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重庆城口巴山镇:盘活资源 创新机制 走出共富新路径

时间:2025-04-14 14:28:5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袁开元 唐连松

微信截图_20250414142419.png

城口县巴山镇位于城口县西北部,辖区内钡矿资源丰富,储量、品质都位居亚洲前列。镇域面积约127.2平方公里,有10个村1个社区5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约1.3万人。巴山湖水库建成蓄水后,淹没了大量临河的好田好地,加上多年多批次的实施退耕还林,田地不足的短板更加突出,难以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面对“如何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些基层政府所要面对的普遍性难题。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巴山镇地处任河下游,水量充沛,以渔业资源丰富远近闻名。2009年建成的巴山水库,库容约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9000余亩,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巴山湖为国家湿地公园,公园总面积1116.3公倾,湿地总面积587.8公倾,公园内山体相拥、峡谷幽深秀美、湖面浩瀚清澈、植被保存完好,有红豆杉、银杏、鸳鸯、野鸭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在我国秦巴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既然发展山地农业条件受限,巴山镇就把目光转向了巴山湖沿岸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微信截图_20250414142406.png

巴山镇依托资源禀赋,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围绕水库资源谋划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采取“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分散种植了连翘、黄柏、淫羊藿、天麻等特色中药材。依托生态有机鱼的品牌,写好“鱼”文章,沿湖的“渔家乐”不断兴起,依托广阔的库区水面,发展起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生态鱼养殖等产业,形成了“山上中药材、环线农文旅、水下生态鱼”的生态产业格局。打好“亚洲第一钡矿床”的资源牌,持续拓展“钡”服务,发挥“钡谷”引擎作用,探索由村集体建设矿山产业路,再以产业路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分红的模式。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自已建路一次性投入大的难题,消除了原来索道运输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拓展了一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

2024年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入350万元,净利润275万余元,为14470位股民分红达118万余元,提取公益公积金59.8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增长,走出了一条符合巴山镇镇情的共同富裕之路。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

巴山水库于2009年建成蓄水后,将巴山水库的资源利用权交给城口县巴山养鱼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但其利益链接只与原水库移民相关,群众的受益面与参与度均不高,经多方努力,将巴山湖水库资源使用权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巴山镇组织库区7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代表库区所有符合条件的群众为发起人,成立了“重庆市城口县巴山湖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以巴山湖水库水资源利用权入股到合作社做为资产,库区7800余名群众全部成为合作社的股民。设立合作社理事会,从库区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产生,工作待遇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并对合作社的运行和盈亏全权负责;设立监事会,从库区7个村的民生监督员中选举产生,全过程监督合作社的日常运行,构建权责清晰、市场运作、监督有效、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让更多的群众分享到资源利用带来的红利。

做大做强“蛋糕”,切好分好“蛋糕”

巴山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底蕴,成功打造了集旅游观光、避暑休闲、生态康养于一体的特色发展模式。一方面重点打造巴山湖生态有机鱼品牌。巴山湖作为长江上游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严格生态养殖标准,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湖里的生态鱼均是野外觅食生长,不投喂人工饲料,鱼苗到成鱼生长周期长达4年,品质优良、肉质鲜美,巴山湖生态鱼以其天然野生的优良品质声名远播,成为美食爱好者争相品尝的生态珍品,生态鱼每年销售约20万斤,实现收益近200万元。另一方面,巴山镇主动作为、牵线搭桥,巴山镇元坝村、立新村、民生村和3家企业达成矿山产业路入股分红协议,配套建设产业路14公里,实现分红15万元。借助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的双重魅力,创造效益达500万元,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微信截图_20250414142433.png

巴山镇的资源是人民群众共有的,所产生的收益也应该归群众共同所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合作社产生的效益在除去各类生产经营成本后,首先提取净利润的5%用于巴山镇困难群众(监测户、低保户、五保户)分红,再提取净利润的10%至30%做为公益金,用于全镇的公益事业。剩余利润全部分红由群众共同享有。

近年来,巴山镇组建10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个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镇级供销基层社,依靠资源禀赋,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拓宽以矿山产业路入股、国家储备林管理、承建工程、承包劳务、资产出租、资金资产入股、基地共建、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等增收渠道,累计为群众分红和用于公益事业达300余万元,探索出了一条践行“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引领群众共同富裕齐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一线传真    
资讯播报

