“我在现场告诉总书记,自从土地交由合作社经营,不仅收入一点没少,家里还养了四头牛,合作社还给提供饲草,如今日子可美了。”现在,孟凡辉养牛数量达到16头,每年总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理事长卢伟也当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在实施机械化作业。
曲立文是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他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当地考察后他家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原先就是在家种地,一年到头累得够呛,也剩不了多少钱,这几年把自家土地全部承包给合作社后,有土地流转费、有合作社务工费,到了秋天还有分红,全家一年能多赚近2万元。
从老牛拉犁,到机械插秧;从一家一户耕种,到标准化农田统一规划,曲立文在数字变化中感知着农业的进步:以前是条播,随手扬籽,一垧地收成2万斤;现在包给合作社,产量能到2.8万斤。
“现在我还能腾出手发展庭院经济,利用院子里的棚子种植绿色蔬菜,把菜拿到街上卖,一年收入也不少,闲时锻炼身体,跳广场舞,扭大秧歌,生活美滋滋的。”曲立文自豪地说。
多次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思考和战略谋划。如今,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2015年7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这里是延边地区最大的水稻基地,被称为“平岗绿洲”,水稻面积有7200公顷。
进村前,一大片绿油油、长势喜人的稻田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走下车来,同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和农技人员攀谈起来,并嘱咐说,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祝乡亲们大丰收。
在光东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委会便民服务室、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考察。村里老年舞蹈队正在排练,伴着《红太阳照边疆》翩翩起舞。总书记驻足欣赏,称赞朝鲜族群众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样。总书记说,几十年前自己当村支部书记时,村里广播每天都放这首《红太阳照边疆》,非常熟悉。今天来到了海兰江边,歌中所唱的就是这里。
光东村村容整洁,道路两旁鲜花盛开。“黑白灰、淡素雅”,一排排村舍,展现了朝鲜民居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走进70岁的村民李龙植家,按照朝鲜族习俗,总书记脱鞋走进屋里,察看主人的生活起居情况。当得知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他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那样,2016—2020年,和龙市共实施产业项目144个,总投资7.59亿元,实现全市脱贫户和行政村产业双覆盖,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基础。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和龙市保障产业持续投入,累计整合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83个,持续推动养牛、桑黄、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接续推进,给该地区人民带来巨大民生福祉,2018年,和龙市在吉林省实现全部贫困村率先脱贫,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673元增长到1.97万元,各民族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没掉队。同时,和龙市认真抓好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农村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和龙市共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0701户,76个行政村中有39个村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1.3%。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光东村村民王丹丹感慨道,村容村貌变化太大了,而且农业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王丹丹介绍,水稻田间树立起来的数字监控,让他们这些种植户能够实时看到水稻生长情况,保证稻米产量、质量,相较2015年增产了10%左右。此外,生产出来的大米可以卖到村里的加工厂,销路问题也解决了。
“2015年我家一年收入能有个3万块,2023年达到了5万多块,1年多挣了两三万块。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家里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也养了一些牛,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了。家家户户装上了水冲式厕所,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享受到和城镇一样的条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王丹丹说。
村民金秀元说:“过去,我们就是老把式,自己种地,自己卖,村里有了大米加工厂后,提供技术指导,还打了品牌,能帮助我们种植户种出好的粮食,同时提供收购、加工、销售等服务,有效解决了过去纯靠天吃饭的难题。现在,我们还多了一个挣钱途径,就是到厂子里务工,每个月能多挣2000多块钱,相较2015年那时候,现在每年多挣三四万块,去年收入了6.3万多块。有钱了,我就把房子装修了,院子也都重新打理了,心里非常踏实。”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提起习近平总书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的赫哲族群众,更是倍感振奋。
“这几年,我们村发展日新月异,最开心最难忘的是,2016年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八岔村考察。”同江市海珠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珠说。
整个冬季,王海珠都是在自己的合作社里度过的,她与社员们把一张张鱼皮剪成汉字偏旁部首,经粘合拼贴,用皂线镶好边,再小心翼翼地贴在画框里,一幅展示赫哲族群众冬捕场景的鱼皮画跃然纸上。2023年冬季,她们如期赶制出了上千件这样的订单。
“总书记关心赫哲族群众,赫哲族群众跟共产党就是亲。”王海珠回忆道,总书记在看望赫哲族群众时强调:“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到就要做到,今后党和政府还会关心支持大家。”
王海珠(中)在教村里的妇女制作鱼皮手工艺品,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王海珠嘴角上扬,脸色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而王海珠一家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八岔赫哲族乡在习近平总书记到来之后,旅游热度不断提升,特色旅游纪念品也供不应求。看到商机后,当年12月,她和5名手工艺人投资10万元,创办了同江市八岔乡海珠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了设备和原材料,2017年3月3日在乡政府的扶持下,她在合作社中开始举办培训班,邀请久负盛名的3名赫哲手工艺人担任培训教师,并长年开班,每周二作为固定学习日,主要传授平贴、镂刻、缝制等鱼皮制作传统工艺。随着合作社逐渐壮大,现在年培训当地手工艺学员120人,年实现销售营业额80万元以上。而她创办的海珠合作社,被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黑龙江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龙江巧女”培训基地荣誉称号。
社员们的激情上来了,王海珠的心也亮堂了,用她自己的说话“我愿意和脱贫群众在发展振兴民族旅游文化的小康路上共同扬帆前行”。
如今,八岔赫哲族乡群众率先步入了致富奔小康的序列。2016年至2022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00元提高到21700元,八岔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102元提高到25579元。八岔赫哲族乡还先后荣获全省文明单位标兵、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中国最美生态文旅小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曾有百万垦荒大军在荒原上把沉寂的黑土地变为亿亩良田,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北大荒精神。东北平原与乌克兰平原、密西西比河流域所在的美国大平原、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并称为“世界四大黑土分布区”。这些地区无一列外都是“大粮仓”,深刻影响着所在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和市场价格。
踏上这块土地,你会忍不住停下来,触摸这片黑色大地的生命脉搏,感受它强有力的跳动。此外,还有一种让人难掩的激动,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黑土地上人们的殷殷嘱托!
