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丰:文化的续存,从“看见”开始
咸丰县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武陵山区,2550平方公里内,管辖11个乡镇(区),总人口39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比85%。
此地元代时期是散毛土司地,清代改土归流,同时废除境内所有世袭土司,中原文化的进入,使山地土民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咸丰县也因此成为汉化相对彻底的一个民族地区。
溯源唐崖土司。
同样被历史稀释掉的,还有这里的文化完整性。在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咸丰县完成180处文物点的复查登记工作,涵盖古文化遗址、古村落、古建筑等,但仅唐崖土司城址一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非遗保护方面,虽然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南剧、南溪号子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仍逃不开传承断代、社会关注度不足等问题。
这些文保、古建、非遗的状态与分布,就像恩施的山地,辽阔深邃,却也分散可危,深山里、村落间、角楼内,零星的记忆残存,很难集中成统一的脉络。
咸丰县需要一个契机被看见。2024年起,多家社会组织参与到此地的乡村振兴事业中。妇女节前夕,我们跟随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还原非遗”来到这座掩隐在大山深处的县城,展开了一次采风之旅,试图在断续的痕迹里,找到一些文化激活的可能。
从成都到恩施的动车时长将近5小时,路上我们聊起咸丰县,尽管每个人都查阅了大量资料,但关于这里的认知仍很模糊。到达恩施站后,驱车前往咸丰县,路上下起了雪,3月的天气阴晴不定,也让此次调研难度多了些不可预测性。
与汉文化融合后,曾经风光大振的地方土司文化鲜少被提及,溯源必不可少,所以采风的行程首先从咸丰县本地最大的文化IP“唐崖土司城址”开始。2015年,这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讲解员小卢接待了我们,时间有限,她极力想让我们多了解一些关于此地的内容。
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是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夷制夷”的治理策略。唐崖土司由覃氏家族世袭统治,鼎盛时期管辖范围涵盖鄂渝交界地带,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政治军事枢纽,直至雍正年间“改土归流”。
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沿着古老的城道攀行,也如同那武陵人一样,进入一片鲜为人知的“桃花源”,这里同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玄武山与唐崖河的围合之中,唐崖土司城形成一片约为74万平方米的腹地,如今仍能清晰可见城址内的三重城墙、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的军事防御体系、依山就势的吊脚楼群、暗渠引水系统、石牌坊、衙署区、土司墓葬等。
小卢的公公是覃氏家族第二十三代,也是唐崖土司城的守墓人。土司文化里生死相依,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魂为“三魂”:一魂归天(与祖先神灵共存);一魂守墓(守护肉身安息);一魂入祖祠(接受后代祭祀)。守墓人守的,是先祖的根基,也是后代的福祉,信仰不断,血脉就不断。小卢的公公在这里待了一辈子,也曾有过如果自己老了无人守业的担忧,但申遗之后,政府对唐崖土司城址提供了更多保护与管理,在原址城边给他们修建了新的生活区,也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唐崖土司城申遗之后,为许多小卢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2015年,唐崖土司城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趁着参观间歇,我们和小卢坐在树下聊天,相比较导览时的自信满满,她腼腆了许多,也让我们看到这个93年的姑娘更真实的一面。“我是外乡人,刚嫁到这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现在既能在家门口有一份工作,又能够照顾家人孩子,还能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我特别开心。”
小卢说,现在景区里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女性,也有大学毕业来工作的00后员工,负责新媒体传播,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知道唐崖土司。
尽管如此,这里的关注度仍比我们想象中要低许多。因为山地的保护,在保留了城址完整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建设运维的难度,城址区块相对孤立,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并不紧密,文化断续让这段历史变得模糊,日常前来参观的大多为研究者与爱好者。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土司文化神秘又陌生,想要完整叙述它并非易事。
消失的吊脚楼
我们希望顺巡土司城址再深入到村落、民居去做进一步了解,于是从唐崖土司城离开后,又驱车1小时来到了咸丰县坪坝营镇马家沟村。这里有一个名为“王母洞”的溶洞,旁边依山建有一处两百年的吊脚楼群。2012年底,王母洞吊脚楼群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王母洞吊脚楼群由当地蒋姓旺族所建。这里原有6个上下四合水天井,天井之间由回廊连通,受朝门管控,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沿袭走马转角楼的风格,阶沿上预留了很大的空间。现在只能看见两个完整的天井,和几处撮箕口样式的吊脚楼,回廊已不见踪影,部分房屋的木结构与砖石、混凝土等材料相结合,重新做了修缮,拆卸下来的老木梁散落在院子里,过去朝门的位置也变成了公路。
到达时将近中午,远远就看到一排醒目的红色大字:欢迎来到中国传统村落王母洞村。村子里只有零星几户人家,偶有一两个老人在远处好奇探头,原住民大都搬去了蒋家花园的所在地,新场村。
