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城区:千万工程强引领 乡村振兴增动能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位于阳泉市区中部偏南,下辖5个街道,1个乡镇。近年来,城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城乡融合,立足紧邻市区区位优势和本地资源禀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生态宜居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辖区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实现“村村过百万”。
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城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强化组织建设。以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排查整顿工作为抓手,重新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小河、南庄等村加强村社融合共建,不断提升了党组织的引领力。结合基层减负工作,村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深入群众收集民意,与群众共同研究治村之策,村干部真正把村民当成全村的“主人”,村民也把村干部当成自己的“主任”,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还提升了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
创新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村级年度目标考核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既与村书记的经济利益挂钩,又与村书记的星级荣誉挂钩;既与所在村的当年排名挂钩,又与所在村的来年支持挂钩,促使村书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激情干事。
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区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农村调研督导120余次,区级领导一对一全覆盖包保12个村党组织,蹲点一线问需问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件,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产业升级强根基,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城区锚定打造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目标,聚焦城市所需、乡村所能,持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落实农业“特”“优”“精”战略,大力实施西峪村纯净水厂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白羊墅有机菌肥加工厂和50万羽5G鹌鹑禽蛋养殖基地、圪台面粉加工厂、南庄田园旅居综合体等10个产业项目;引进鱼菜共生养殖、无土栽培种植等新型生态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富硒产品,培育形成黑鱼、草莓、猕猴桃、无花果、桑叶茶、梅香酒、古法石磨香油等特色品牌,平均每村2.58个产业,带动就业700余人,户均增收5000元。
农旅融合拓宽路径。聚力打造文旅康养特色镇,依托小河古村评梅故居文旅资源、大阳泉古村根脉文化及明清一条街等历史资源、王家峪紧邻狮脑山红色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景区文化游,打造了大阳泉光影小镇,小河评梅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入推进乡村休闲游,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庭院经济,建成神峪村“知青大院”“峪见青山”野营基地项目、牛家峪“疏影”特色民宿、山谷艺术空间,圪台红色地道等,建成运营“梅漾小河”精品民宿、多米星际科幻无动力乐园,年接待量达到124万人次,增收30万余元。创新探索农旅研学游,圪台村红色军博体验基地,与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耕文化体验馆等项目有机融合,带动乡村劳动力就业50余人。深化拓展采摘体验游,西峪村新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白羊墅村培育了循环产业基地,王家峪建成了生态采摘园,集聚了人气,吸引了城市周边居民群众到村旅游。
生态宜居优环境,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城区紧扣乡村所需,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乡村延伸,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攻坚整治人居环境。结合“美丽城区”建设行动,先后整合创卫资金、创建省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奖补资金、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地方专项债以及村级自筹等各类资金共计3.8亿元,开展了农村“四堆”清理、环境“六乱”整治,完成了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专项行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保持100%。。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实施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地质灾害避险安置等项目,开展了5个城中村改造,完善了路、水、管、气等各项基础设施,推进义井镇规模化供水工程,全区12个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太行一号(乱流—白羊墅桥段)旅游公路建设。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智能化互动教学设备,投入38万元对辖区12家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人社服务站点全覆盖,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重点人群全部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应签尽签,义井村—社融合养老服务站入选全省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不断提升。
文化赋能树新风,厚植乡村振兴“软实力”
党群共治,绘就文明“同心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建立婚丧嫁娶办酒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多举措、全方位宣传农村“治风”工作。
选树典型,持续引领新风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移风易俗“小杠杆”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四园共建”等评选活动,树立群众身边榜样,以家庭文明推动社会文明,营造全民参与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从以往的大操大办到如今的简约适度,村民们逐渐转变了观念,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文化浸润,共筑精神栖息地。挖掘乡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文化资源,建设村史馆、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村BA”、农民趣味运动会、漾泉文化节、节气系列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体活动共计20余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30余场,送电影下乡144场。
人才培育添活力,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聚力引才。组织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通过进村走访、逐户摸排、上门访谈等方式,储备760名“能人”进入各村人才“蓄水池”,引导各方人才回乡投资创业,11名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领办参与集体产业项目,助力乡村发展。小河村在外经商人员石某,投资700万元回村建起了无动力儿童乐园,带动4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拓展校地合作广度深度,神峪村挂牌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小河村推进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搭建起了高校人才交流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累计100余名高校学生深入城区各村落、社区,围绕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全面调研,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12条,把城区的丰富实践与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结合起来,为城区打造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多元育才。每年开展50人次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面向从事种养加的农业劳动者、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大力培育更多懂农业、懂市场、懂技术的乡土人才和高素质农民,盘活用好会管理、懂经营、善创新的“土专家”“田秀才”。组织实施“头雁引培”工程,通过结对帮带、专题培训、外出进修等形式,先后6次组织党组织书记到浙江、陕西、北京大学、中国人大等地进行学习,帮助村带头人开拓工作思路、借鉴先进经验、找准发展方向,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下一步,城区将以更高站位扛牢政治责任,以更实举措深化党建引领,持续擦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品牌,以“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干”的作风,担当敢为、善作善成,确保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党校)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千万工程强引领 乡村振兴增动能