重庆城口巴山镇:盘活资源 创新机制 走出共富新路径

时间:2025-04-14 14:28:5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袁开元 唐连松

微信截图_20250414142419.png

城口县巴山镇位于城口县西北部,辖区内钡矿资源丰富,储量、品质都位居亚洲前列。镇域面积约127.2平方公里,有10个村1个社区5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约1.3万人。巴山湖水库建成蓄水后,淹没了大量临河的好田好地,加上多年多批次的实施退耕还林,田地不足的短板更加突出,难以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面对“如何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些基层政府所要面对的普遍性难题。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巴山镇地处任河下游,水量充沛,以渔业资源丰富远近闻名。2009年建成的巴山水库,库容约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9000余亩,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巴山湖为国家湿地公园,公园总面积1116.3公倾,湿地总面积587.8公倾,公园内山体相拥、峡谷幽深秀美、湖面浩瀚清澈、植被保存完好,有红豆杉、银杏、鸳鸯、野鸭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在我国秦巴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既然发展山地农业条件受限,巴山镇就把目光转向了巴山湖沿岸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微信截图_20250414142406.png

巴山镇依托资源禀赋,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围绕水库资源谋划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采取“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分散种植了连翘、黄柏、淫羊藿、天麻等特色中药材。依托生态有机鱼的品牌,写好“鱼”文章,沿湖的“渔家乐”不断兴起,依托广阔的库区水面,发展起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生态鱼养殖等产业,形成了“山上中药材、环线农文旅、水下生态鱼”的生态产业格局。打好“亚洲第一钡矿床”的资源牌,持续拓展“钡”服务,发挥“钡谷”引擎作用,探索由村集体建设矿山产业路,再以产业路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分红的模式。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自已建路一次性投入大的难题,消除了原来索道运输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拓展了一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

2024年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入350万元,净利润275万余元,为14470位股民分红达118万余元,提取公益公积金59.8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增长,走出了一条符合巴山镇镇情的共同富裕之路。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

巴山水库于2009年建成蓄水后,将巴山水库的资源利用权交给城口县巴山养鱼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但其利益链接只与原水库移民相关,群众的受益面与参与度均不高,经多方努力,将巴山湖水库资源使用权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巴山镇组织库区7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代表库区所有符合条件的群众为发起人,成立了“重庆市城口县巴山湖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以巴山湖水库水资源利用权入股到合作社做为资产,库区7800余名群众全部成为合作社的股民。设立合作社理事会,从库区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产生,工作待遇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并对合作社的运行和盈亏全权负责;设立监事会,从库区7个村的民生监督员中选举产生,全过程监督合作社的日常运行,构建权责清晰、市场运作、监督有效、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让更多的群众分享到资源利用带来的红利。

做大做强“蛋糕”,切好分好“蛋糕”

巴山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底蕴,成功打造了集旅游观光、避暑休闲、生态康养于一体的特色发展模式。一方面重点打造巴山湖生态有机鱼品牌。巴山湖作为长江上游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严格生态养殖标准,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湖里的生态鱼均是野外觅食生长,不投喂人工饲料,鱼苗到成鱼生长周期长达4年,品质优良、肉质鲜美,巴山湖生态鱼以其天然野生的优良品质声名远播,成为美食爱好者争相品尝的生态珍品,生态鱼每年销售约20万斤,实现收益近200万元。另一方面,巴山镇主动作为、牵线搭桥,巴山镇元坝村、立新村、民生村和3家企业达成矿山产业路入股分红协议,配套建设产业路14公里,实现分红15万元。借助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的双重魅力,创造效益达500万元,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微信截图_20250414142433.png

巴山镇的资源是人民群众共有的,所产生的收益也应该归群众共同所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合作社产生的效益在除去各类生产经营成本后,首先提取净利润的5%用于巴山镇困难群众(监测户、低保户、五保户)分红,再提取净利润的10%至30%做为公益金,用于全镇的公益事业。剩余利润全部分红由群众共同享有。

近年来,巴山镇组建10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个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镇级供销基层社,依靠资源禀赋,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拓宽以矿山产业路入股、国家储备林管理、承建工程、承包劳务、资产出租、资金资产入股、基地共建、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等增收渠道,累计为群众分红和用于公益事业达300余万元,探索出了一条践行“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引领群众共同富裕齐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