2012年底,王母洞吊脚楼群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在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天井里,一块牌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写着:谌南香老屋吊脚楼。好客的老人得知我们专门来调研,便邀请进屋坐坐。谌南香今年70岁,生活的半径大多围绕着这一口天井。屋子里重新装修过,但仍保留着她的嫁妆,儿孙辈早已不在这里生活,逢年过节会回来一起团聚。
谌南香养了只布偶作伴,小猫调皮,在屋子里窜来窜去,老人见状只是笑笑,任由它跑闹。院内有棵两百年的紫薇树,比王母洞吊脚楼群的历史还要悠久,每逢农历七月,便会开出红花,大家都说这棵紫薇是神树,佑护着族人,保世代平安。猫儿和紫薇树,为这古老村寨增添了难得的生机。
据同行的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谢老师说,2022年,当地政府投入100万资金,对王母洞吊脚楼群破损较为严重房屋进行抢救性修缮。关于这座古村落的规划也一直在做,未来希望将这里打造为一个集民宿体验、旅游开发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传统院落综合体。 谌南香老屋吊脚楼是王母洞吊脚楼群保存较为完好的天井。
正在老去的营造技艺
吃过饭,我们前往曲江镇湾田村,拜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万桃元,希望在他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土家族吊脚楼保护的情况。
前两年,万桃元的儿子给家里重新修了房子,虽然外立面和材料是更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样式,但建筑制式和屋内布局仍保留了吊脚楼的内核,绕到后院,老建筑的形态犹在。这座六列五间、七柱四带厢房的小楼,既是万桃元一家的居住地,也是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基地。
一行人与老两口围坐在炉火旁聊天,热气驱散了阴天的湿冷。2011年5月,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咸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桃元作为技艺传承人,自然肩负起更多责任。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万桃元。
少时在外公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入了这门营生,谈起过往的经历,万桃元记忆犹新,随着年岁渐高,他很少亲自去建造一栋吊脚楼了。为了让技艺传承下去,他通过制作吊脚楼模型、讲课、书籍的形式呈现。我们参观了万桃元用来陈列吊脚楼模型和讲课的教室,虽质朴,却井然有序,足以看出老人的用心。
如今懂得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干活的工匠讲不出来,这门手艺便传不下去。万桃元将几十年来建造吊脚楼的经验编纂为一本《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艺歌诀》,方便记忆与学习。交谈中,他拿出反复修改的纸稿给我们看,随口诵读起来:“立柱横枋两分清,柱头上下差一寸。排扇枋长部位定,斗枋长短看间型……”
古希腊诗人萨福的作品中,认为木工匠人也扮演着诗人的角色,万桃元就是如此,写技艺之诗,写生活之诗。
为了让技艺传承下去,他通过制作吊脚楼模型、讲课、书籍的形式呈现。
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一些研究学者和高校学生,村子里的年轻人也前来拜师傅。我们问起万桃元收徒弟的第一标准是什么?他说到:人品。盖房子和做人一样,行得端坐的正,才能屹立不倒。
交流过程中,万桃元始终保持着一名文化传承人该有的认知和状态,许是接受过太多采访和报道,他也有了早已习惯的表达方式。直到我们无意间的一个问题,他才从滔滔不绝中稍作抽离。
“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万桃元眼神有些闪烁,然后摆摆手回答:“我老了……嗯,就是老了。”
“立柱横枋两分清,柱头上下差一寸。排扇枋长部位定,斗枋长短看间型”。
记忆与希望永续
随后,我们又拜访了省级绣花鞋传承人陈永丰,和她的妹妹陈梅生。在她们的工作室里,一排货架上放着收回来的西兰卡普织片,虽然它曾是土家族最为闪烁的瑰宝,但如今这里会这门技艺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
在咸丰县城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里,我们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杨道运,这里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练功房,同时也是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老爷子上了岁数,他已经很少再上台了。
传统的东西正在逝去,但总有人想要去守住它。
值得欣慰的是,这片土地上,有人待了一辈子,有人出去又回来,传统的东西正在逝去,但总有人想要去记住它、守住它。像万桃元这样的匠人虽然老了,但近些年土家族吊脚楼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当地政府也为这门技艺的续存做着努力,比如支持他开发模型,保留技术和学术留洋。杨道运在楼上接受采访时,徒弟们在楼下练功,南剧表演的曲目与形式也越来越多的以更年轻现代的方式结合呈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魏艳,是咸丰县的青年代表。她开了一家「青年公社家庭农场」,搞种植养殖,通过电商出售村里的硒土豆、土家腊肉、野生菌等产品,还鼓励周围的妇女参与到直播中自己创收。
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魏艳。
车子辗转于散落的山间乡落,大家不禁感叹:咸丰县的文化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更紧迫的,是信心的建立。一行人讨论起这座县城的未来:
如何能够让更多像小卢、魏艳这样的年轻人愿意留下或到来,去为传统之地续写,从而建立起更值得期待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地方发展要转型,文化遗产如何阐释很重要。人们看不懂唐崖土司城、古村落和颤颤巍巍的吊脚楼,是否可以进一步扩大世界遗产的标签,通过打造露天博物馆、系统的口述资料、更深入的文旅研学线路等,去形成起一条相对完整的文化叙事?