时间:2025-05-12 20:07:2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赵 平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位于阳泉市区中部偏南,下辖5个街道,1个乡镇。近年来,城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城乡融合,立足紧邻市区区位优势和本地资源禀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生态宜居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辖区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实现“村村过百万”。
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城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强化组织建设。以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排查整顿工作为抓手,重新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小河、南庄等村加强村社融合共建,不断提升了党组织的引领力。结合基层减负工作,村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深入群众收集民意,与群众共同研究治村之策,村干部真正把村民当成全村的“主人”,村民也把村干部当成自己的“主任”,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还提升了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
创新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村级年度目标考核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既与村书记的经济利益挂钩,又与村书记的星级荣誉挂钩;既与所在村的当年排名挂钩,又与所在村的来年支持挂钩,促使村书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激情干事。
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区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农村调研督导120余次,区级领导一对一全覆盖包保12个村党组织,蹲点一线问需问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件,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产业升级强根基,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城区锚定打造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目标,聚焦城市所需、乡村所能,持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落实农业“特”“优”“精”战略,大力实施西峪村纯净水厂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白羊墅有机菌肥加工厂和50万羽5G鹌鹑禽蛋养殖基地、圪台面粉加工厂、南庄田园旅居综合体等10个产业项目;引进鱼菜共生养殖、无土栽培种植等新型生态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富硒产品,培育形成黑鱼、草莓、猕猴桃、无花果、桑叶茶、梅香酒、古法石磨香油等特色品牌,平均每村2.58个产业,带动就业700余人,户均增收5000元。
农旅融合拓宽路径。聚力打造文旅康养特色镇,依托小河古村评梅故居文旅资源、大阳泉古村根脉文化及明清一条街等历史资源、王家峪紧邻狮脑山红色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景区文化游,打造了大阳泉光影小镇,小河评梅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入推进乡村休闲游,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庭院经济,建成神峪村“知青大院”“峪见青山”野营基地项目、牛家峪“疏影”特色民宿、山谷艺术空间,圪台红色地道等,建成运营“梅漾小河”精品民宿、多米星际科幻无动力乐园,年接待量达到124万人次,增收30万余元。创新探索农旅研学游,圪台村红色军博体验基地,与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耕文化体验馆等项目有机融合,带动乡村劳动力就业50余人。深化拓展采摘体验游,西峪村新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白羊墅村培育了循环产业基地,王家峪建成了生态采摘园,集聚了人气,吸引了城市周边居民群众到村旅游。
生态宜居优环境,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城区紧扣乡村所需,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乡村延伸,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攻坚整治人居环境。结合“美丽城区”建设行动,先后整合创卫资金、创建省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奖补资金、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地方专项债以及村级自筹等各类资金共计3.8亿元,开展了农村“四堆”清理、环境“六乱”整治,完成了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专项行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保持100%。。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实施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地质灾害避险安置等项目,开展了5个城中村改造,完善了路、水、管、气等各项基础设施,推进义井镇规模化供水工程,全区12个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太行一号(乱流—白羊墅桥段)旅游公路建设。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智能化互动教学设备,投入38万元对辖区12家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人社服务站点全覆盖,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重点人群全部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应签尽签,义井村—社融合养老服务站入选全省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不断提升。
文化赋能树新风,厚植乡村振兴“软实力”
党群共治,绘就文明“同心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建立婚丧嫁娶办酒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多举措、全方位宣传农村“治风”工作。
选树典型,持续引领新风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移风易俗“小杠杆”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四园共建”等评选活动,树立群众身边榜样,以家庭文明推动社会文明,营造全民参与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从以往的大操大办到如今的简约适度,村民们逐渐转变了观念,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文化浸润,共筑精神栖息地。挖掘乡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文化资源,建设村史馆、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村BA”、农民趣味运动会、漾泉文化节、节气系列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体活动共计20余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30余场,送电影下乡144场。
人才培育添活力,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聚力引才。组织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通过进村走访、逐户摸排、上门访谈等方式,储备760名“能人”进入各村人才“蓄水池”,引导各方人才回乡投资创业,11名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领办参与集体产业项目,助力乡村发展。小河村在外经商人员石某,投资700万元回村建起了无动力儿童乐园,带动4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拓展校地合作广度深度,神峪村挂牌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小河村推进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搭建起了高校人才交流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累计100余名高校学生深入城区各村落、社区,围绕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全面调研,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12条,把城区的丰富实践与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结合起来,为城区打造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多元育才。每年开展50人次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面向从事种养加的农业劳动者、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大力培育更多懂农业、懂市场、懂技术的乡土人才和高素质农民,盘活用好会管理、懂经营、善创新的“土专家”“田秀才”。组织实施“头雁引培”工程,通过结对帮带、专题培训、外出进修等形式,先后6次组织党组织书记到浙江、陕西、北京大学、中国人大等地进行学习,帮助村带头人开拓工作思路、借鉴先进经验、找准发展方向,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下一步,城区将以更高站位扛牢政治责任,以更实举措深化党建引领,持续擦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品牌,以“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干”的作风,担当敢为、善作善成,确保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党校)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