“好苗得有良田配,脚下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就是咱种地人的命根子!咱能够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交谈、留影,这个场景终生难忘。”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种植户张景会说。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每每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星农场考察时的场景,张景会都倍感温暖与振奋。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时,这位全省闻名的科技示范户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振奋。
除了是农机手、种粮大户,张景会还是七星农场田间党小组组长。走进稻田边的房子,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十分醒目。在张景会个人简介的牌子上,除了写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外,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张景会成为了七星农场农业水稻种植户的第一带头人,带领广大种植户,共同富裕奔小康。张景会说他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农垦人,但已经种植水稻20多年了。张景会在2016年开始种植建三江管理局自主培育的品种——三江6号,由于这个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耐寒性强、米饭清香等特点,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张景会在2017年扩大了种植面积,达到300亩。
张景会在七星农场的科技水平是大家公认的。多年来,他家种植的水稻田里田外无杂草,渠埂直、格田大、标准高,早就被上级生产部门和许多科研院所认可和肯定。农场还特别组织全场以及场外的种植户,由张景会以授课形式对新技术、管理方法、新机械使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讲解。看到张景会种植有机水稻尝到了甜头,这两年向他讨教种植经验的人就更多了,他都毫无保留。2017年,在张景会的带动下,很多种植户也开始种植这种水稻。
张景会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北大荒,关心农场职工,让我们种地更有信心了,作为种粮大户,我要种出更多更优质的粮食。”
而中国的优质粮,离不开吉林省。因积温带不同,与黑龙江相比,吉林是松花江流域最重要的优质稻米出产区。吉林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和辽河流域均有种植区。水稻生长期内,这里的日照时间为每天13—16小时,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易出现高温效应。
这里也是吉林省黑土最集中的地带。黑土的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是黄土的10倍,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最适合耕作的土壤。在东北黑土区生活的当地人,往往以“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
在梨树县的黑土博物馆内,对“黑土”有最全面的注释——这里说的“黑土”,是对黑土区暗色土壤的统称,包含了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黑土、黑钙土、暗棕壤、棕壤、草甸土、水稻土等多钟土壤类型。正是依托富饶的黑土,东北地区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省第一站就来到梨树县,对梨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一定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定要深入总结‘梨树模式’,向更大面积去推广”的重要指示。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东辽河、招苏台河横贯全境,有耕地393.8万亩、人口74.2万,其中农业人口54.9万。该县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4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全国第一、粮食总产全国第四,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2007年起,这里实施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探索并形成了粮食增产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叠加效应的“梨树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是“梨树模式”创造者之一。2015年,李保国在梨树县推动成立了黑土地联盟,组织农民实行保护性耕作。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不仅减缓了黑土地的退化,同时也提高了效益。以玉米为例,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条耕、轮作间作等方式,产量可以提升10%左右,同时还有效提高了玉米的抗旱能力,这是因为秸秆覆盖的地方,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墒的能力,在应对东北春季干旱时,有很好的作用。
梨树县副县长孙大海告诉记者:“来梨树考察调研那天,总书记说,2018年他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来看看玉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李保国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习近平总书记,梨树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末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当李保国介绍到这里时,习近平总书记说,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李保国告诉总书记:“我们想了个办法,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
这就是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当时,梨树县已经推广200万亩、吉林全省推广了1800万亩,计划推广到4000万亩。
3年来,梨树县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主动破题,使“梨树模式”不断升级。2021年,“梨树模式”研发基地玉米超高产试验田亩产达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2022年,“梨树模式”在当地推广面积达285万亩,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同年,全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从我国最东极的边境城市抚远市到海兰江畔,看村子,处处讲述着绿水青山的新时代故事;从古老又青春的哈尔滨到查干湖,挂念着乡亲们的安危冷暖和生态环境;从三江平原到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就粮食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出重要指示,为这片黑土地发展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东北,看的是大局,嘱托的是大势。
东北,白山黑水的地理方位、历史积淀、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能,无不让总书记的嘱托在东北落地拥有更厚实的底气。
东北,值得这份嘱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