咸丰县现存非遗中又有哪些可进一步开发创造,与当代城市生活产生更多联动?
临别前一天,连续几日的阴雨天终于放晴,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还原非遗”,以及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推出的“香橙妈妈-乡村女性经济赋能项目”,联合当地政府及文化单位组织了一场名为“和她一起绣春天”的妇女节活动,这也是咸丰县在文化激活社区参与上的一次尝试。
同行的艺术家以土苗绣为主题,进行了艺术装置的创作,现场还设有集市、游园、亲子活动等。当我们发现,香橙妈妈志愿者的衣服上写着“WOMEN UP”,小朋友指着摊位上的非遗文创说这是“西兰卡普”,那份信心好像又重燃了,因为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永远对家园充满热爱与想象。
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永远对家园充满热爱与想象。
《恋地情节》里这样描述人与故土的关系:“这种情节蕴含着大地本身作为记忆与永续希望的一种存在方式,使得他们在与土地的互动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在咸丰县,还拥有大片值得被发现的土壤,从“物理遗存、文化传承、社会认知”,一次采风,几段切片,也只是先建立起基础认知,让这里被看见。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观察才刚刚开始。
湖北咸丰:文化的续存,从“看见”开始
时间:2025-03-24 16:58:3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侯 雨
咸丰县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武陵山区,2550平方公里内,管辖11个乡镇(区),总人口39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比85%。
此地元代时期是散毛土司地,清代改土归流,同时废除境内所有世袭土司,中原文化的进入,使山地土民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咸丰县也因此成为汉化相对彻底的一个民族地区。
溯源唐崖土司。
同样被历史稀释掉的,还有这里的文化完整性。在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咸丰县完成180处文物点的复查登记工作,涵盖古文化遗址、古村落、古建筑等,但仅唐崖土司城址一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非遗保护方面,虽然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南剧、南溪号子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仍逃不开传承断代、社会关注度不足等问题。
这些文保、古建、非遗的状态与分布,就像恩施的山地,辽阔深邃,却也分散可危,深山里、村落间、角楼内,零星的记忆残存,很难集中成统一的脉络。
咸丰县需要一个契机被看见。2024年起,多家社会组织参与到此地的乡村振兴事业中。妇女节前夕,我们跟随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还原非遗”来到这座掩隐在大山深处的县城,展开了一次采风之旅,试图在断续的痕迹里,找到一些文化激活的可能。
从成都到恩施的动车时长将近5小时,路上我们聊起咸丰县,尽管每个人都查阅了大量资料,但关于这里的认知仍很模糊。到达恩施站后,驱车前往咸丰县,路上下起了雪,3月的天气阴晴不定,也让此次调研难度多了些不可预测性。
与汉文化融合后,曾经风光大振的地方土司文化鲜少被提及,溯源必不可少,所以采风的行程首先从咸丰县本地最大的文化IP“唐崖土司城址”开始。2015年,这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讲解员小卢接待了我们,时间有限,她极力想让我们多了解一些关于此地的内容。
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是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夷制夷”的治理策略。唐崖土司由覃氏家族世袭统治,鼎盛时期管辖范围涵盖鄂渝交界地带,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政治军事枢纽,直至雍正年间“改土归流”。
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沿着古老的城道攀行,也如同那武陵人一样,进入一片鲜为人知的“桃花源”,这里同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玄武山与唐崖河的围合之中,唐崖土司城形成一片约为74万平方米的腹地,如今仍能清晰可见城址内的三重城墙、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的军事防御体系、依山就势的吊脚楼群、暗渠引水系统、石牌坊、衙署区、土司墓葬等。
小卢的公公是覃氏家族第二十三代,也是唐崖土司城的守墓人。土司文化里生死相依,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魂为“三魂”:一魂归天(与祖先神灵共存);一魂守墓(守护肉身安息);一魂入祖祠(接受后代祭祀)。守墓人守的,是先祖的根基,也是后代的福祉,信仰不断,血脉就不断。小卢的公公在这里待了一辈子,也曾有过如果自己老了无人守业的担忧,但申遗之后,政府对唐崖土司城址提供了更多保护与管理,在原址城边给他们修建了新的生活区,也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唐崖土司城申遗之后,为许多小卢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2015年,唐崖土司城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趁着参观间歇,我们和小卢坐在树下聊天,相比较导览时的自信满满,她腼腆了许多,也让我们看到这个93年的姑娘更真实的一面。“我是外乡人,刚嫁到这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现在既能在家门口有一份工作,又能够照顾家人孩子,还能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我特别开心。”
小卢说,现在景区里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女性,也有大学毕业来工作的00后员工,负责新媒体传播,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知道唐崖土司。
尽管如此,这里的关注度仍比我们想象中要低许多。因为山地的保护,在保留了城址完整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建设运维的难度,城址区块相对孤立,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并不紧密,文化断续让这段历史变得模糊,日常前来参观的大多为研究者与爱好者。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土司文化神秘又陌生,想要完整叙述它并非易事。
消失的吊脚楼
我们希望顺巡土司城址再深入到村落、民居去做进一步了解,于是从唐崖土司城离开后,又驱车1小时来到了咸丰县坪坝营镇马家沟村。这里有一个名为“王母洞”的溶洞,旁边依山建有一处两百年的吊脚楼群。2012年底,王母洞吊脚楼群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王母洞吊脚楼群由当地蒋姓旺族所建。这里原有6个上下四合水天井,天井之间由回廊连通,受朝门管控,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沿袭走马转角楼的风格,阶沿上预留了很大的空间。现在只能看见两个完整的天井,和几处撮箕口样式的吊脚楼,回廊已不见踪影,部分房屋的木结构与砖石、混凝土等材料相结合,重新做了修缮,拆卸下来的老木梁散落在院子里,过去朝门的位置也变成了公路。
到达时将近中午,远远就看到一排醒目的红色大字:欢迎来到中国传统村落王母洞村。村子里只有零星几户人家,偶有一两个老人在远处好奇探头,原住民大都搬去了蒋家花园的所在地,新场村。
2012年底,王母洞吊脚楼群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在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天井里,一块牌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写着:谌南香老屋吊脚楼。好客的老人得知我们专门来调研,便邀请进屋坐坐。谌南香今年70岁,生活的半径大多围绕着这一口天井。屋子里重新装修过,但仍保留着她的嫁妆,儿孙辈早已不在这里生活,逢年过节会回来一起团聚。
谌南香养了只布偶作伴,小猫调皮,在屋子里窜来窜去,老人见状只是笑笑,任由它跑闹。院内有棵两百年的紫薇树,比王母洞吊脚楼群的历史还要悠久,每逢农历七月,便会开出红花,大家都说这棵紫薇是神树,佑护着族人,保世代平安。猫儿和紫薇树,为这古老村寨增添了难得的生机。
据同行的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谢老师说,2022年,当地政府投入100万资金,对王母洞吊脚楼群破损较为严重房屋进行抢救性修缮。关于这座古村落的规划也一直在做,未来希望将这里打造为一个集民宿体验、旅游开发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传统院落综合体。 谌南香老屋吊脚楼是王母洞吊脚楼群保存较为完好的天井。
正在老去的营造技艺
吃过饭,我们前往曲江镇湾田村,拜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万桃元,希望在他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土家族吊脚楼保护的情况。
前两年,万桃元的儿子给家里重新修了房子,虽然外立面和材料是更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样式,但建筑制式和屋内布局仍保留了吊脚楼的内核,绕到后院,老建筑的形态犹在。这座六列五间、七柱四带厢房的小楼,既是万桃元一家的居住地,也是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基地。
一行人与老两口围坐在炉火旁聊天,热气驱散了阴天的湿冷。2011年5月,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咸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桃元作为技艺传承人,自然肩负起更多责任。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万桃元。
少时在外公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入了这门营生,谈起过往的经历,万桃元记忆犹新,随着年岁渐高,他很少亲自去建造一栋吊脚楼了。为了让技艺传承下去,他通过制作吊脚楼模型、讲课、书籍的形式呈现。我们参观了万桃元用来陈列吊脚楼模型和讲课的教室,虽质朴,却井然有序,足以看出老人的用心。
如今懂得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干活的工匠讲不出来,这门手艺便传不下去。万桃元将几十年来建造吊脚楼的经验编纂为一本《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艺歌诀》,方便记忆与学习。交谈中,他拿出反复修改的纸稿给我们看,随口诵读起来:“立柱横枋两分清,柱头上下差一寸。排扇枋长部位定,斗枋长短看间型……”
古希腊诗人萨福的作品中,认为木工匠人也扮演着诗人的角色,万桃元就是如此,写技艺之诗,写生活之诗。
为了让技艺传承下去,他通过制作吊脚楼模型、讲课、书籍的形式呈现。
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一些研究学者和高校学生,村子里的年轻人也前来拜师傅。我们问起万桃元收徒弟的第一标准是什么?他说到:人品。盖房子和做人一样,行得端坐的正,才能屹立不倒。
交流过程中,万桃元始终保持着一名文化传承人该有的认知和状态,许是接受过太多采访和报道,他也有了早已习惯的表达方式。直到我们无意间的一个问题,他才从滔滔不绝中稍作抽离。
“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万桃元眼神有些闪烁,然后摆摆手回答:“我老了……嗯,就是老了。”
“立柱横枋两分清,柱头上下差一寸。排扇枋长部位定,斗枋长短看间型”。
记忆与希望永续
随后,我们又拜访了省级绣花鞋传承人陈永丰,和她的妹妹陈梅生。在她们的工作室里,一排货架上放着收回来的西兰卡普织片,虽然它曾是土家族最为闪烁的瑰宝,但如今这里会这门技艺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
在咸丰县城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里,我们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杨道运,这里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练功房,同时也是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老爷子上了岁数,他已经很少再上台了。
传统的东西正在逝去,但总有人想要去守住它。
值得欣慰的是,这片土地上,有人待了一辈子,有人出去又回来,传统的东西正在逝去,但总有人想要去记住它、守住它。像万桃元这样的匠人虽然老了,但近些年土家族吊脚楼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当地政府也为这门技艺的续存做着努力,比如支持他开发模型,保留技术和学术留洋。杨道运在楼上接受采访时,徒弟们在楼下练功,南剧表演的曲目与形式也越来越多的以更年轻现代的方式结合呈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魏艳,是咸丰县的青年代表。她开了一家「青年公社家庭农场」,搞种植养殖,通过电商出售村里的硒土豆、土家腊肉、野生菌等产品,还鼓励周围的妇女参与到直播中自己创收。
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魏艳。
车子辗转于散落的山间乡落,大家不禁感叹:咸丰县的文化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更紧迫的,是信心的建立。一行人讨论起这座县城的未来:
如何能够让更多像小卢、魏艳这样的年轻人愿意留下或到来,去为传统之地续写,从而建立起更值得期待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地方发展要转型,文化遗产如何阐释很重要。人们看不懂唐崖土司城、古村落和颤颤巍巍的吊脚楼,是否可以进一步扩大世界遗产的标签,通过打造露天博物馆、系统的口述资料、更深入的文旅研学线路等,去形成起一条相对完整的文化叙事?
咸丰县现存非遗中又有哪些可进一步开发创造,与当代城市生活产生更多联动?
临别前一天,连续几日的阴雨天终于放晴,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还原非遗”,以及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推出的“香橙妈妈-乡村女性经济赋能项目”,联合当地政府及文化单位组织了一场名为“和她一起绣春天”的妇女节活动,这也是咸丰县在文化激活社区参与上的一次尝试。
同行的艺术家以土苗绣为主题,进行了艺术装置的创作,现场还设有集市、游园、亲子活动等。当我们发现,香橙妈妈志愿者的衣服上写着“WOMEN UP”,小朋友指着摊位上的非遗文创说这是“西兰卡普”,那份信心好像又重燃了,因为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永远对家园充满热爱与想象。
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永远对家园充满热爱与想象。
《恋地情节》里这样描述人与故土的关系:“这种情节蕴含着大地本身作为记忆与永续希望的一种存在方式,使得他们在与土地的互动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在咸丰县,还拥有大片值得被发现的土壤,从“物理遗存、文化传承、社会认知”,一次采风,几段切片,也只是先建立起基础认知,让这里被看见。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观察才刚刚开始。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